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疫病系统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2016-04-05丽张海鹏程志斌

兽医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猪群养殖场疫病

飞 丽张海鹏程志斌

(1.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玉溪 653100;2.玉溪市红塔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玉溪 653100;3.云南省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100)

生猪疫病系统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飞 丽1张海鹏2*程志斌3

(1.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玉溪 653100;2.玉溪市红塔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玉溪 653100;3.云南省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100)

生猪疫病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猪养殖产业发展、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和影响广大养殖户大力发展生态猪养殖信心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制约生猪养殖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而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防控压力有增无减的问题客观存在,笔者结合多年兽医临床经验,借鉴当前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及理念,对生猪疫病防控的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了一套生猪疫病系统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实现了生猪疫病从“预防为主”到“养防结合”的防控理念和技术跨越。

生猪疫病;养殖;疫病防控

1 生猪疫病流行特点

1.1 老病换新颜且卷土重来

由于生猪养殖小规模大群体的问题突出,养殖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疫病防控水平高低不一等原因,导致原已控制或者近乎净化的口蹄疫、猪丹毒、猪胸膜肺炎、猪肺疫等疫病又以非典型、或者新的示病症状出现,呈现出卷土重来态势。同时随着养殖环境逐渐恶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成为主流,加快了某些病毒的变异,增加了动物疫病防控控难度,甚至出现了病毒打破种群界限,直接感染人的案例,如四川猪链球菌感染人的事件及猪H1NI甲型流感等。

1.2 新病断续引入

70~90年代,仅有30余种新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发生,而到了自2000年后,我国的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加之频繁无序的引种及监管滞后,导致如猪的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传入国内,引发感染好传播。

1.3 营养代谢性疾病呈上扬态势

部分生猪养殖场长期使用未按科学配方设计而生产的自配饲料,加之饲料原料质量控制不严格,特变是饲料霉变率过高,导致摄入的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比例不当,或者中间代谢中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引发猪营养代谢疾病,形成猪价价格持续走低,生猪疫病就爆发的现象,或者母猪生产性能低下等问题。

1.4 多症候群综合征问题凸显

多病原混合感染成为当前猪病发生的主要形式,猪呼吸道病复合征,繁殖障碍综合征、猪腹泻综合征、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猪应激综合征等问题困扰生猪健康养殖。

1.5 现代化养殖设施应用催生新问题

由于将母猪进入限位栏,人为剥夺了母猪运动的权利,母猪在体重增加一倍之多的情况下,心、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育和锻炼,导致猪群体质退化、抗病力下降。同时,由于营养丰富,又缺乏运动,猪群“富贵病”增多。表现为滞产(产程长)、难产增多、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蹄病增多,同时,限位栏的使用对母猪的行为、社交与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严重影响生产性能的挖掘和发挥。

1.6 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加重

养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某些药物、理化因素、营养性因素、应激因素、霉菌毒素、集约化生产、弱毒疫苗和疫苗佐剂等因素对猪群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损伤了生猪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引起猪群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增加了疫病的易感性、复杂性、危害性,具体表现为生产中疫苗免疫抗体不合格,生猪处于亚健康状态。

2 猪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防疫意识不强,免疫程序紊乱

在养殖生产中,部分养殖场防疫意识不强,封闭饲养及消毒工作漏洞大,在疫苗免疫工作中,存在着不按照程序进行免疫,免疫随意性、经验化的问题。此外,防疫人员责任心不强、疫苗质量不好、疫苗保管、使用不当、疫苗品种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等均影响了免疫效果。部分人甚至认为接种了疫苗生猪就不会发病,致使其它疫病防控措施难于得到落实。

2.2 病毒性病原体种类增加、毒力变异

随着地区间的生猪及其产品频繁调运,使新的疫病传入速度加快、传入风险增加。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发生变异的,有的毒力减弱,出现了非典型病例;有的毒力增强,出现强毒株,如口蹄疫病毒;有的耐药性增加,如猪链球菌等,加大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2.3 多种动物混养,在疾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部分生猪养殖场在场内混养禽(鸡、鸭、鹅)、犬、猫等动物,势必将病毒快捷地传染给猪群,造成彼此干扰,彼此感染,使得疫病风险不断加大。

2.4 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部分养殖场在饲料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药菌株起到了筛选作用。特别是在猪群发病时滥用药物,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且抗药性越来越强,导致在养猪生产中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

2.5 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疫病难于控制

养猪业标准化、规模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养猪场的环境控制问题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养猪成败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环境不适宜,则猪的遗传潜力不能充分发挥,饲料的转化利用率降低,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大。

2.6 饲料营养不平衡,饲料品质差

劣质饲料成为了疫病发生的重要诱因,饲料黄曲霉菌超标、微量元素缺乏、饲料营养水平低等问题,对生猪肝脏、肠道等脏器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增加了对疫病的易感性。

