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兴趣培养,展示高中化学魅力
2016-04-05沈振新
沈振新
[摘要]兴趣是做好工作、促进学习的最好催化剂。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的。高中化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教师可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重视实验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 情境 生活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69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的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与智力因素相比,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影响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先人的哲学教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有了兴趣后都能做好!同样的道理,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我们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后,就会乐意花时间去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自然会良好。学习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任务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对于课堂上新教的知识和内容,学生往往非常感兴趣,比较好奇,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如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事先设计一些悬念或者假设以及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究这些假设和问题,就能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起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启迪和疏导,通过这些探究过程,把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起来。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盐类的水解”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能电离出H+或OH-吗?②它们的溶液都是中性的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回答出来:不能电离出H+或OH-。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不能立即回答。通过一翻讨论,学生尝试用pH试纸来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而氯化钠溶液则呈中性。我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翻开课本,自己阅读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并不时进行指导。最后学生
小结“什么是盐类的水解”,然后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和答案,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虽然课堂上我讲得很少,但教学效果却很好。
当然,上课前,应巧妙设计问题;课堂上,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通过思考、交流、探究,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启迪,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二、联系生活实际,催生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事例、生产和生活实际拿来进行设计,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中有生活,从而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学好化学。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性质时,我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何鉴别人造丝和蚕丝?如果仅仅把鉴别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背下来,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学生是没有兴趣去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①让学生了解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②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性质;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往蛋白质中添加浓硝酸后所发生的颜色变化;④灼烧人造丝、羊毛绒、棉线,让学生闻燃烧时放出的气味,并用手感受燃烧后残留固体的质感,比较他们的差异。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其实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联系和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化学越来越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持久的兴趣。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化学的一大特色,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
激发
学习兴趣和锻炼动手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操作来实现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备课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实验内容,并进行整合,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1.重视化学实验的演示,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一部分学生来自城镇,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差异性比较大。很多农村初级中学的化学实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课堂上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这部分学生来到我校后,高一课程一开始我就认真准备每次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做镁燃烧的实验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通过思考一一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2.重视实验的亲自操作,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的实验为演示实验。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有些演示实验在演示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学生会很难看清楚化学现象,即使他们看到了现象,由于不是亲自参加演示,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发挥出来,其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将部分演示实验分解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就能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探讨知识,总结知识。比如,在教氢氧化铝的性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往氯化铝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来制备氢氧化铝。结果有的学生获得了氢氧化铝,而有的学生先获得了氢氧化铝,振荡过后沉淀又消失了,由此引出氢氧化铝能溶于强碱这一重要化学性质。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进一步巩固了化学学习兴趣。
3.重视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化学教学中,大部分的传统实验都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这种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这种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会得到更充分的激发。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我首先演示“番茄原电池”(由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然后设问:这个简单的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电流从何而来?若用茄子或黄瓜代替番茄行不行?能否用其他的化学试剂来代替?运用的是什么原理?接着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展开探究: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会有何现象?铜片、锌片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有何变化?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这一过程中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巩固了学习兴趣。
当然,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展现学生学习风采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才能符合新课改理念,我们的课堂才会更高效。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