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世荣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2016-04-06李美红韩世荣

陕西中医 2016年8期
关键词:祛斑黄褐斑血瘀

李美红 李 宁 韩世荣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韩世荣治疗黄褐斑的经验*

李美红△李宁▲韩世荣△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探讨黄褐斑的治疗方法。韩世荣主任医师主要从肝、脾、肾及血瘀等4个方面辨证论治黄褐斑。治疗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外治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题词 黄褐斑/中医药疗法中医师@韩世荣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以颜面色素沉着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中医又名“黧黑斑”、“肝斑”、“面尘”,本病病因复杂[1]。韩世荣主任医师是陕西省第二届名中医,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善于研究总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将其治疗黄褐斑的思路和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治病求本“有诸内必形诸外”。 韩老师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另外,“无瘀不成斑”,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不忘化瘀消斑。

1.1肝为刚脏,郁滞在肤为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黧黑,面尘,此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2]。”肝藏血,主疏泄。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必须平衡协调。藏血不足,疏泄太过或疏泄不及,都是引发黄褐斑的主要原因之一。肝为刚脏,易郁滞难畅达。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血行瘀滞;久郁化热化火,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导致颜面肌肤失养而出现黄褐斑,并常见抑郁,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类患者面部斑呈黄褐色,对称分布于颧部、鼻部、唇周,边界尚清,伴胸胁或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前斑色加深,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伴有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烦躁易怒者,加夏枯草、合欢皮;伴有失眠者,茯神易茯苓,加龙骨、珍珠母等。伴胸胁或乳房胀痛,加枳壳、木香、郁金。

1.2肾为先天之本,阴阳失调生斑肾藏精。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或年迈肾亏,精血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阴虚火旺,灼伤阴精,精血不足,虚热内蒸,上达于面部而出现黄褐斑;或久病耗伤肾精,精亏不能充养面部。《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3]。”也明确指出黄褐斑为肾虚所致。此类患者面部为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轮廓易辨,对称分布于目周、颜面,常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眼涩,女子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早泄、遗精。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以山萸肉、山药、熟地滋肝肾阴,并能固精,茯苓助山药健运,丹皮清泄相火,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等药滋腻恋邪。遗精者加莲子、芡实,腰酸者加桑寄生。

1.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不足,肝失所荣生斑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又主统血,主升清。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化生为气、血、精、液,再通过升清降浊,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维持正常运行。由于忧思过度、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耗伤脾气;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常,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不能上达于面;或过食生冷,致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水湿不得运化,停留中焦,聚为痰饮,浸渍脏腑,循经壅遏头面气血,发为褐斑;或脾虚失运,气机不畅,水湿不化,留滞中焦,久而化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部而生褐斑。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面黑候》谓:“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4]。”其“痰饮渍脏”当与脾胃阳虚相关。此证患者面部斑呈黄褐色,对称分布于鼻翼、前额、口周,轮廓模糊,自边缘向中央逐渐加深,伴见纳差、腹胀乏力、便秘,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濡细、虚滑。治法:健脾益气,活血消斑。方药以六君子汤加减。伴腹胀者,加厚朴、枳壳;伴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等;倦怠乏力者,加黄芪等。

1.4瘀血停滞孙络,郁久成斑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中医学认为“久病必瘀”,病久则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其病机变化无论肝郁、脾虚、肾虚,最终均导致血瘀而“形之于面”。《难经·二十四难》曰: “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而黧,此血先死”[5]。血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流缓慢而致瘀;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燥热内结成瘀; 肾阳衰竭,寒则血凝;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血失推动而致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都应适当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临证宜根据致瘀原因悉心辨证,治瘀不离脏腑。该证患者面部斑呈浅褐色至深褐色,大小不等,以颧部、额部、唇周为主,对称分布,边界不清,轮廓易辨。伴面色晦黯,唇绀,肢体麻木,手足不温。妇女月经多有血块。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沉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可配合穿山甲、郁金通经活络。诸药合用,血运良好,气血调和,上荣于面而祛斑。伴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黄柏;伴便秘者,加酒大黄。

