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贸易与中国城镇化发展
2016-04-06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徐 雷,余 龙(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开放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贸易与中国城镇化发展
徐雷,余龙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文章基于2005—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开放经济视角下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其城镇化发展,而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综合来看,产销平衡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其城镇化的发展也更多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下中国应努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节奏。同时,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通过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城镇化发展;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挑起的“谁来养活中国”之争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农产品(粮食)能否维持充足供给问题的关注。而在200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曾断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产品保障能力,实现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答案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伴随着农业活动比重的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比重的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逐渐转移的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产品生产所需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大幅度提高,就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而言,农产品贸易的本质意义,也应更加侧重于资源配置效应。本文拟从开放经济的视角,探索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旨在为国家保障农产品充足供给和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一、相关文献综述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在农产品供求与城镇化发展方面,国外学者Laitner (2000)[1]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供求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城镇化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产品生产者向消费者转变。Ahituv&Kimhi(2002)[2]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并不冲突,其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稳定增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一致性趋势。Taylor et al.(2003)[3]进一步指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例如,Sumon et al.(2004)[4]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提升土地城镇化水平,从而降低农业耕地面积,不利于粮食生产。国内学者刘亮等(2014)[5]则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户通过增加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来替代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不大,对主产区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更小。王跃梅等(2013)[6]认为,城镇化是传统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实现现代化和赶超先进省份的重要途径,既要实现城镇化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又不能由于强调城镇化而削弱农产品供给。因此,程名望等(2013)[7]指出,这一情形决定了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道路必然是农业与城镇化发展中的相互促进,即城镇化发展不应削弱粮食主产区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地位。但魏后凯、王业强(2012)[8]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若粮食主销区不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提高农产品自给率,那么农产品(进口)贸易将在其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发展方面,国外学者Kwan(2009)[9]虽然也认为城镇化会导致土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减少,但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则取决于一国的收入水平。若一国收入较高,其利用粮食进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能力相对较高。Nunn&Qian(2011)[10]认为,在大航海时代,随着土豆的引入和大量种植,美洲地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产品的剩余率,而以土豆为代表的农产品贸易,对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国内学者王小鲁(2001)[11]认为,中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水土资源短缺的矛盾愈发凸显,进口农产品是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压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陈锡文(2011)[12]指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的一个根本原因。章元、万广华(2013)[13]认为,中国在支持粮食生产或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进口粮食的政策,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当劳动力密集型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所有粮食品种上都强调自给,中国很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农产品的进口[14]。熊启泉、邓家琼(2014)[15]认为,农业的产业特性和技术特性决定了农业对外开放必然走以开放农产品贸易为主、以开放要素市场为辅的道路。因此在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有必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聂英(2015)[16]却持相反意见,认为面对中国刚性增长的巨量人口,通过扩大农产品贸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资源安全保障机制,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上述研究就城镇化发展与农产品供给(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而就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农产品(粮食)贸易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现有两点已形成共识:一是不能脱离人多地少的中国国情;二是不能脱离中国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的实际。但目前国内的研究仍可能存在两点不足,首先,仅有少量文献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视角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阐释;其次,没有考虑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目前少有文章从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①三种不同产区类型视角下,分区域考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拟利用中国2005—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地区间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理论模型分析
由于地区间资源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综合两大部类分类法,假定一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城乡两经济部门构成,其中劳动密集型部门仅包含农业,用r表示;现代化的城镇部门用u表示。工业集中在城镇,农业则分布于乡村。为简化分析,将城镇部门劳动者数量定义为Lu,农业部门劳动者数量记作Lr。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对传统的C-D生产函数进行变换,可得到农产品的供给函数:Yr=Ar。其中,Yr、Ar、Er和Lr分别表示农产品的总产出、技术进步、土地供应量和劳动力投入量,α和β分别为农业部门的土地、劳动产出弹性(0<α,β<1,0<α+β<1)。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将促使人们对水果、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较传统的米、面等主食的需求增加更为迅速,若不考虑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差异,则可借鉴钟甫宁、向晶(2012)[16]的做法,将所有农产品换算为一个统一的当量。即假定城乡居民每人每年需要相同的人均热量摄入量,而相同的人均热量摄入量源自“1”单位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的总需求函数为Dr=1×(Lu+Lr)。同时假定“农业部门农产品剩余率(S)”为农业人口自身消费后的剩余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即:
由于城镇部门只生产工业品,其生产函数为:Yu=AuKγuLηu。其中,Yu、Au、Ku和Lu分别表示工业品的总产出、技术进步、实物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γ和η分别为城镇部门的资本、劳动产出弹性(0<λ,η<1,0<γ+η<1)。一般而言,城乡劳动力的工资水平(w)分别由其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即wr=,wu=。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这将促使城乡部门间的技术水平(A)逐渐趋于一致,即Au=Ar;城乡劳动力在两部门间的工资也将逐渐趋同(wu=wr),即。在不考虑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情形下,农业部门的农产品供给与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总需求相一致,即农业部门农产品剩余量应满足城镇居民的农产品需求量,则此时农产品供求恒等式为Yr= Dr,即=1×(Lr+Lu)。为进一步考察城镇部门单个劳动力的工资水平(lu)与其农产品需求量之间的相关性,在此施加一个约束条件,即简单地认为城镇部门单个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能够满足其农产品需求。若将“1”单位农产品的价格简化为p,则该预算约束可记作:
