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三“+”文章在协同发展中奋发作为

2016-04-06王洪海

乡音 2016年2期
关键词:京津委员京津冀

文/王洪海



做好三“+”文章在协同发展中奋发作为

文/王洪海

2016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落实、加快推进的关键之年。在今年的两会上,“协同发展”依旧是热词之一。得益于全省各地对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所作出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委员们在讨论中更加自信,更多了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强化创新 突出“特色+”

过去,人们眼中的迁安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钢独大,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可近年来,迁安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利用主城区三山拱卫、两河环绕、山水融城的特色,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养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更新,正逐渐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集中承载地和微中心。

在今年的两会上,着眼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园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集中承载地和一批特色微中心。

“我省要接得住、接得稳京津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和配套政策的‘短板’亟须补齐。”委员们认为,无论是规模还是配套设施,我省承接平台建设仍需加把劲儿,要强化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试点示范三个关键支撑,做好“特色+”文章,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必须不断创新政策和环境

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是我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分店”。2014年5月成立的这一园区,在省内率先展开了从京津“引智”的尝试。

总结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胡英杰委员说,京冀两地的政策落差正成为制约该园区引进人才、项目、团队的“绊脚石”。“与一些需要大量土地、人力资源的工业项目相比,中小型科技企业本身并没有搬出北京的强烈意愿,如果我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填补政策落差,‘引智’的步伐会更快。”

“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谁能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京津优质资源。”同样来自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新区管委会主任郑泉委员建议,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下放一切可以下放的权力,简化一切可以简化的程序,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搞好一切该搞的服务,打造快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每一个京津产业转移项目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定州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常务副市长陈业鹏委员认为,这样的一个系统工程往往包括厂区建设、职工安置、产业配套、政策配套等,带来的可能会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只有创新服务,精准解决京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层面的难题,把服务做到企业、项目主体的心坎上,京津产业项目才能引得来、留得住、活得好,从而尽快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大力推进特色微中心建设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委员很赞赏“特色微中心”这个概念。他认为,特色微中心的定位就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可沿京广、京九、京沪、京哈、京沈、京张等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布局建设。“与集中承载地相比,特色微中心在规模上更小,可以在现有的中小城市基础上建设,在发展上不应求数量,而应重质量。”

“建设特色微中心,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郑泉委员介绍,北戴河新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启动了北戴河国际健康城建设,力争打造代表中国健康产业的综合性窗口和名片。“目前,我们已经与北京的几大医院签订协议,筹建3所三甲医院同时,还计划引进北京的医学院校和生物制药企业,拉长健康产业链条。”

怎样才能找准定位?“要从自身的特色入手,可以是区位优势,也可以是本地的优势产业,还可以是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武义青委员认为,建设特色微中心要逐步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向过渡,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要搞“拉郎配”。“企业是要盈利的,如果当地没有可利用的资源,即使暂时引来了也留不住。”

特色微中心不仅要宜产,还要宜居,以实现职住合一。“目前,我省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不强,严重影响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武义青委员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社会服务功能和相应人口能够落地生根。

抢抓机遇 发展“冬奥+”

距离2022年京张冬奥会时间还早小城崇礼及整个张家口市已提前迎来“前奥运”热潮。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崇礼各大雪场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仅2日就达5.1万。3天内,张家口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54.88%;旅游创收46,520万元同比增长61.41%。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冬奥会筹办工作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报告要求科学编制各项规划,扎实推进场馆建设前期工作,力促京张高铁崇礼支线等尽早开工;加快低碳电力供应、医疗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奥运标准全面推动张家口城乡面貌大改善,积极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

两会期间,冬奥会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家认为,京冀联合举办冬奥会,是促进河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必须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做好“冬奥+”文章,使得这项世界级顶级体育赛事真真正正给张家口乃至河北人民带来发展红利。

——全力做好冬奥会筹办工作

冬奥会对于河北而言,很多工作都是零起步。

民建河北省委建议,要将举办冬奥会作为河北绿色崛起的契机,大打特色牌、绿色牌,完善综合交通、城镇化和水、电、气、通信、产业发展等各项冬奥会专项发展规划。在项目谋划、建设、运营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改善张家口市、崇礼县软环境,打造旅游和投资的良好品牌形象。积极开展后奥运“低谷效应”相关研究,确保冬奥会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进得来,奥运后留得住。

