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经济下技能深化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016-04-06

山西建筑 2016年23期
关键词:建筑学施工图方案

吴 运 江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新常态经济下技能深化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吴 运 江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

分析了新常态阶段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探讨了目前国内建筑学教育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主干课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等角度,提出了技能深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建筑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30年,中国经济建设凋敝,文化遭受浩劫;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又经历爆发式经济增长和大规模的粗放式城乡建设。高校建筑学教育在此影响下也曾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并采用浅层化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初10年以后,中国经济随世界经济进入长期、深度调整的周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阶段。这意味着告别粗放增长和大规模建设,紧凑、集约、高效、高水平建设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对建筑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建筑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新常态阶段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

建筑设计机构往往把设计人员分为方案、施工图两个部类,便于细化分工管理。以往这两个部门都追求生产速度和数量,但是在新常态阶段,建设注重投入效率多于追求速度,工程设计求“质”胜于求“量”,从而对两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1设计机构对方案人才的需求趋势

在粗放增长时代,开发资金滚动速度快、预期效益高,前期方案的产出速度受到高度重视。大多设计院对方案的要求是形态夸张,标新立异,迅速吸引眼球;对方案人才的要求是能“快”,快题水平是衡量一个建筑师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方案成果的表达高度重视,甚于重视其内涵和逻辑。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快速发展告一段落。一方面建筑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信息流动快速而广泛,方案中的浅层要素——形态、表现容易被借用、吸纳而泛化,易致同质化竞争。近年来,设计方案竞争明显呈现出逐步“精深”的趋势,趋向于从夸张回归“平实”,追求文化内涵,表现精湛建造技艺。

1.2设计机构对施工图人才的需求趋势

大规模粗放式建设时期,主要求“快”求“量”。相比建筑方案,以往设计机构对施工图设计水平的重视远远不够。建筑院校受此影响,教育严重偏向方案,毕业生热衷于方案设计,施工图知识严重欠缺。

新常态下,未来几年的建设量将大幅萎缩。可以预期,地产行业更加注重建设质量,减少产量,以在市场萎缩时期争取份额;新型、多样化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生态绿色等新概念的建筑形态不断涌现;全球化趋势下,挖掘地域特色建造技艺的诉求受到重视,这对建筑设计和施工建造都构成巨大挑战。方案阶段的概念要具体落实,施工图设计作为衔接方案设计、施工建造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

高水平的建造,要求设计人员对各种建筑结构、材料、构造和施工做法有广泛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精细化的分工,需要设计人员熟悉各种工作平台、软件,同时对上述某方面建造技术有深入的认识。“专”而“精”,是未来设计机构对施工图人才的需求趋势。

综上所述,在精明增长模式下,建设量减质精;产业链朝纵深发展,设计和建造分工细化。相应地,建筑设计机构对人才的要求都朝“精”“深”“专”发展。

2 当前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和存在的误区

与上述发展趋势相反,当前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存在着“粗”“浅”“泛”的问题。

2.1浅层方案为主的主干课教学

当前各个较成熟的建筑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延续了“老八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功能类型区分专题,以专题方案为主干课,每学期两个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功能,连续3年~4年,十几个专题方案的训练;第5年有半年实习,半年毕业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量大而不精,每个设计只能持续7周~8周,不利于方案深化。通常在现场调研之后,只能分别分配1周~2周的时间做一草、二草,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不足以深入学习、思考。

2.2脱离现实,注重形式和表现,忽略理性和逻辑的教学思路

这种教学模式的首要弊端是建筑设计脱离现实,产生误区。密斯在1930年代就曾指出,无论是建筑院校还是社会舆论,都“有意无意地让学生相信,设计一幢好建筑就是设计一幢别样的建筑”,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会[1]。相对应的是,建筑教育忽视理性和逻辑,片面地注重形式和表现。由于时间紧迫,思考不深入,学生不能从现实场地寻找难点、问题,针对问题展开设计思路。

事实上,设计没有理性思考和逻辑推导,就不能抓住“痛点”——没有深入的思考,即无独特的视角,亦无独到的创见,只能追求肤浅的形式。然而形式上的“美感”并不意味着建筑具有内涵和独特性,建筑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得不到体现,它的内在品质实际上是被忽略的。

2.3建造技艺的忽视和匮缺

片面追求形式美,忽略理性和逻辑导致的另一个弊端是忽视建造技艺。

传统建筑院校中的设计训练只重视方案设计,方案中又片面追求形式和表现,这使得建筑院系“美术化”。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物理、施工等关于建造的技艺和知识历来不受到重视,在专业视野中常常被边缘化,教育内容宽泛而缺乏深度。

建造技艺知识的贫乏使建筑学的毕业生与职业要求脱节,多数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要经过两三年的培训才能与现实工作接轨。不仅如此,建筑学也无缘于建造技艺中的逻辑美,无法从建造技艺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原创性”的设计,脱离了实际。

3 “技能深化”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上述建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建筑教育未向纵深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未能深入鲜活的现实。改变这一现状,改进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真题调研,“问题”导向的设计主干课