由于对外开放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可能,并且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助于地区间劳动力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尤其是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有助于提高农业部门农产品剩余率,进而缓解发展城镇化所面临的农产品供给约束。以IM表示农产品净进口数量,则开放经济视角下的农产品供求均衡为:
这时的农产品供求、城乡劳动力配置等因素将共同影响着城镇化水平和农业部门农产品的剩余率,可得:
将式(4)代入式(1),有:
根据式(5)求偏导数,可得:
从式(6)来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贸易,尤其是较多的农产品进口,有助于促使该地区农产品剩余率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城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式(7)来看,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主要是进口贸易)所提高的农产品剩余率,促使该地区达到农产品供求均衡情形下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从另一层面来看,农产品贸易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将促进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参与到非农业活动中去,从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
上述理论分析是对现实经济中的各因素以及约束条件的简化,因此仍有必要结合现实就农产品贸易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说明。一般而言,要使其他生产领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农产品的供给在维持农业部门劳动者的必要生活条件之外,还有剩余产品可供其他部门维持劳动者的生活条件。而农产品(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提高一地区的农产品剩余率,这不仅保证了城镇部门劳动力的农产品需求,而且放松了农产品对城镇化发展的物质约束。
(二)实证模型及变量选取
考虑到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一个面板回归模型:
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fi表示不可观测的省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Y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X表示农产品贸易水平。考虑到其他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如人均收入水平、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等,在实证研究中有必要对这些变量(Z)进行控制,接下来将依次对各指标予以说明。
在被解释变量方面,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分地区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这一数值来刻画地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urban”来表示。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从2005年才开始正式对外公布省级层面的城镇化率,因此本文的时间段设定为2005—2013年。
在解释变量方面,选取三个反映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指标,依次为农产品进口额占GDP的比重(import)、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export)和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trade)。农产品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均经汇率换算为等价人民币,上述三个指标的数据均由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在控制变量方面,首先引入人均收入水平(income),人均收入水平能够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中国现状而言,拥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地区,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往往较高。其计算公式为:人均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农村人均纯收入×(1 _城镇化率)。该数值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其次,考虑到地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其中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城镇化发展予以考量。在此分别引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从更广泛的视角出发考察工业化、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由于西藏和青海的数据缺失严重,因此本文仅涵盖中国大陆其余29个省份2005—2013年的相关经济指标,所使用的数据资料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从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1、VIF2)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②图1则展示了2005—2013年各地区农产品贸易(平均值)与城镇化发展(平均值)的散点图,这为考察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提供了初步的判断。
表1 各变量定义和描述统计
为进一步降低和消除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对所有待估计变量取自然对数,因此相关估计系数也可视为弹性系数。为从宏观上了解变量间的关系,首先进行整体回归分析;其次考虑到中国地区间在资源禀赋、农产品(粮食)供给能力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进行分区域的静态回归分析和动态回归分析;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更好地验证相关计量结果和结论。
三、实证分析
(一)整体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Stata软件对所构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由Hausman检验可判定,整体回归分析(见表2)中各模型均应选择固定效应(FE)模型。而从回归结果来看,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具有较高的显著性,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也均符合本文的预期。而模型的R2数值更是高达0.89,这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
从解释变量方面来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与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urban)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农产品进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在所有模型中均为正值,且具有较好的显著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从农产品出口贸易(export)的回归系数来看,其系数值(0.012)明显低于农产品进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0.025)。这意味着,总体来看,现阶段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农产品出口贸易。
表2 整体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方面来看,人均收入水平(income)的回归系数约为0.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人均收入水平(income)1%的变化将引起城镇化水平(urban)改变0.2%。因此,拥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地区,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往往较高。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具有更大的财力、物力保障,进而可进一步集聚人力资源,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的回归系数也都显著为正,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但通过比较两变量的系数大小来看,前者的系数值(0.370)要高于后者(0.236),即在2005—2013年的9年间,以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产业部门较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部门在促进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支撑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密集型投资的工业部门,而不是依靠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因此,人口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分区域静态面板回归分析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禀赋差异很大,农产品生产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均匀,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促使地区间的城镇化率高低不一。从图2来看,就2005—2013年的平均值而言,各地区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关联性,分区域回归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比较地区间的差异性特征。因此,在研究中还需要考察不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接下来将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农产品贸易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分别考察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各因素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分区域静态面板回归结果见表3。
参照之前的整体回归分析结果,依旧按照固定效应(FE)模型的结果进行解读。从解释变量方面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与其城镇化水平(urba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export)的回归系数,不仅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值(0.023)远高于农产品进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0.009)。这也进一步证实,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贸易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的回归系数,尽管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其系数值(0.026)较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0.035)略低一些。而更具有明显差异性的是,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export)对其城镇化水平(urban)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值为负(_0.012),而农产品进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贸易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农产品进口方面。综合来看,产销平衡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其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略差一些,但也同样表明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城镇化发展更多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
