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空间文化要素研究
2016-04-06甘露
甘 露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羌族建筑空间文化要素研究
甘露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621000)
介绍了羌族建筑空间的历史演变特点,从碉楼、民居、索桥、栈道、水利筑堰等角度,阐述了羌族传统建筑的类型,并探讨了羌族现代建筑的主要形式,反映出了羌族建筑空间文化特色。
羌族,传统建筑,建筑类型,聚落
1 羌族建筑空间的历史演变
羌族的祖先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湟一带,在战国时期由于受到来自秦国的严酷军事压力而四处迁徙。在秦汉时期,西北的羌族人逐渐向南迁徙,并最终定居于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社会形态也开始由游牧业向农业转型。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一些地区的羌族建筑开始向藏族建筑的形式靠拢,这种情况也出现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中。唯有位于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古建筑仍旧沿着自身的发展轨迹由洞穴向窑洞、板筑和石砌逐渐演变,并最终留下了如曲谷、黑虎等将古羌风格延续至今的寨子,现如今这些寨子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
羌族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等因素,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造技艺。材料以石为主,与汉族的以木料为主,追求“盛德在木”的建筑选材原则大相径庭。羌族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帐幕式、窑洞式和干栏式,风格古朴。
羌族建筑室内至今还完整保留中心柱的结构形式,体现了对游牧民族帐幕式的继承,且羌人将信仰与空间结构相糅合,中心柱演化成了室内空间中的精神象征。这种表现形式,与羌族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羌族先辈中大多数是从西北迁至岷江上游定居,虽然生产方式已经由游牧转为了农耕方式,但很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仍被保留下来并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成就了羌族文化建筑空间上的鲜明特色。
羌族的单体建筑,布局合理有序,与我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相似,呈外部封闭,内部开敞的院落形式。由于地处山地,因地形因素羌人为适应环境又将汉族建筑形制加以智慧的引用。在汉族四合院形制的基础上,羌族的“四合院”进一步向上或地下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羌族退台式合院样式。
建筑聚落注重一体化布局,在空间形式上类型丰富、灵活多变,如理县的桃坪寨、通化寨,汶川的龙溪寨是以水渠为中心的空间;如茂县的黑虎寨,汶川的羌锋寨、布瓦寨是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如茂县曲谷、西寨都是以该寨的王太昌官寨为中心展开布局的空间形式,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空间环境。
2 羌族传统建筑类型
羌族传统建筑主要类型有石砌房、羌寨、碉楼、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
2.1碉楼
碉楼多建于村寨的住房旁,高度在10 m~30 m之间,主要功能用以御敌和贮存。碉楼的形式主要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达十三四层,材料多是石片和黄泥土。修建时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不绘图、吊线、不用柱架支撑,砌得平直整齐,外观也很美观。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衬,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2.2羌族民居
羌族民居,历代为人赞颂,或为典籍或为流传,曰“邛楼”曰“碉房”曰“板屋”,均不同程度触及民居概貌。然多底层蓄养、2层住人、3层罩楼、晒台。羌族民居无论量与质都是羌族建筑体系中分量最重者,自当为羌族建筑核心。
碉楼民居是碉楼与民居最好的融合,内部有门和民居部分相通,有的拆去碉楼1~2面与民居空间内墙,仅留碉楼外部转折的墙体和民居外墙共同形成外部围护。一座高耸的碉楼下紧连着一座住宅,空间形态及特征十分明显,从空间组合,结构受力,材料使用,空间分配等彻底融入一体,是羌族民居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2.3羌寨—羌族聚落
村寨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需要聚居的本性所决定的。人类共同生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相互协作,更好地实现繁衍、防御、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源于此聚落形成了。人类聚居以及聚落的逐渐形成与发展是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生存进化的过程。
羌族村落的形态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其中包括带状村落和圆形、多边形村落,其中圆形和多边形村落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平原面积大、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是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由于这些自然环境,村落形成多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为中心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造就聚落形态的差异,村寨的形态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
羌族传统村寨的选址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在羌人艰辛的生活环境和颠沛流离的迁徙生存状态中,大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所依,因此聚落要朝向神的方向,对朝向的选择是他们信仰的表达方式。在羌人的风水理念中,要“门对槽,坟对包”,“槽”即是山间的空隙。无论是住宅还是聚落的选址都要避开山体的遮蔽,以便透过山间,遥望到远处连绵的雪山。羌族聚落的布局无一不是面对远处的大雪山,如龙溪乡阿尔村的阿尔寨。
2.4索桥、栈道
1400多年前为便利交通,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石柱与木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10根,少则数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竹索扶手,高出桥面1 m多。羌族地区山高谷狭,交通险阻,羌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与智慧还架起了竹索桥、“悬筒渡索”的溜索和木架的挑桥,开凿了栈道。今天在羌族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栈道遗存。
2.5水利筑堰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仍在造福利民,由于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这一举世闻名的工程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3 现代羌族建筑类型
根据对灾后重建的羌族聚居地建筑现状调查,现代羌族建筑主要有下面5种形式:修旧如旧型、传统风貌型、现代碉房型、生态型、川西民居型。
1)修旧如旧型:在地震中受损较小的部分羌族传统的石砌碉房、夯土碉房、木质吊脚楼等建筑。按受损前建筑原貌恢复或基本按原貌加以复建,室内功能布局、建筑风貌与原建筑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2)传统风貌型:以汶川县东门寨为代表,外观风貌仿传统石砌工艺、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表平贴片石修建,内部功能和布局则根据现代生活和旅游接待需要布局,底层一般设客厅、餐厅、客房、电气燃料厨房、卫生间、二楼客房和晒台。在内部空间设置中,几乎已不再有精神信仰的物质体现。
3)现代碉房建筑:此类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外观风貌特征为:高1层~3层的单户或连户平顶建筑,外墙用白色或浅黄色涂料饰面,部分房屋外墙上绘制红色装饰纹饰,房顶上砌供奉白石神的尖角状房顶角,内部功能根据现代生活需要布局,仿现代城镇民居或商住建筑,设客厅或商铺等。这类建筑在岷江上游河谷公路干线沿线随处可见。
4)生态型:此类建筑为3层楼房,一般为4户连排或少数为单户建筑。以现代新型轻钢建筑材料构建梁架为建筑结构,用当地石材、木材、黄泥及少量混凝土等修砌墙体,以蓝色玻璃彩钢瓦搭建人字坡屋顶,建筑平面布局采用现代城市别墅。目前在茂县杨柳村试点,正待推广。
5)川西民居型:此类建筑风貌以人字形坡屋顶的川西民居风貌为基调,一般分为3层,为满足居住采光和发展旅游食宿接待的需要,窗户一改传统为防御的小开窗形式,采用大玻璃窗,考虑羌族特有石砌墙体建筑风格,外墙局部贴彩色外墙砖或石片,屋面为青灰色琉璃瓦。
以上这几种现代羌族建筑形式,除第1种修旧如旧型外,其余4种都没有较深入的研究羌族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其研究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分解与重构,进而创造出新的羌族建筑文化,而更多的是从某一种已有建筑风格和形式上予以模仿,有急功近利之嫌。
[1]季富政,宋绍南.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冬著.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88,255.
Study on spatial cultur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Gan Lu
(SichuanCollegeofCulture&Arts,Mianyang6210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historic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describe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tterns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from aspects of watchtower, civil dwelling, cable bridge, stilted walkway and hydrological cofferdam building, explores major modern building forms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which reflects spati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al specialties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Qiang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pattern, settlement
1009-6825(2016)23-0024-02
2016-06-08
甘露(1978- ),女,工程硕士,讲师
TU-0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