2重视花类药物的应用韩老师在临床中教导我们,“皮毛之疾”,病发于表,内关脏腑,尤其与肺关系密切,故治疗宜针对上焦特点,首选“如羽”之品。花类属植物精华之所凝聚,韩老师常以其多质轻清扬而善达于上,性轻浮而行于肌肤,在治疗黄褐斑时,每多选用。常用有红花、玫瑰花、月季花、凌霄花、菊花(五花祛斑汤)。红花性味辛温香善于走窜,内而脏腑,外而皮毛,经络筋骨,凡有血瘀皆能消而散之;玫瑰花和月季花为同科近亲植物,玫瑰花被誉为解郁圣品。偏于行气解郁、利血散瘀而祛斑;月季花因每月开花,与女子月经暗合,故除具玫瑰主治外,更有调经而祛斑的作用;凌霄花性善上行,善治面、鼻血瘀、血热之症;菊花质地轻清,性味甘淡,以清肝经风热。因“诸花皆升”,均具有上行头面之效,故“五花”配合而善治血瘀型之黄褐斑及其它色素沉着。

3内外合治在黄褐斑的治疗中,除口服汤药外,韩老师常配合口服祛斑玉容丸(院内制剂),该药由柴胡、当归、白芍、玉竹、黄芪、茯苓、白术、红花、郁金、丹皮、青蒿、栀子、玫瑰花、甘草等十余位中药组成,具有疏肝健脾,活血祛斑的作用。除内服药物外,还重视配合外用药物及中医特色疗法,使药效直达病所,内外合用,内治其本,外治其标,疗效显著。

祛斑面膜:选用白芷、茯苓、白及、僵蚕、白附子、当归、川芎等药物,研细末,加入适量蜂蜜、水调成糊状,常规清洁面部后,取适量涂于面部,辅以离子喷雾器的热蒸汽和负离子,30min后洗净。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

面部刮痧:面部刮痧是以水牛角或玉石为材料制做的鱼形刮痧板刺激穴位,沿经络刮拭,配合不同的植物精油,用刮拭、提捏、挑刺等手法刺激肌肤而使其血脉通畅,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作用。最终达到使黄褐斑逐渐消退的目的。刮痧持续20,每周1次。

面针:用特制微针针刺面部相应穴位,达到活血化瘀,通络祛斑作用。每次留针30min,1d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典型病例孙某,女,44岁,2014年9月16日初诊。主诉:面部褐色斑2年,加重1月。患者于2年前因太阳暴晒后面部出现色素沉着,经过中西药治疗后色素斑变淡。1个月前情绪波动剧烈,面部色素斑加重,面积逐渐扩大,颜色加深,发展到整个面部,经朋友介绍来韩老师门诊求治。刻诊:颧部、鼻部、上唇均可见大片淡褐色色素沉着,边缘欠清晰。失眠多梦,耳鸣头晕,烦躁易怒,手足心热,月经提前,经期乳房胀痛,食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白润,脉弦滑。辨证属肝郁气滞,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消斑。处方: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炒白术、地骨皮、菊花、红花、玫瑰花、鸡冠花、枳壳各10g。14剂,水煎服,1d1剂。2014年9月30日二诊:斑色变淡,大便干,失眠多梦,舌红少苔:前方加醋龟甲、醋鳖甲各10g。14剂,水煎服,1d1剂。2014年10月14日三诊:斑色变淡,范围缩小,乳房胀痛:前方加郁金10g。14剂,水煎服,1d1剂。2014年10月28日四诊:面部色斑消退达80%,乏力。前方去郁金,加黄芪、党参各20g。2014年11月28日五诊:面部色素斑大部分消失,仅有小片淡褐色斑,遂停服中药汤剂,仅口服祛斑玉容丸,2次,每次6g,巩固疗效。诸证悉除。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5讨论血瘀为本病重要病因病机,瘀血为本病重要病理产物。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不忘活血化瘀。同时,活血化瘀药不宜久用,以防气阴两伤。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是治疗黄褐斑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应用五花汤(红花、凌霄花、玫瑰花、月季花、菊花),以花养颜,诸花轻清质浮走上,药效直达面部。根据黄褐斑发生的部位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药物: 黄褐斑见于双颊者,可酌加柴胡、青皮、枳壳; 见于额部者,可酌加菊花、白芷; 见于下颌者,可酌加台乌药、淫羊藿、穿山甲;见于上唇部者,可酌加红花、鸡冠花; 见于鼻部可酌加白术、陈皮。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3-748.

[2]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6.

[3]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4.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军区医院出版社,2006:290.

[5]迟华基.《难经》临床学习参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2.

(收稿2016-03-29;修回2016-04-18)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59

·名老中医经验·

*陕西省10个重大病种中医药创新计划([2014]302号)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医院皮肤科(西安710024)

猜你喜欢

祛斑黄褐斑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血瘀体质知多少
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化瘀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