从控制变量方面来看,各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income)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通过地区间的比较来看,粮食主产区的人均收入水平(income)的1%的变化将引起城镇化水平(urban)改变0.18%左右,粮食主销区的人均收入水平(income)的1%的变化将引起城镇化水平(urban)改变0.14%左右,而产销平衡区的人均收入水平(income)的1%的变化将引起城镇化水平(urban)改变0.25%左右。由于粮食主销区更多的是经济相对发达且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省份,由于边际效益递减法则普遍存在,使得粮食主销区人均收入水平在提升其城镇化水平方面远不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因此,大力提高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对进一步改善其城镇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地区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的回归系数比较来看,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以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产业部门在促进其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third)的回归系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具有资本密集型投资偏好特征的第二产业较主要依靠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投资的第三产业在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粮食主销区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其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econd)与其城镇化水平(urban)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的一正一负表明,伴随着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经济相对发达的粮食主销区出现了“去工业化”的发展轨迹。总之,从控制变量来看,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如果要实现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大力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同时,有必要加大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
表3 分区域静态面板回归结果
(三)分区域动态面板回归分析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经济变革的环境中会有极大的惯性,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滞后项会影响到当期城镇化的发展,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有助于捕捉因变量的滞后项效应。接下来将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_GMM)方法对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分区域动态面板回归结果(表4)显示,基于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城镇化滞后项(L.urban)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这表明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强惯性,即若当期出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则下一期有更大概率保持较高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从城镇化滞后项(L.urban)系数的比较来看,城镇化发展的强惯性特征在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即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粮食主销区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也与现实经济相一致。从粮食主产区回归结果来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与其城镇化水平(urba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系数为0.034,即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urban)提高0.034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贸易(export)的回归系数,不仅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值(0.042)远高于农产品进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0.011)。这也从侧面说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贸易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在粮食主销区方面,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的回归系数为正(0.050),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粮食主销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的回归系数,无论是在显著性方面还是在数值大小方面均优于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说明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trade)对城镇化水平(urban)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与其他回归结果相比,体现出差异性的是,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export)对其城镇化水平(urban)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值为负(_0.056),而农产品进口贸易(import)的回归系数为正(0.145),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即说明了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贸易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农产品进口方面。综合来看,动态面板回归结果与之前静态面板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在显著性方面尽管有所差异,但基本保持一致。其原因是,系统广义矩估计(sys_ GMM)方法更适合具有较短时期(T)和较宽截面(N)的面板数据,分区域回归分析所用数据的时期数和截面数与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关指标的显著性与之前的静态面板估计结果有出入也实属正常。表4中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表3基本保持一致,故不加以赘述。
表4 分区域动态面板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增强相关结论的适用性,有必要对样本数据做进一步检验。接下来采用主要变量替换的方法进行检验。把之前的“农产品进口额占GDP的比重(import)”替换成“农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zimp)”,把之前的“农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export)”替换成“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zexp)”,把之前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trade)”替换成“农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ztrade)”。由于表2只针对总体样本数据进行了静态面板回归分析,在表5的稳健性检验部分将以总体样本数据为参照,更好地与表2进行对比分析。从表5的实证结果来看,尽管静态面板模型所估计的各变量的系数符号与表2并无较大差异,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却明显较差。总体而言,依旧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回归结果也大都与之前所做的解释相一致。
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_GMM)方法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原因是,某些解释变量(如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也可能由城镇化水平决定,这样就带来解释变量的部分内生性,而这些内生性问题可能使所估计的结果发生偏差,进而造成统计推断失误。为克服可能的遗漏变量及变量内生性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有必要对相关因素加以控制。系统广义矩估计(sys_GMM)方法需要进行工具变量过度识别检验和残差项序列相关性检验。其中,Sargan检验的原假设是工具变量过度识别是可行的,如果接受原假设,表明工具变量是合理的。表5中Sargan过度识别检验的P值约为0.6,表明工具变量集是联合有效的。样本的残差序列相关性检验数值分别为0.161和0.146,意味着差分后的残差没有二阶序列相关性。因此表5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相关计量结果和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对比来看,表4中分区域动态面板回归结果也均通过了相关检验。
