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兔李斯特氏菌病的检疫

2016-04-05

兽医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氏单核细胞菌落

寇 玉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洋河镇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鞍山 114300)

兔李斯特氏菌病的检疫

寇 玉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洋河镇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鞍山 114300)

李斯特氏菌病或称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以全身血液中毒-败血症和子宫炎及流产为特征。本病的病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或单核细菌增多性李斯特氏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兔;李斯特氏菌病;检疫

1 疾病概况

本菌微嗜氧,在含5~10%二氧化碳的低氧环境内生长较好。在22℃与37℃中生长同样良好,4℃也能缓慢生长,故可冷增菌。普通培养基均可生长,如加入少许葡萄糖、血液、血清或肝浸液则生长更好。家兔、豚鼠、小鼠对本菌都很敏感,注射、滴眼都可引起感染。病兔出现特殊神经症状,孕兔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剖检一般没有特殊肉眼变化。当病兔出现特殊神经症状,孕兔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时,可作为诊断的参考。确诊必须作细菌学诊断。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易感动物很广泛,常为散发性,偶尔呈地方性流行,不广泛传播,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很高。本菌由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排出,也可由眼、鼻、生殖道分泌物分离到本菌。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是本菌的贮存宿主。传染途径很可能是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或皮肤伤口。食入污染本菌的饲料和饮水可引发本病。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3 活体检疫

出现明显症状者较少,多不出现症状而急性死亡。幼兔多呈急性败血症。有的表现精神委顿,独蹲一隅,不愿走动。有的则出现痉挛,口流白沫;神志不清。神经症状呈间歇发作,发作时无目的地向前冲撞,或转圈运动。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不一。最后倒地,头后仰,抽搐,以至衰竭死亡。妊娠兔患病时,在妊娠后期出现化脓性子宫内膜炎、腹膜炎,引起流产。

4 病理学检疫

全身淤血,皮下结缔组织呈胶陈样,皮下淋巴结肿大。腹水量增加,浑浊。肝脏实质有界限不清的坏死灶,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表现败血症的病兔,剖检时见有败血症变化。流产母兔可见到子宫内膜充血,以至广泛坏死。有神经症状的病兔,脑膜和脑可能见到充血、炎症或水肿变化,脑干变软,有细小脓灶,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

5 病原学检疫

(1)病料采集。采集血、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对出现流产及子宫炎症状的患兔,应采集子宫内分泌物。作触片或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2)显微镜镜检。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为一种细长的小球杆菌,一般长约1~3μm,宽约0.5μm,无芽孢,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但在22℃培养的细菌,出现倒伞型生长。在涂片中,或单个散在,或排成“V”形,或相互并列呈栅状,有时呈短链(液体培养)或丝状(固体培养)。幼龄培养菌革兰氏染色阳性,老龄培养菌常呈革兰氏阴性。

(3)细菌分离培养。新鲜无污染病料接种血液或血清培养基,2%葡萄糖和2~3%甘油肝浸液培养基;回盲部内容物先用CRT增菌液增菌(或先用LB1增菌液30℃增菌24h后,再用LB2增菌)后,再接种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污染病料接种于亚碲酸钾血液培养基,然后挑取可疑菌落接种血液培养基。经过37℃培养数天后,观察细菌的生长性状。

在含5~10%二氧化碳的低氧环境中生长良好。在MMA琼脂平皿上形成菌落在45°光源照射下,呈现蓝绿色,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在血液琼脂上培养18~24h,能长出光滑型直径约0.8mm的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围有狭窄的β溶血环,扁平湿润,稍有隆起,边缘整齐。粗糙型的则稍大而平坦,在培养基上形成长丝,可断成杆状,边缘如齿状,中间如脐状,脆而不易乳化,中央为颗粒状。亚碲酸钾血液培养基生长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为呈β型溶血的细小黑色菌落,边缘发绿。在液体培养基内,光滑型的均匀混浊,粗糙型的则为颗粒状生长。在含有0.5~1%的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几天后菌落可达1~3mm。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线长出分散的菌落,形成一棵“倒载的松树”,明胶不液化。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能发酵麦芽糖、鼠李糖、水杨苷,产酸不产气;也能发酵蔗糖,但较慢;不发酵阿拉伯糖、木糖、卫矛醇。不形成硫化氢和吲哚,不产生过氧化氢酶。三糖铁琼脂培养基30±1℃培养18~24h,斜面产酸,底层产酸,硫化氢阴性。

(4)动物接种试验。在家兔、小鼠或幼豚鼠腹腔、静脉内注射,都可引起败血症死亡。最简易的方法是将病料悬液滴入试验动物眼内,一天后发生结膜炎,之后发生败血症死亡,妊娠2周的动物常发生流产。①家兔接种:取0.5ml菌悬液(约3×108/ml)耳静脉注射幼兔,在3~5d内,幼兔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可上升到40%以上。②小鼠接种:选择16~20g小鼠1只,腹腔注射0.2ml肉汤培养物,饲喂5天,将其杀死,可发现肝脏、脾脏有坏死灶,如进行分离培养可回收到本菌。③结膜囊点眼试验:取幼兔或豚鼠1只,用待检细菌的24h肉汤培养物1滴,滴入动物一侧结膜囊内,另一侧为对照,观察5d。一般在接种24~36h内,出现化脓性结膜炎。

[1] 王岩梅,隋春丽,黄翠丽.李氏杆菌病的致病性及诊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4,(2):15.

[2] 黄翠丽,王玲.李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6,(4):30.

寇玉(1987—),男,籍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镇,助理兽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动物检疫防疫工作。

猜你喜欢

李氏单核细胞菌落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285-3p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文言文练习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注意事项
SPC在压缩干粮菌落总数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李氏朝鲜对明事大关系确立的历史考察
基于细菌菌落优化算法含分布式电源的无功优化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