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防治
2016-04-06王雁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274000
王雁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274000)
鹅口疮的防治
王雁领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274000)
鹅口疮是由念珠菌感染而引起发病,故又称念珠菌病。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家禽的健康受到影响的因素愈来愈多,家禽鹅口疮发病率愈来愈高,临床可见各种家禽和动物都可发生,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鹅和鹌鹑等。以口腔、咽、食道和嗉囊等上部消化道粘膜形成白色不透明的假膜和溃疡为特征。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尤其在鹑类体内、病鸡粪便中有大量存在,亦可从其嗉囊内、腺胃、肌胃、胆囊及肠道分离到病原体。镜检新鲜的病原体,见有纵隔的菌丝体,宽为2~5μm,长为50~500μm。除菌丝体外,还有酵母状细胞呈园形,卵园形,直径3~5μm。在一般培养基上能生长,也能在马铃薯、甜菜和葫萝卜的培养基上生长,在隆布罗琼脂培养基上,37℃经24~48h,形成白色奶油状隆起的菌落。幼龄培养物由卵园形发芽的酵母细胞组成,大小约5.5×3.5μm,较老龄培养物而呈现带隔膜的菌丝,且偶见球形,带厚膜的园形细胞,即所谓厚垣孢子。在液体培养基中,管底和管壁处呈现淡白色长丝状,其表面形成菌膜。该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麦芽糖,产酸产气。在半乳糖和蔗糖中产微酸;不发酵菊糖、乳糖和棉实糖。明胶穿刺培养形成短的绒毛状、倒树枝状的侧枝,而不液化培养基。
2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念珠菌通常寄生于家禽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幼龄禽类对本病的易感性比青、成年禽高。由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水及用具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来源,上消化道黏膜的损伤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一般禽之间不直接引起传播。饲养条件恶劣、产卵期中母禽缺乏维生素A,而投用含葡萄糖量过高的饲料和抗菌素。以及诸如损坏胃肠道疾病或球虫病都能促进鹅口疮的发生。
3 症状及病变
病禽食欲减少,精神萎顿,发育迟缓,羽毛松乱,可见到腹泻,日渐虚弱。死亡率与发病禽年龄有明显关系。2月龄以内的幼鸡,4周龄以内的火鸡,感染后很快死亡,死亡率高。舌、咽和口腔的粘膜有灰白色屑状物复盖,粘膜增厚,可能呈现水点出血。嗉囊粘膜增厚,并有灰白色圆形凸出的溃疡和表面有容易剥离的伪膜斑和易于除去的坏死物。食道粘膜呈现溃疡斑,当波及胃时,腺胃肿胀,粘膜出血,可见卡他性或坏死性渗出物复盖。
4 诊断
从患禽的上消化道粘膜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确诊必须采取病灶的组织作涂片镜检,以观察酵母状的菌体和菌丝,并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此外可用培养物静脉注射家兔,在肾中形成粟粒状脓肿,并从脓汁中可检壹到菌体和菌丝。
5 防治
由于本病的流行发生与不良的环境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平时要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清洁卫生工作,禽群避免拥挤,饲喂全价饲料,避免维生素A的缺乏,以及防止球虫病的发生等诱发因素。禽舍、孵房和饲料仓库要通风、干燥。有病的禽群,种蛋进孵之前应进行清毒、可达到防止雏禽被感染。禽群发现本病时应立即将病禽隔离,并对症治疗,在饮用水中加入1:2000的硫酸铜喂给。将病鸡口腔假膜刮去,可用碘甘油涂擦。亦可灌数毫升的2%硼酸溶液消毒。禽群一旦发病可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50~100mg制霉菌素,饲喂1~3周,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发生。本站通过使用牧翔速治每袋200kg水,连用4~6d,效果良好。
收稿日期:(2015–10–30)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1-0066-02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