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的法律问题
2016-04-06田妍妍
田妍妍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力量,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瓶颈问题还是融资难,受制于缺乏抵押品、质押品和企业自身信用记录缺失等原因,银行融资困难重重。那么在知识产权领域能否帮助在传统的银行贷款融资途径之外寻找新的企业融资方式呢?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初创的科技型企业,因为其固定资产不足,亦缺乏进入新三板融资的资质,融资难题一直很难得到解决。虽然我国在《担保法》早就确立了知识产权抵押制度,如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皆可以成为抵押对象,但在近二十年的司法实践中,银行与企业均未重视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担保活动,企业从中获取的资金极少。企业为了该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还需额外付出的成本包括:担保费1.5%、资产评估费1.25%、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律师费1.25%、中介费等,数项加起来大约就已占到贷款总额的10%。所以即使能获得融资贷款,企业最终能够获得资金数额并不大,这导致很多企业放弃知识产权融资。
另外,有部分P2P企业瞄准了这个市场,开始尝试联手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上线知识产权质押网贷项目,但是作为新型融资模式,运作方式尚未成熟,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二、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困境
(一)法律规定缺失,权利界定不明
我国虽然有著作权、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但其中并无知识产权抵押、质押的规定,因此实践中导致知识产权融资问题无法可依,另外,在知识产权的传统保护对象之外的内容几乎没有规定,比如关于商业秘密权、商号权、商品化权、植物新品种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这几部法律中都没有规定,仅在一些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中有散见的规定,这就导致实践中很多权利得不到保护,侵权纠纷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二)知识产权融资评估制度缺失
在整个无形资产融资担保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程序是知识产权的资产评估制度。一般认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主要是评估下列内容:该知识产权的具体权利内容,该知识产权受到的限制,知识产权的具体价值、相关的确权制度和保护制度是否完善等几个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并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形式上也不一致,没有官方机构指导,具体判断标准由各评估公司自己把握,标准不稳定、不权威,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评价也不一致,这使得评估结果很不科学,存在很多问题。
(三)知识产权融资的中小企业和银行双方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
对于知识产权,银行最大的担心就在于知识产权的价值不确定或者很容易减损。例如,作为无形资产,权利人若将其转让,即使作为质押方的银行亦无法控制和监督,使得银行的风险增加;再如无形资产的价值容易发生变化,极易贬值,典型如“三鹿”商标,因为三聚氰胺事件,三鹿商标从品牌价值上百亿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种因为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导致无形资产贬值的风险是银行无法预测的。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产权担保会有可能加重银行风险,所以银行不会选择此方式或者在大幅提高融资门槛的前提下才会借款,这种现状也影响了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知识产权融资担保对象变现能力差
知识产权抵押权人、质押权人希望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能顺利将知识产权抵押物、质押物变现以实现债权,但事实上,知识产权的价值会受到市场、经济环境、技术以及法律规定等因素,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得知识产权的对象不能像有体物如房屋、土地、厂房、原材料那样迅速处置。
总之,上述法律困境,使得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融资局面复杂、标准不统一、中小企业几家欢乐几家愁,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国外知识产权融资的相关制度和实践效果,来引导我国的司法实践。
三、国外知识产权融资的立法及实践
传统的知识产权可以设定质押,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做法,而且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融资方面走到了前面,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他们成熟的经验。
(一) 美国模式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制度起源于美国,著名的《美国统一商法典》(UCC)第九编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担保的效力,并区分知识产权担保设立与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并确定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即知识产权担保的设立仅仅是在协议的当事人之间产生可执行力,而要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知识产权担保还必须登记,以公示担保权的存在,否则不能对抗其他的债权人或担保权人。在此基础上,其余配套制度和设施也逐步健全,形成了美国偏重利用金融市场融资的模式。
1、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发源地在美国,作为资产证券化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金融市场一直强有力的支持知识产权融资,把其作为开拓新型金融产品的重要方式。2000年7月,美国Royalty Pharma 公司首次尝试专利资产证券化,以耶鲁大学研制一种名为“Zerit”对抗艾滋新药的专利许可费作为支撑,发行了近1亿美元的受益证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预言“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趋势”,许多国家也在尝试以专利衍生的债权作为支持发行证券,希望将证券化技术引入知识产权。
2、发放专利身份证,建立联邦统一的动态数据库
美国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制度,是为每一项专利发放防伪程度极高的专利身份证,并建立了联邦统一的数据库,这样随时监控专利动态,也便于银行以及担保机构监督专利的转让和许可使用等。不过,对于知识产权质押,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支持和保护,但是在民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开展的如火如荼、相当活跃,主要原因在于无形资产评估水平高,公信力较强,民众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充分,并且接受程度较高。
(二)日本模式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国家,上至政府层面,下至民间企业,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非常强,并且把知识产权看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日本政府发挥了强大的金融协助功能,通过国有金融机构、产业扶持发展基金以及信托保障协会等为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不遗余力,比如利用上述机构对有创意企业投资或者发放特别贷款来加以扶持。在民间,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内部设有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工明确,细致有序,负责本企业著作权登记、商标的申请、专利的申请,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本企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转让事宜。
(三)东南亚模式
1997年,东南亚各国遭受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开始减速,各国政府开始把技术创新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中小企业上来,纷纷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成立很多机构来扶持科技创新工作。在马来西亚,大力通过技术转让活动来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津贴和资金、培训费用等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泰国则致力于为私营企业主发放低吸贷款和科研咨询费用;韩国则设立各种金融机构如国家银行、投资公司、创投基金、技术保证基金等,以帮助企业融资。
通过对上述国家代表性做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政府主导的做法尤其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反思我国的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尚未开展,各方面制度的欠缺阻碍了我国亟需的知识产权融资规模和途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建立知识产权融资的畅通模式。
三、 关于我国解决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建议
(一)政府须规范和完善立法,明确权利界限。我国在知识产权担保方面的立法几乎没有,关于知识产权抵押、质押以及监管、风险控制、相关担保机构如知识产权私募基金的设立等皆无规定,现有的法律之间尚有不统一之处,不仅仅实体法需要完善,连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都要与时俱进,因此政府必须规范法律、扫清起步障碍。
(二)政府机构职能须转变。政府应从过去纯粹的管理者身份,转变为知识产权融资的积极推动者,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用评估机构,帮助民间知识产权交易。另外,政府应该效仿不动产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登记机关,这样可以避免多头共管、多头都不管,避免腐败和寻租,便于各方主体统一查询,降低知识产权融资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三)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评估及其证券化。我们要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而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物评估。应该促进多家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建立规范统一的、操作性强、类型多样的评估标准,同时又根据知识产权类型不同,评判标准不同,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抉择。另外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建设,发挥知识产权融资杠杆作用,发挥知识产权财产权的最大价值,甚至可以创新性的设计知识产权创业板上市发行股票。
(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需完善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控制制度,比如质权人在出质对象物权变动时能行使监督权;要构建多方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风投公司、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多方主体的作用,建构立体化、综合型风险保障模式,对出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提供便捷、高效途径,以保障债权安全。
总之,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社会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国际条约和规定,与国际社会通用规则和标准保持一致,如在法律建设、信用评级、会计准则、资产管理等方面积极学习,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制止不法侵害,提高企业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骁,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法律障碍和问题,法制与社会,2012年08月
2、谢黎伟,美国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立法与实践,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08月
3、鲍静海,薛萌萌,刘莉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研究:国际比较与启示,南方金融,2014年11月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