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基本方法和对策分析
2016-04-05姚小会
姚小会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的宏观社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亟待解决。对经济管理保持高度重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落实。本文将着重分析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合理的对策,以便提升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法;对策探讨
引言:事业单位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下产生的,它是由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开展公益性服务的非盈利机构。[1]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开始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来,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生存,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在经济发展高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也为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意义和目的
事业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很强的组织特色,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非盈利性机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和其他的企业管理意义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事业单位实现经济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为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装置,更好地服务社会。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已经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励了很多事业单位要不断的提升和改进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手段。[2]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经费来源上对国家有很强的依赖性,因为经费大部分来自国家财政拨款。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日益壮大,也加大了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使得经济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能够增加经济来源,减小国家财政压力,有助于事业单位朝着更好的发展方向前进。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法
(一)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内部监督。事业单位应多注意内部管理还有监督体系的构建。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事业单位内部办理水平不高,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也比较薄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内部监督,以及事业单位本身要不断加强素质提升和专业能力培养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日常支出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以及制度规范,所以财务管理工作也不明细。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该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对单位的生产技术、工作方法以及手段进行严格的制度化制约,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实现经济增值的目标。
(二)事业单位管理策略。作为非盈利的组织机构,事业单位的最大目标不是为了提高自身利益,而是为了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优化,促进社会福利提升。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利用投资理念正常运转,事业单位领导和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投资理,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
(三)完善单位职员收入分配。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十分重视职员的收入分配,合理的收入分配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制定一套合理的分配制度,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
(一)转变管理理念。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否长远,已经在当今社会发展模式下变得日益险峻。调整、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事业单位长久发展。首先,应该加强事业单位对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因为有国家的财政拨款支持,就肆无忌惮地浪费资金,忽略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其次,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工作中出现财务风险。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一套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经济落到实处的基础,单位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效实施,以此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
(三)具备风险意识。市场经济下与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的最大不同就是管理活动开始存在很大风险。事业单位的投资活动不断增加,单位的财务风险也不断提高。如今,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实际减少不必要的投资,降低资本支出,做好资金和支出的核对,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对经济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事后核算。这样有利于将资金的投入使用到有效处,能够确保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前的经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上,应该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培养优秀人员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汝范.精细化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项目经费中的应用[J].当代会计,2014,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