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烹饪专业语文课的专业渗透教学探究
2016-04-06许宜本
【摘 要】阐述职业教育“各基础学科应与专业结合,充分体现职教特色”的观点,探究调整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进行整合,把语言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中去的策略,更好地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 烹饪专业 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48-02
语文对中职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无论是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以后的就业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受到当今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基本上都是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现在随着职业教育“各基础学科应与专业结合,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观点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沿用传统的与普通高中授课相同的教学方式来给职业学校的学生上语文课已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该如何调整教学,与专业整合,并渗透到专业中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服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烹饪专业为例谈谈中职语文课的专业渗透。
一、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现状
从烹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是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群体,90%以上的学生中考总分不足200分,所以普遍存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智力或心理障碍。大部分中职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基础比较薄弱。除少数学生以外,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不学语文没有两样,认为与今后的就业无关,可有可无。加上职高语文教材在选材上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即不同的专业,统一的教材,许多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这在烹饪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从老师这方面来看,中职语文教师因为受所用教材的制约和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了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专业文化、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只是单一地将中职语文教学理解为知识的灌输,却没有注重学生专业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学习兴趣。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越来越令人堪忧。
面对目前这样的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要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社会现实,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法将语文学科知识渗透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当中去。
二、语文学科进行专业渗透的尝试
(一)大胆取舍教材,突出烹饪专业特点
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每册课本都是设计安排了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写作、文言文以及小说、戏剧等单元模块和教学内容。其中很多经典篇目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所以,必须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就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每学期在接到授课任务的时候,笔者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局限于课本原有的课程内容设置,而是更注重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强调突出专业性,有意识地大胆取舍教材,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职业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制订授课计划。笔者给烹饪专业的学生制订授课计划时,大胆压缩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的授课时数,选择一些和烹饪专业相关的文章来进行重点教学,如苏轼《定风波》、李白《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饮中八仙歌》、曹操《短歌行》等与烹饪有关的经典诗词文赋,甚至还可以找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又非常经典的关于中西饮食文化类的文章来欣赏,包括中华饮食文化概要和经典菜肴的典故等。如钱钟书《吃饭》、汪曾祺《豆腐》、梁实秋《吃相》、周作人《谈酒》、林语堂《饮食》、梁实秋《鱼丸》、陆文夫《吃喝之外》等。并将每个单元后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整合、改编成三大版块:(1)中外美食推介会;(2)食品雕刻技巧解说;(3)面点制作过程介绍。而写作训练模块则整合成介绍菜肴制作程序、烹饪实习场面描写、菜肴命名、个人简历、求职信、专用书信等几大块内容。对以上内容集中着重进行授课,在授课时酌情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欣赏、观摩、练习机会,充分领略到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规范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便在日后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中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拓展相关知识内容
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出合适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因为通过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把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而且会让学生更切实地意识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都会有意识地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拓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例如,在上烹饪专业的同学语文课时,可以着重介绍文章作者所在城市的特色名菜及小吃;在讲授易中天的《餐桌上的文化》时,可以拓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的特点内涵等;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酒文化的知识,什么菜可以配什么酒喝等资料。然后在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各自所掌握的知识,在《劝菜》一课中则让学生思考劝菜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深入挖掘出劝菜这一简单的看似文明友好的举动,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处世态度。这些知识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相关书籍等很多途径收集。作为非专业的老师,并不需要做专业深入的分析,只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将有利于学生逐步在语文课中建立起较强的职业意识,并意识到语文课和专业知识的密切联系,使其对烹饪专业知识的敏感度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这些知识内容也将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语文课本内蕴含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基本上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些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课文中能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努力找出课文内容与职业教育工作相联系的最佳结合点,尽量做到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用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在给学生讲授《〈论语〉五则》时,可以通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学生灌输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职场上获得信赖,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给学生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母亲正直、勤劳、重情义、做事讲原则的高尚品格,引导他们建立不卑不亢、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观,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正、行得更远。在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时,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尊重内心的意愿,喜欢并努力付出,就能从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满足。在讲授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这篇文章时,应重点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在忠于职守和背叛友情的艰难抉择中,最后违背了自己的情感,选择了正义,坚持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难能可贵的职业道德情操,给学生灌输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职业道德意识。
五、布置课后作业要紧密联系烹饪专业
课后练习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作用。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后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可以根据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后练习,做到和烹饪专业紧密联系。如苏轼《赤壁赋》的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写出东坡肉的制作过程和在课堂上讲述关于东坡肘子的典故。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的课后作业则是写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几点不同。《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作业是为课文中提到的菜肴重新命名或者以菜谱的形式概括出文中菜肴的制作过程。谢冕《永远的校园》的作业是要求学生写出北京的特色小吃有哪些。《稀粥南北味》的作业是让学生调动所学的专业知识,向同学们介绍你最拿手的粥品是什么,怎么做的。作文训练方面则主要是着重掌握介绍菜肴制作程序、烹饪实习场面描写、菜肴命名等和烹饪专业相关的内容。口语交际训练则包括了中外美食推介会、食品雕刻技巧解说和面点制作过程介绍,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现场介绍和解说。这些各具特色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其浓郁的职业色彩,也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实用之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发挥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六、完善评价机制,在考核中突出烹饪专业特点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多方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考核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与专业相匹配的考核内容。因此,在考核烹饪专业学生时,可以侧重于考核学生掌握烹饪名菜的文化知识典故及设计新颖别致的菜名的能力,或者制作菜谱,或记叙动手做菜的过程和体会等。与专业紧密联系的考核内容更能凸显职业语文教学的精髓,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胸有成竹地运用语文知识为自己的职业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方法对烹饪专业的语文课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后,学生能以专业角色的身份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职业素养也得到提升。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和烹饪专业紧密结合,使语文课成为了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点的语文课,并且适应了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
【作者简介】许宜本(1979— ),女,讲师,籍贯广西合浦,现就职于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