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中职数学课的三种策略

2016-04-06高晓兵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职教学策略数学

【摘 要】基于中职学生的数学学情现状,提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咬文嚼字、总结归纳、圈点标记这三种有效策略来优化课堂教学,切实上好中职数学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 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38-02

数学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骨干课程,曾在中职学校遭遇过一些尴尬——不受重视,但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逐步得到了重视。《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 号)明确:数学课程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明确,要强化语文、数学等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中职数学教育迎来了新机遇,当然困难仍重重,毕竟受“普高持热”的影响,中职学校招生状况仍不乐观。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笔者曾对所教的2014会计1至5班共252名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约73.02%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下,12.3%的在84分(及格线)以上;48.01%的表示很讨厌学习数学,19.84%的表示喜欢或有信心能学好数学。笔者不禁自问:若用“数学”教数学,出路何在?为了能够切实地上好、上活数学课,笔者在备课及教学时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尝试,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策略。

一、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在中国,数学教材都是文字版的,不少数学概念的名称和表述主要是由汉字、数学符号来共同呈现的。而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数学教师若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一起品味、琢磨文字,进行“咬文嚼字”,能极大地降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记忆的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效果。

(一)以字悟道,扎实掌握概念

在数学的学习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中职的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多是用文字表述的,如果能在分析、理解、记忆时玩转好“文字”,会极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有不少学生开始强行回忆初中课本上的表述,但却没人能回答得很准确、贴切。笔者在教学时,先问:“什么是方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等式;再看“有几个元,即含多少个未知数?”有同学开始抢答了“一个”;接着问:“这个元的最高次是几次?”很多同学齐声答:“一次。”紧接着问:“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呢?”此时有学生答出:“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最高次是 1 的一个等式。”用同样的方法引导“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概念本身的文字内涵中,轻松、准确地掌握、记忆这一数学概念,并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再如,集合的定义是“由所有确定的对象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如何理解呢?在语文中“的”字前后共分两部分,结构为“怎样‘的什么?”按此可以分析得知这一概念:集合←是一个整体←有对象,这些对象是确定的。同理,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用关注“的”字的方法,理解矩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有一个角为直角且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质数“只能被 1 和它本身整除的整数”等数学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如语文般玩味“的”字,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数学概念。以此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业质量。

(二)以字推判,理性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不易处理的环节,当然目前多数以生活情境、回顾旧知等方式为主。其实有些也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牵扯得太多太多,完全可以在文字的玩味中切入进去,省时高效。比如讲“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个体与集合的关系”,引导同学们观察已学的“个体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将要学的“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在表述上的联系,它们均探讨“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不过已学的“个体”(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而将学的“集合”是由一个个元素构成的整体,据此可知其切入点在于“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如何”,顺利带着方法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当中。再如,讲“交集”时,联想到语文中“悲喜交集、涕泪交集、百感交集”等成语,引导同学们一起回顾,并找到交集的特点,进而进入新课去尝试学习、理解交集的数学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交”字的“八”,明确“交”运算符号的开口向下,得寻找它们的公共元素……这种引入新课的方式,学生虽短时不能适应、接受,但在几次引导、尝试之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

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在数学的学习中,有不少知识和解题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耳熟能详的“加法、乘法口诀”,然而中职生不会很主动并善于总结、归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学生一起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轻松地去掌握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在讲“将集合写成区间形式”时,同学们刚学时会先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中的不等式范围,接着找出区间的左右端点,然后写成区间的形式。然后一起总结解答过程:“定方向(统一不等号开口向右)→标数值(左边空负无穷小、右边空正无穷大)→标符号(有等号中括号、没等号小括号)。”即“一定两标”。学生记住并掌握了“一定两标”之法,就能轻松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较轻松地完成课后的练习,使教学效果更好。当然随后讲“将区间写成集合形式”时,同学们问是否能按前面所讲的“一定两标”来解?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课本上第1题。先在数轴上表示出区间的范围,然后将其表达为不等式的形式,接着进行集合化处理。解后同学们总结了过程:“标数值(负无穷小左边空、正无穷大右边空,中间补个自变量)→标符号(一律写个小于号)→认等号(中括号有等号、小括号没等号)。”得到“两标一认”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第3题,自己完成练习。

再如,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有这样的一个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是无解。”但是用它来确定“一大一小”情形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时,需要做出准确的判定是大小小大、还是大大小小,然后准确地联想到口诀,才能进行正确判断,如稍有偏差就会发生错误,这并不为多数中职学生所能接受。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并将这一口诀改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一大一小取中间,取好中间再检查。”只需“先取中间、后检查”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得到“一大一小”情形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这种总结与归纳的教学方法,大多能提炼出一些科学、明了、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短句,编成口诀,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新学的知识。

三、圈圈点点,帮助学生明了内容

板书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也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行为方式,通过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向学生传播教学信息。在板书时,常有教师会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适当、着重地圈圈点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方便学生知道重点在哪、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数学解题时,每一个步骤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果教师能够将所变化的地方进行恰当、明显地标记,就能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变化何在、是何缘由。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受到所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热情明显高涨,学习的自信心明显增强。有不少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有的同学发出感叹:“老师,如果您初中教我数学就好了,我肯定考上高中了。”也有同学感到“其实数学也不是很难学哦”。此外,笔者新教的2015会计4班有近70%的学生表示“一周才有两节数学课真的太少了”,“老师,我们等数学课都等了一个星期了,好期待上数学课呀”。当然,要上好中职数学课,仅仅采取以上三种策略仍远远不够,希望各位数学教师和研究者一起探索、实践,共同服务好学生,满足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以及未来就业、升高职、读本科的学习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汝萍.做数学更要“咬嚼”文字[J].江苏教育,2007(8)

[2]孙海涛.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策略[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2)

【基金项目】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2015C120)

【作者简介】高晓兵(1985— ),男,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科研规划科副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数学和中职教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中职教学策略数学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