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等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05姜德芹
姜德芹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常常赶进度,追求快节奏,而没有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结果甚至适得其反。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学会“等待”,留足等待时间,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等待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98
“教学等待”是教育中的“慢”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留足等待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也考验着教师对等待时间的把握。“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是不完整的,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留有“等待时间”尤为重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教学等待的重要性,并给学生留有适度的“等待时间”。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高度重视教学等待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实施。下面以《单克隆抗体制备》一节为例,分析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教学等待的一些做法与感悟。
一、合理选择等待的时机
⒈问题提出后
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过少,导致学生思维不充分,正确回答的难度相应加大,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为此,教师呈现问题后,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等待时间,让全班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制备之前,笔者与学生一起先复习特异性免疫,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总结传统抗体的生产方法及其缺陷,并思考传统抗体存在缺陷的原因。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看书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课本文字中寻找传统抗体的生产方法及其缺陷并在课本标注需要时间;结合特异性免疫过程思考缺陷存在的原因需要时间;回答问题时需要时间组织语言。对此,笔者在问题呈现后,耐心等待了2分钟左右,使学生顺利解决了问题。又如,在讲授用HAT这样的选择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不同细胞DNA的复制途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最终有几种融合细胞?能在该培养基上存活的是怎样的细胞?第一个问题,学生只要联想到植物体细胞杂交,不难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结合补充的内容思考,而且问题还隐含着细胞能否存活的原因。所以需要留给学生30秒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
2.问题回答时
“传统抗体存在缺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相对比较开放,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逻辑性要强,表述要精确,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请一位同学回答时,他回答的意思是对的,但表述很罗嗦,非常不严谨。对此,笔者并没有急于跳过,而是进行了“等待”,给该生一点时间让他重新组织语言,最终该生给出了比较完整且精炼的答案,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一位学生回答出“杂交瘤细胞可以在选择培养基上存活”后,我又问:“为什么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存活?”该生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困难。但这个问题学生其实事先已经思考过,所以我留1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就马上打断,或立即提问另一位学生,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应该适度等待一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探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问题解决后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是接收信息、信息加工(同化、转化)、信息贮存、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再到接收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听课时仅仅接收信息,不求甚解,“当堂不懂课后补”的做法,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同理,在问题解决后,虽然得到了答案,但学生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的。对此,教师在问题解决后,还应适时等待一下,给足时间让学生梳理、内化知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例如,在讲完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后,学生对全过程虽已了解,但还比较零乱,于是笔者留1分多钟让学生整理全过程,并通过动画再次演示全过程。由于有时间在课上及时梳理所学知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较为全面、深刻。由此可见,在问题解决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对学生的知识内化是非常有益的。
二、恰当控制等待时长
给学生思考、讨论、内化的时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学生的等待时间应不同。等待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等待时间过长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的激情,过短会使学生因一时紧张而引起大脑的思维短路,继而影响语言的表达。例如,在讲生物导弹时,提问:“导”“弹”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只要真正搞懂这节课内容,不需要太多时间思考就能很快解决问题,而此时若给他们太多的时间思考,学生反而会浮想联翩,脱离主题,所以只需给学生2~3秒时间思考即可。在课堂上,学生能迅速应答的问题,等待时间往往较短;如果要求回答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或说出自己的想法,则等待时间应相应延长;对于发散性问题,需要学生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作出权衡时,应该给学生更充分的等待时间。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等待时间也不同,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等待时间可以相对较短,而对于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则等待时间应相对较长。
三、强化等待意识
1.教师学会等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强化自身的等待意识,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表达不流畅的学生,应面带笑容,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而不应打断他们。当学生思考不完整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暗示、引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总之,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感受,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
2.学生学会等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等待意识。有些学生喜欢在问题刚提出后立即抢答。此时,因为思考不充分,他们的回答往往欠佳甚至是错误的,而且这少数学生的抢答,剥夺了其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机会,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明确问题应答的规范,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有些学生喜欢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随意插话,打断别人的回答。教师应教育这些学生要以专注和尊重的态度倾听,认真思考别人的答案,在别人回答完毕后才可以进行补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对学生的唤醒、激励和鼓舞,需要教师学会等待,树立等待意识。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我相信,课堂教学中留有充分的等待时间,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成长,共同演绎精彩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金钧,冯锋勇.等待时间——给学生一个构思的空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1).
[3]刘玉中.探析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8).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