省体育局局长张平委员表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提出申办冬奥会要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这方面,河北必须走在前列,必须下大力开展冰雪运动的普及工作,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专业运动员也无从选拔。

张平委员认为,举办此次冬奥会,人才培养是关键。“初步粗算,2022年冬奥会需要各类人才约8万人,仅崇礼就需要至少5万人,河北尚无举办国际赛事的经验,没有人才支撑,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他建议,要强化省优秀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管理,鼓励他们走出去,同时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我们的目标是到2022年力争把河北打造成冰雪运动大省,2022年冬奥会我省参赛运动员将力争获得奖牌。”

委员们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著名演员王宝强委员把关注点放在了冬奥会宣传上,“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儿事,如果条件成熟,想拍一部冬奥会题材的小人物励志电影,推进冰雪运动普及。”

——利用、发展和保护好“冬奥”品牌

“举办冬奥会,张家口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河北亚雄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殿雄委员表示,以前很多人只知道张家港、张家界,现在张家口的知名度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一下子也上去了,这对我们企业品牌的推广是件大好事,品牌效益提升了,卖什么都好卖。

“用好办冬奥会的机遇,推动张家口市民营经济再上新水平。”省工商联提出建议,张家口要用足用好相关政策,着力发展大农业、大牧业、大林业、大数据、大旅游和新能源经济,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等项目,突破民营经济的“路径锁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蔚县剪纸大师周淑英委员认为,进入“冬奥时间”后,包括蔚县在内的张家口旅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将有效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张家口市政协主席唐树森委员在大会发言中提出,旅游产业是张家口市战略支柱产业,可把旅游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发展和山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全面整合张家口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长城、泥河湾、三祖、中国年”四大文化品牌,集中推进一批高端、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项目,形成“大景区顶天立地,小景区铺天盖地”的格局。

“借力”京津 巧用“文化+”

一个普通葫芦,巧手雕上花鸟鱼虫等图案,身价立马翻了数十倍。

提起邢台的“创意葫芦”,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张刚强委员感触颇深:这是一个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鲜活例子。

我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京畿文化、草原文化、冰雪文化、皇家文化、三祖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衡水内画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发展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两会期间,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文化同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可“借力”京津,做好“文化+”文章,吸引优质生产要素向河北流动,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尽快做大做强。

——以创新理念开掘好丰厚的文化资源

委员们建议,我省要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多地以创新理念来经营文化,用创意来包装文化,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文化+’是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有利于推动业态裂变。”张刚强委员认为,谋划和推动“文化+”,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文化企业必须主动出击,抢占融合发展的主动权。

“要用新的文化思路盘活旅游产业。”张家口市委副书记王景武委员建议,要把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到科技创新、旅游文化等各个方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各领域企业的深度融合,以融合促发展、促转型、促超越。目前,张家口市正全力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已打造形成崇礼滑雪、坝上草原、始祖文化、温泉养生四大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省文化厅调研员贾占生委员认为,做好“文化+”这篇文章,应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前提下,缺什么,加什么。这就需要立足区域经济布局、地理因素和文化特色,做好“文化+”的前瞻性研究,包括业态、技术、产品、品牌、融合体系,产业结构、市场网络的规划等。

——人才、科技、资本“一个都不能少”

张刚强委员表示,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差就差在人才、科技和资本上,应充分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创新举措,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到河北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兴业。

“我省一方面要着眼京津文化市场及各种高端文化平台,谋划具有代表性、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展演、对接洽谈等,不断加大文化招商力度,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精准对接。”省政协委员、中古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连东建议,我省应着力在顶层设计、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与京津对接,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贾占生委员建议,要培育强大的设计团队、营销团队、生产团队,共建三地人才供求信息网和高级产业人才数据库,定期发布文化人才供求信息,推动文化人才中介组织和市场建设。

廊坊市政协副主席徐光泰委员建议应成立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协作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划等人为界限和条块分割,更好地协调区域文化资源配置,以求最大效能。

建言献策

专题策划之二

猜你喜欢

京津委员京津冀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