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糯香最是栗子味

2016-04-05赵畅

幸福家庭 2016年3期
关键词:炒栗子大婶栗子

赵畅

有朋友在微信上晒了一张边尝栗子边看电视的图片,还配上了“栗子剥剥,电视看看”的纯朴文字。尽管这是一幅极其寻常也没有多少拍摄技巧可言的图片,可其间透出的一份恬淡闲适的逸致,幸福满溢的味道,勾起了我对栗子的一段念想。

我从小寄养在四明山麓一个小山村的祖父祖母家,在那里我知道了栗子。只是,那时栗子树不多,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可尝过炒制的栗子后,才知道栗子的糯香,于是舌中味蕾便刻骨铭心。更何况,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严重匮乏,那栗子对于人的诱惑可想而知。

有一次,我与几个小伙伴去野外割草。割着割着,便饥肠辘辘。一位小伙伴瞄着附近的一棵挂满果的栗子树说:“去摘几颗栗子尝尝鲜、充充饥吧!”尽管大家知道这是一种近乎偷窃的行为,可到底还是经不住诱惑。然而,正当我们摘下几颗栗子准备除刺剖果之时,却被常在瞭望的主人家发现了。“谁在那儿?!”闻声,我们将栗苞藏入篮底赶紧躲跑。可溜回家后,看到那位大婶早已在我祖父祖母家等候我了。“小鬼,你想吃栗子,就跟大婶讲,用不着那样做,果子成熟后,我会送你一大碗的。”尽管这位大婶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偷”字,但她愈客气,在我反而愈感到不安。“大婶,我们错了,以后一定不会了!”大婶离开以后,祖父虽没骂我打我,但他让我将藏在篮底的栗苞拿出来用脚踏并徒手剥开。起初,我还以为是祖父跟我闹着玩,可当我被栗苞外面又硬又尖的芒针戳了个手破血流之时,我才读懂了祖父的真正用意——牢记血的教训,嘴可馋肚会饿,但心永远不能馋饿。

每当栗子成熟的时候,我们也会被邀请到打栗、剖栗的队伍里。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戴上草帽,身穿衣裤,将自己裹个严严实实,并手持长长的竹竿,将栗苞从树上打下来。成熟的栗苞,因为大多开了嘴,所以只要用布鞋底踏上来回拖几下,果子就会脱苞而出。假若个别栗苞没开嘴,只须用鞋底一脚踏住,并用割草刀在上面轻轻一割,它就立马开嘴,然后,再用刚才的老方法如法炮制。帮了忙,乡亲们总是会撮上一碗栗以示酬谢。

栗子生吃虽有鲜味,但与红薯几无二致,换言之,这是最为浪费的吃法。唯有在铁锅中炒制,才是上策。说及炒制板栗,祖母当是高手。每次炒好板栗,虽不见有绽开的口子,但却有隐隐的“梅花”裂抑或“丁香”裂,只要稍稍用力一捏,栗壳就开了,吃起来又糯又香。曾问其故,祖母说,这是从多次炒制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拌和着粗砂炒制时,可先用猛火后用温火。另外,千万不要给板栗开嘴,开嘴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过程中失去水分,这样趁热吃时会噎喉、冷吃时要伤牙。每每吃祖母炒制的栗子,为防这人间美味转瞬即逝,我总是细细嚼,然后从舌尖到喉根,游走整个口腔,这之后才慢慢咽下去。想起作家车前子在其写的《好吃》一书中,评说苏州的栗子,吃了三十年,没吃到过好的糖炒栗子,街上小贩炒的是陈年栗子,完全可以把“糖炒”改成“唐朝”,陈年得像似“唐朝”栗子,可能博物馆的人喜欢。我怀疑,除了这栗子可能是陈年的以外,也定然与炒制技艺不当有关。

《吕氏春秋》里,今天北京燕山山脉就已盛产栗子。宋代以汴梁为都,将新开发的南方与传统农业区北方连接起来,在解决了温饱以后,人们对栗子的吃法也变得讲究起来。于是,糖炒栗子便应运而生。有诗为证:“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指糖炒栗子)。”或许,祖母的板栗远称不上是糖炒栗子,她的板栗不打蜡,不喷糖水,但一经她妙手而炒,便有了糖炒栗子的神韵,那种格外的糯香,便定格成了我对于栗子味道的参照系。

离开小山村后,我每年还是能够吃到祖母炒制的板栗,尽管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风味依然。而即便是祖母离开我们以后,那板栗的糯香还一直匍匐氤氲在我的舌尖。这些年来,我周游全国各地,当我的肺腑中漾起那么浓郁的甜香味,当温暖浸遍我冰冷的躯体,我总能在抬头时,发现糖炒栗子在一个角落静静地注视着我。或许它们与祖母炒制的板栗相比,似乎少了点什么,但这祛除了奢侈与精工细作的栗子,这充分展现手工曼妙与获取艰辛的栗子,包含着故土亲人温度的栗子,它总能满足我的食欲与心灵之需,平添我一泓浓浓的乡愁。

于是,我相信,任何时候,能够填饱肚子、激发共鸣的,永远是那些带有情感尤其是亲情的乡土之味、岁月之赏。家乡浙江上虞下管镇盛产优质的栗子,据说当年“管溪之子”徐懋庸就是带着母亲炒制的栗子离开家乡的,而他几次回老家也总是提出要尝一尝乡亲炒制的栗子——我笃信,这家乡的栗子寄寓着他那份不可多得、无可替代的亲情、友情和乡情,里面有他闯荡世界的充沛动力,跌宕人生的无限慰藉。

(摘自《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炒栗子大婶栗子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二十一)——鹿大婶买卡纸
“肾之果”——栗子
老汪家的炒栗子店
企鹅大婶面包店
乌角之诗
乌角之诗
马大婶的洗脚房
分栗子
过关
小小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