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球虫病的发生和治疗

2016-04-05陆小丽

兽医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养鸡业卵囊盲肠

陆小丽

(如东县洋口畜牧兽医站,江苏南通 226407)

鸡球虫病的发生和治疗

陆小丽

(如东县洋口畜牧兽医站,江苏南通 226407)

近几年,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禽肉类产品成为人们餐桌最常见的肉类食品。食品安全不容忽视。所以,在养殖场中,动物疾病成为最主要危害。本文就以养殖场中鸡的鸡球虫病为例。简要概述其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鸡球虫病;病原;症状;措施

鸡球虫病是饲养场危害最严重且常见的病害,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球虫寄生鸡肠道内造成的病害,最常见的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世界各地普遍发生。15~2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发育受阻,长期不能康复。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但增重和产蛋受到一定影响,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

1 临床症状

1.1 雏鸡感染

雏鸡感染球虫后多表现急性型症状,病程为数天,多则2~3周龄的病雏会出现血便、拉稀的症状,其中血便是鸡球虫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最容易发现的临床表现。病程开始时粪便干稀正常,略带少量血,随后拉稀带血,泄殖孔周围的羽毛被液体排泄物污染、粘连,最后可出现全拉血;随着血便和拉稀的出现,患鸡逐渐表现精神不振,沉郁和闭目呆立,羽毛耸立,头蜷缩,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嗉囊内充满积液;病程后期,患鸡羽毛蓬松,翅下垂,两腿不断地发生痉挛性收缩,不久即死亡。

1.2 成鸡感染

4~6月龄的鸡或成鸡感染后,病程为数周到数月,发展缓慢,患鸡表现逐渐消瘦,足和翅膀发生轻瘫,贫血,出现间歇性下痢和血便,生长发育缓慢,产蛋量减少,但极少死亡。

2 病理变化

经剖检,可以明确盲肠是鸡球虫病最为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引发球虫病的鸡中,能够在其盲肠中发现明显的肿胀,主要呈现出来的颜色为暗红色或者棕红色。将盲肠剪开能够发现有血凝块存在,或者含有掺合着血液的坏死物质。倘若发病时间较长,此类球虫病鸡的盲肠当中还会出现将肠腔堵塞的情况。对于慢性球虫病鸡来说,病变集中于小肠前中段位置,特别是十二指肠肿大现象最为显著。肠壁增厚发炎现象显著,将其剪开之后可以发现肠粘膜上有小出血区存在,内部则存在粘性渗出物,一般情况下夹带着血。基于小肠前段的黏膜位置,通常有线状以及点状的灰白色坏死灶存在,并且这些明显的病理在肠管外部也能够观察到。除此之外,肠壁往往会失去弹性,黏膜上皮组织发生脱落现象显著,黏膜层主要表现为变薄。

3 预防措施

3.1 注意鸡舍环境的卫生消毒

球虫病是土源性寄生虫病,鸡由于大量吞食了外界环境中的孢子化卵囊而发病。因此,如果能防止鸡吞食环境中的孢子化卵囊,就能防止球虫病发生,要保持鸡场通风干燥,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火焰灯喷杀卵囊。为了防止通过鸡粪传播,注意及时清除粪便及潮湿的垫料,并对鸡粪堆积发酵,利用发酵产生的热和氨气杀死卵囊,防止卵囊扩散,达到控制此病的目的。水槽、料槽、饲养用具等经常刷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3.2 加强饲养管理

高温、高热是球虫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夏季高热季节垫料潮湿,有利于卵囊发育,啄食了这些感染性卵囊的鸡会发病,所以,要将垫料的湿度控制在20~30%之间。在育雏、育成时间最好采用离地饲养,减少鸡只与卵囊的接触,切断球虫病传播途径,减少球虫病的发生。

在饲养管理中,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暴发球虫病。无论成鸡还是雏鸡,在饲养期间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鸡出栏后,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最好用火焰喷灯对鸡舍进行消毒。这是杀死卵囊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3.3 免疫预防

目前免疫接种方法主要是进行喷雾,可以在孵化房中进行粗喷雾,也可以对育雏箱里的1日龄鸡进行喷雾。另外,还可将疫苗喷到饲料上,或通过饮水接种。疫苗接种时需要注意的细节:(1)免疫时间要把握好,1日龄就免疫为最好,不能超过5日龄;(2)免疫饲喂的卵囊数量一定要均匀,否则,吞食卵囊数量多的鸡,由于裂殖子的大量繁殖,可能诱发球虫病;而吞食卵囊数量少的鸡,由于得不到虫体的有效刺激,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当环境中孢子化卵囊发展到一定数量时就发病;(3)在使用球虫疫苗后,不能使用抗球虫药,以免杀死疫苗中的活球虫卵囊,起不到免疫效果。

3.4 药物预防

在生产实践中,预防球虫病,必须早期投药,一般在12日龄前使用,抗球虫药物的种类和品种繁多,作为饲料中添加应选用对多种球虫敏感、高效,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能耐压粒高温,不与饲料中营养成分和常用药物发生反应和拮抗作用的品种。尽可能选用抗球虫指数高和耐药性低的药物,一些广泛使用多年的老药物,可能有耐药性,尽可能少选。目前常用的抗球虫药物依球虫产生耐药性的速度从快到慢大概为:喹啉类最快,氯羟吡啶次之,磺胺类、氯苯胍、氨丙啉、球痢灵,尼卡巴嗪更次之,聚醚类抗生素较慢。同时必须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长期单一地使用一种抗球虫药物,球虫容易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去效果,甚至对该药物结构相似和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性,所以应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以减缓耐药性,提高药物防治效果。

(1)氯苯胍:预防按30~33 mg/kg浓度混饲,连用1~2个月,治疗按60~66mg/kg混饲3~7d,后改预防量预以控制。

(2)氯羟吡啶(可球粉,可爱丹):混饲预防浓度为125~150 mg/kg,治疗量加倍,育雏期连续给药。

4 结语

鸡球虫病已成为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因此,必定引起养鸡业的广泛关注。药物防治球虫病虽然方便,省力和有效,又适合大规模使用,但长期使用不可避免产生耐药性。随着球虫疫苗技术的发展,逐渐克服了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缺陷,结合饲养管理和药物预防,使防治球虫的成本降到最低,提高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在现阶段的技术基础上,球虫控制计划则需从三方面着手:环境、免疫和药物,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为养鸡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师勇,郑斌,田书玲,等.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09,(15):35-35.

[2] 包国瑾.鸡球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J].杭州农业科技,2007,(5):25-26.

猜你喜欢

养鸡业卵囊盲肠
从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到疾病防控
鸡粪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鸡盲肠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鸡球虫免疫成功要点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当前禽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农村养鸡业现状及技术推广探讨
微小隐孢子虫在HCT-8细胞内的培养
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断奶幼兔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山西省中小规模养鸡场现状及发展方向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