表5 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5—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一个结合”(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发展)、“三个区域”(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出发,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其城镇化发展,而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综合来看,产销平衡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其城镇化发展也更多地起到促进而不是抑制作用。这一结论对中国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要实现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则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第一,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节奏。事实上中国农业很难有能力发展商业化农业生产,或将通过贸易追求商业利益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尽管从实证结果来看,农产品贸易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但必须加以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淡水和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中国近年来虽然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裕,但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因此,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基本自给,这也是发展城镇化的重要保障。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城镇化是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际上是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实证结果来看,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主销区,其城镇化发展与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了良性互动的关系,而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城镇化发展更多地与其第二产业(工业)密切相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农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必要积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第三,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产品供给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充足的农产品供给尽管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相对低的农产品价格,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利于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的长期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产品价格处于合理水平,是保持城镇化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实施了以四大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为主,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的充足供应,中国在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上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注 释:
①2003年12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依据各地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等主要指标确定了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其中,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和自治区;粮食主销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和直辖市;其他未涉及的省份则统称为产销平衡区。
②经验判断方法表明,当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当10≤VIF<100,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当VIF≥100,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从VIF数值来看,文中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参考文献:
[1]Laitner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0,67(3):545 _561.
[2]Ahituv A,Kimhi A.Off-farm work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decisions of farmers over the life-cycle: the role of heterogeneity and state dePen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2):329 _353.
[3]Taylor J E,Rozelle S,Brauw D A.Migration and income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 of migration PersPective from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52(1):75 _101.
[4]Sumon M,Anandi M,Sharun W M.Politics, information and the urban bia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5(1):137 _165.
[5]刘亮,章元,高汉.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J].统计研究,2014(9):58 _64.
[6]王跃梅,姚先国,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管理世界,2013(11):49 _55.
[7]程名望,张帅,潘烜.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产量了吗?——基于中国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79 _85.
[8]魏后凯,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动态,2012(11):49 _55.
[9]Kwan F.Agricultural labor and the incidence of sur-Plus labor: exPerience from China during reform[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9,7(3):341 _ 361.
[10]Nunn N,Qian N.The Potato,s contribution to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 exPeri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 (2):593 _650.
[11]王小鲁.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干预[J].经济学:季刊,2001(1):171 _192.
[12]陈锡文.工业化、城镇化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J].经济研究,2011(10):8 _10.
[13]章元,万广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65 _ 84.
[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管理世界, 2014(4):5 _41.
[15]熊启泉,邓家琼.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失衡:结构与态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60 _68.
[16]聂英.中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贡献分析[J].经济学家,2015(1):83 _93.
[17]钟甫宁,向晶.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基于热量消费视角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 4 _10.
(本文责编 邓 艳)
A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Open Economy Perspective
XU Lei&YU Long
(Business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lll05,China)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vides a broad sPace for China,s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further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use the foreign resources.This PaPer,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9 to 2013,studie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n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oPen economy PersPective.Th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oretical model shows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the reg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what,s more,the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has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while agricultural imPort trade has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main grain consumPtion area.On the whole,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more to Promote than to inhibit 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balance area.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at Present,China should work hard to 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ctively suPPort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exPorts,grasP the scale and Pace of agricultural imPorts.At the same time,we ought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rough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status,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farmer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urbanization develoPment;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main food consumPtion area;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balance area
作者简介:徐 雷(1987—),男,山东青岛人,湘潭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余 龙(1990—),男,湖北荆州人,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研究”(12&ZD052)。
收稿日期:2015--09--13
doi:10.16299/ j.1009-6116.2016.01.007
中图分类号:F752.7; F299.22; 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6)01--0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