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规模化猪场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6-04-05汲高丽

兽医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病理变化毒株猪瘟

汲高丽

(河南省鹿邑县畜牧局,河南鹿邑 477200)

浅谈规模化猪场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汲高丽

(河南省鹿邑县畜牧局,河南鹿邑 477200)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流行广泛,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通过描述猪瘟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等内容,为养殖工作者提供参考。

猪瘟;传染病;防治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热稽留和组织器官广泛出血、坏死的特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1 病原体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一种小RNA病毒。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但含有该病毒的猪肉或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2%氢氧化钠溶液是最适合的消毒剂。

2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分泌物、尿液和粪便向外界排毒,易感猪常与其接触而被感染,或通过污染的设备车辆和衣物传播。

强毒株在猪群中引起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中等毒力或低毒力的毒株常引起病程长、持续排毒的特点,如当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时,常不见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该仔猪常在断奶前后或几个月之后发病,对猪瘟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7d,短的2d,长的21d。人工感染强毒株,在36~48h可出现体温升高。各种类型的猪瘟其死亡率均在90%以上。

3.1 急性型

体温可达41~42℃,甚至更高,稽留热,同时血液白细胞数有的低至3000个/mm3。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腹下、鼻端、耳根、四肢内侧和外阴等部皮肤可出现充血、淤血点,有的并发肺炎和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大部分病猪10~20d死亡。临床症状较缓和的亚急性病例病程一般在30d内。

3.2 慢性型

早期表现出食欲减退、精神萎顿、体温升高等一般症状,几周后进入第二期,临床症状消失,病猪外观上基本恢复正常,后期临床症状明显,体温出现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降低,病情时好时坏,病猪发育不良,常有皮肤损伤,最终死亡或称为僵猪。

3.3 迟发型

是先天性感染的结果。仔猪在胚胎时期感染低毒力毒株,有时产下外表正常仔猪,体内呈现病毒血症,不产生针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性抗体,出现典型的免疫耐受。感染的仔猪出生后的几个月表现正常,随后可出现结膜炎、腹泻、运动失调等症状,如无继发感染,病猪体温正常,部分猪可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妊娠母猪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但可出现流产、弱仔等,如果子宫内感染仔猪,死亡率较高。

另外,“非典型猪瘟”和“无名高热”病猪临床症状较轻。

4 病理变化

猪瘟的病理变化特点与病毒毒力的强弱和机体的抵抗力有很大关系。

最急性病例缺乏明显的病理变化。

急性和亚急性型呈现多发性出血为特点的败血症变化,血液凝固不良,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心脏、肺脏、膀胱、胆囊、肾脏有出血点,如雀斑肾。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或红黑色外观,切面周边出血。脾脏呈现紫褐色隆起的出血性梗死外观。

慢性型出血性病理变化不明显,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坏死和溃疡,呈纽扣状。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的横切线在慢性猪瘟较常见。

先天性感染引起木乃伊、死产和畸形胎。死产的胎儿表现为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畸形胎表现为头和四肢变形,小脑、肺脏和肌肉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感染的以出血性病理变化为主。

“非典型猪瘟”一般表现为淋巴结水肿,有的出血;肾脏出血不密集;脾脏肿胀不明显,呈现1~2处出血性梗死灶;回盲瓣有溃疡和坏死的病理变化特点。

5 诊断方法

5.1 典型病例

一般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作出明确的诊断,但迟发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确诊需要靠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猪瘟的实验室诊断常采用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动物接种试验、RT-PCR法等方法进行检查病毒抗原、特异抗体和病毒分离,为猪瘟的确诊提供依据。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强化管理

规模化猪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一切可能引入病原的行为,对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及物品经严格的卫生消毒后方可放行,尽量杜绝与生产无关的人员进入;按消毒计划,及时并交替使用消毒剂等方式对整个场区进行卫生消毒;加强对猪群发病情况的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找到发病的原因,对猪瘟等其它疫病迅速做出判断,正确处理;按无害化方式处理粪、尿等生产垃圾,正确处理病死猪,避免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6.2 强化饲养制度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分阶段饲养,减少交叉感染的机率。一旦需要引猪,严格按检疫、隔离、观察、免疫接种等科学方式进行,切记草率、盲目。

6.3 科学免疫

6.3.1 科学选苗

猪瘟 ST 传代细胞苗是免疫效果较好的疫苗之一。该疫苗经临床使用和免疫效果监测证实其安全、有效、副反应小,可以作为预防猪瘟的首选疫苗。试验证明,有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猪瘟 ST 细胞苗的最佳免疫剂量为 15 000~18 000RID/头份,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另外,还可以选择细胞源、兔源-脾淋源和兔源-乳兔组织猪瘟疫苗。据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张建新等报道,1 月龄以内仔猪首免时接种脾淋苗发生过大量过敏现象。在发生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以及发生猪瘟时紧急肌注脾淋苗效果较好。脾淋组织苗不适合乳猪超前免疫;猪瘟组织苗用于妊娠母猪免疫时易引起发热、流产等反应。

6.3.2 科学免疫程序

根据免疫监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免疫程序。仔猪猪瘟疫苗的首免日龄,根据母源抗体的变化进行确定,当仔猪母源抗体滴度为 1:8~1:64 时进行。二免日龄选择在60~65 日龄进行。针对成年种猪根据抗体检测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每年接种 3~4 次。

在制定涉及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时,注意避免接种相邻两种疫苗之间的干扰现象。

[1] 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第5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10-216.

[2] 孙石静,董彦鹏. 我国当前猪瘟疫苗特点及科学免疫[J].畜禽业,2014,(3):4-6.

[3] 谢移权,李进锋.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的应用[J].中国畜禽种业,2011,(4):21-22.

[4] 汪铁强. 猪瘟疫苗的选择与应用[J].中国动物保健,2014,(11):25-26.

猜你喜欢

病理变化毒株猪瘟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浅谈猪瘟防治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CD45、CD72表达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