产业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2016-04-06柳进军
柳进军
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比重还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存在较大浪费。
2015年12月3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科技创新“沿途下蛋”理论:“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方式,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建立‘沿途下蛋机制,边出成果边应用。”
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缩短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的周期,真正实现边出成果边应用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科技成果;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受托研发的科技成果。前者以市场为导向,其成果转化通常速度较快,但由于企业经营风险制约导致研发投入比重较低,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后者常为政府导向,受体制和机制制约,成果转化速度较慢。事实上,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比重还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存在较大浪费。
中关村成立可见光通讯应用产业研究院,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重大创新。早在19世纪80年代,电话发明人贝尔就发明了光线通话(Photophone),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难以实现其应用价值。直到21世纪,随着LED灯的普及,可见光通讯技术才逐渐应用推广。事实上,可见光通讯具有泛在、健康、高速、宽频、安全、经济等优势,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室内定位与导航、井下作业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优质技术应用推广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成果转化有效机制未能形成。
中关村可见光通讯应用产业研究院定位为民办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是由企业主导,链接市场、产业、科研院所(如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各级政府、社会资本的开放性平台,产业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资本投入与科研机构共同探索技术创新,与企业共同探索产业化创新,既符合国际创新的新趋势,又填补了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应用中关键环节缺失的机制缺陷。
中关村可见光通讯应用产业研究院将从以下四点着手,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研发与产业应用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帮助政府选好合作方,改变成果基因。各级政府在把握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基础上,将相关领域的部分项目立项权、验收权移至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挑选最具实力的项目合作方,并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投入研发,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一方面使得政府资金产生杠杆效应,提高政府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多元投入格局可改变成果基因,提升各方推进成果转化的动力。
二是帮助资本找到好项目,提高投资成功率。目前风险投资大多是打猎式投资模式,到处找项目,广种而薄收,项目成功率低。中关村可见光通讯应用产业研究院依据市场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项目应用前景及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对外公布,提高社会资本项目投资成功率。
三是为科技成果找好出路,对接需求企业。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已有科研成果,采用恰当的方式,联合需求企业共同推进中试及产业化过程,对于企业技术需求,通过精细化需求管理,主动对数据库中的科研成果进行匹配,从而形成科技成果与需求企业的双向搜索对接模式。
四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关村可见光通讯应用产业研究院成立下属产业联盟,对加入联盟的企业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关村作为创新创业策源地,聚集了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积累了大批尚未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以中关村可见光通讯应用产业研究院为试点,通过产业研究院加速中关村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并形成对外辐射的新模式,是中关村占领创新创业高地的又一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