传统的专题方案主干课之所以与现实脱节,不能加强方案深度,主要是因为设计题目多为虚拟。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八大院校的设计课仍然以虚题为主。缺乏环境限制、缺乏调研条件的设计题目难免导致方案设计天马行空,走向几个极端——或是片面地以内部功能为核心;或是唯美地以造型、表现为目标。实际上这样恰恰忽略了建筑的某些潜在品质,如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和地域差别——方案无法深入探讨上述内容,一方面流于粗浅,另一方面使建筑学变成拼凑平面功能的学科,或成为美学、艺术学科的分支。

以真题调研,“问题”为设计导向的主干课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上述问题。国外许多高校的教学均以真题为主干课,它们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学教育以有限几个实际项目贯穿几年的教学,让学生深入学习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的各个流程[1];德国的高校建筑系课程训练不仅大多为真题,甚至包含了“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2];英美的建筑学教育也多以真题为课程训练内容[3]。

针对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设计,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在方案设计上能提供更丰富、更具有原创性的思路源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来就对实际项目充满憧憬的学生,在面对真题的时候,通常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热情。

3.2聘请成熟建筑师作为客座教授,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

对于较少参与工程实践的高校建筑学教师,真题的来源通常是个难题。但是,聘请成熟建筑师作为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成熟建筑师参与教学是国外许多建筑系教育的共同模式。他们参与的形式不仅仅限于讲座,而且深入到课程设计当中,能带来实际项目、工程经验和广阔的建筑行业相关知识。但是国内的建筑院校还大多只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与著名建筑师联合培养。

由于实际项目的进度安排往往难以与课程进度相契合,国外跨度不长的课程设计常采用“真题假做”的模式。即便如此,面向实操的教学风气也能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教学的目标仍然是清晰的——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建筑师的实际经验都是丰富的知识来源。对于设计机构,由于建设量减少,追求质量,建筑师得以从繁冗的事务中抽身,联合高校培养建筑人才,整理积累的素材、经验,也是回馈社会、深化知识、引入学术氛围、发掘人才的良好机会。这是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局面,具有很好的实际效应。

3.3工程建造知识和方案设计兼重的实操培训

工程建造知识是当前国内建筑教育普遍忽视的知识领域。与国外建筑教育重“技”不同,国内建筑教育偏向“唯美”,忽视了建造技艺这一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尤其是划时代的建筑,以其高超的建造技艺为首要建筑艺术特征的不胜枚举,如埃菲尔铁塔、巴黎水晶宫、弗洛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建筑史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高超的工程技艺是它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的实现手段,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

国外建筑院校对建筑技术的重视远胜于国内,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国外建筑学的学生对建筑知识的掌握全面、深入,制图通常达到施工图的深度,其中建筑构造设计、技术设计,甚至结构计算都可以由学生完成。在设计思维上,高度理性、逻辑清晰,深入、细致是国外建筑教育的极大优势。而中国学生在设计上通常停留于方案阶段,然后花大量时间在图纸表现力,实际上设计不深入,也无法获得细腻的表现[2]。

因此,改进教学的措施应该是让设计与工程技术充分整合,让建筑技术的教师充分参与设计课教学,让技术和设计贯穿理论课、设计课和实践课的始末。主干设计课在减量提质的前提下,把结构设计、构造设计和材料运用作为重要的评分指标,纳入教学系统。这样,让课程设计具有应用、实操性,才能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接轨。

另外,面对过度繁重的设计任务,组队分工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现实中的建设实践就是分工合作的模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样契合建筑师的职业实践。

4 结语

建筑的社会价值、文化内涵等内在品质历来是在建筑教育中备受关注的核心命题。然而传统的国内建筑教育模式追求“唯美”的理念,与职业教育不能接轨,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恰恰如此,才不能实现建筑的“善”与“美”。建筑教育只有面向实际,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和职业教育为目标,才能改变现状,提高教育质量。

新常态经济发展下,减小建设力度,控制盲目扩张,注重发展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为建筑教育转变教学思维,追求品质,尝试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

“技能深化”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丢弃设计思想、价值理性,将建筑专业人才“工具化”。相反,以真题调研、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训练;聘请成熟建筑师参与教学,引进实践经验;重视工程建造知识,进行深入全面的职业培训,这是建筑专业人才的合理培养模式,也是实现建筑教育中颇受关注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命题,提升其内在品质的恰切途径。

[1]蔡永洁.大师·学徒·建筑师?——当今中国建筑学教育的一点思考[J].时代建筑,2005(3):75-77.

[2]曲静,张玉坤.从中德联合设计看德国的建筑教育特点[J].建筑学报,2007(5):62-65.

[3]黄靖,徐燊,刘晖.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英美建筑教育的举例剖析及其启示[J].新建筑,2014(1):144-147.

Inquiry on skill-deepening architecture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y situation

Wu Yunjiang

(CollegeofHydrology&Civil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Agriculture,Guangzhou510640,China)

The thesis analyzes architecture talent demanding tendency in the new normal, explores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domestic architecture teaching mode, and puts forward skill-deepening architectur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s from aspects of principal course desig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ttention, so as to realize teaching goals.

architecture,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design, talent cultivation

1009-6825(2016)23-0242-03

2016-06-10

吴运江(1975- ),男,讲师

C962

A

猜你喜欢

建筑学施工图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大题小做,施工图是一个建筑项目的缩影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探讨输变电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与控制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探讨输变电工程施工图预算管理与控制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探讨PKPM BIM施工图软件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