3 疫病防控的综合技术措施

3.1 环境控制技术措施

3.1.1 大环境控制

养殖场防疫条件优化,科学选址,布局,将猪场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充足,水质良好,又远离城镇和其他养殖场场的地方,养殖场周围设围墙或者防疫沟。在养殖场布局设计时,据生产规模、饲养规模及生产管理要求,兼顾场区的地形,主导风向及交通等外界条件,把整个建筑区按其功能分为:公猪舍、母猪舍、产房、仔猪保育猪舍、商品育肥猪舍、兽医化验室、病死猪焚化场及粪场等。场内分为净道和粪道,并且互不交叉,各自形成环形道。猪舍间距10~15m,各猪舍间种植高低相错的绿化带,一是防尘,二是过滤空气,保持环境内的空气新鲜。

3.1.2 小环境控制

圈舍建筑要做到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采光充分,粪污易排。舍内注重通风,减低圈舍内细菌或病毒、二氧化碳、氨气、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及尘埃的浓度,确保生猪正常代谢及呼吸系统健康。同时强化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猪的阶段,对圈舍温度进行调控,因素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保育阶段仔猪,温度不能忽高忽低,否则会引发腹泻等系列问题,影响其生产性能。

3.2 精细化饲养管理措施

3.2.1 丰富饲料营养

树立全价营养的饲料是预防疫病最好的药品的理念,生猪饲料要清洁卫生、营养全面,并根据猪品种及生长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饲喂要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可以防止一系列的营养缺乏症,减少霉菌影响,可以使猪发育完全,具备良好的体质和抵抗力,提高生产性能。

3.2.2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养殖生猪中注意控制合适的饲养密度:种公猪每头占地6~8m2,哺乳母猪占5~6 m2,育肥猪占0.8~1m2。槽位安排:种公猪占槽位50~60cm,种母猪占45~50cm,育肥猪占35cm。可促进猪群的同步发育,形成疫病免疫保护力的整齐度,延缓疫病的传播和蔓延,有效防控疫病和发挥生猪的最佳生产性能。

3.2.3 执行小单元饲养全进全出模式

尽可能减少猪场内品种来源、,严格控制猪群批次,以独立的栋舍为单位,执行全进全出及自繁自养模式,使每批猪的生产在时间上拉开距离已进行清洗、消毒,空舍,降低交叉感染的疫病防控压力,节约防疫费用,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3.2.4 培养专业、担当的养殖队伍

培养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的人才,鼓励参加并通过执业兽医考试,与大中专院校深度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强化饲养管理、生物安全、防疫和疾病控制方面技术执行力度,及时弥补管理漏洞,减低疫病诱发因素,提高养殖水平。

3.2.5 减少应激因素

在养殖生产中,要注意稳态好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密饲、捕捉、转群与运输、争斗、营养不良、免疫接种、去势、打耳标、断尾等饲养管理应激因素;通过改善并提供舒适环境,消除酷暑、严寒、强辐射、低气压、有毒有害气体、尘埃、湿气、强风与贼风、噪声等对生猪造成的环境应激因素;适当控制生猪生产性强度,减轻机械和设备对生猪生物学特性所带来的不适等。

3.3 免疫及检测技术措施

3.3.1 科学规范免疫

根据各养殖场的疫病的流行情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特点、猪群的母源抗体等,来制定出合乎本场的免疫程序,同时,根据母源抗体的临界值接种疫苗,任何疫苗在接种前,猪场必须对疫苗的种类、批号、厂号、外观质量、有效时间及免疫头份作好完整的记录,在接种过程中,疫苗的稀释比例、剂量、接种方法等项要按规定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免疫时机的确定,由猪只的母源抗体的水平来决定首免的时间。

3.3.2 适时动态疫病检测

适时动态开展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场内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为养殖场的免疫工作提供客观科学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作出及时反应。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

3.4 药物预防保健与治疗技术措施

3.4.1 药物保健

使用抗生素进行要物保健,确实能起到短暂的抗疾病,促生长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势必造成耐药性增加、饲养成本增高、生猪机体受到损伤。生猪养殖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营养保健、环境保健、中药保健及新型功能性保健等方面入手,实现健康养殖。

3.4.2 定期驱虫

根据猪群寄生虫病发生的情况及当地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周密可行的驱虫控制程序,选择广谱、高效、低毒、安全、适口性好、使用剂量小、使用方便、便于保存、猪体内残留量低、价格低廉驱虫药。驱虫后猪只排出的粪便与虫体要进行厌氧消化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和幼虫。

3.4.3 隔离治疗

猪场技术人员每天应深入猪舍,认真巡视猪群,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诊断、治疗等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饲养价值的早淘汰,重大动物疫病早报告、早处置。

3.5 生物安全控制技术措施

3.5.1 彻底有效消毒

通过进行消毒药水灭菌试验,遴选出养殖场敏感的高效消毒剂或者使用来源渠道清楚的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的优质消毒剂如英国农业部指定的口蹄疫专用消毒剂默沙东公司生产的安灭杀消毒剂、拜耳公司生产的拜安、拜净消毒剂等药品。在使用时,养殖场要制定科学的消毒程序和制度,根据不同地点、环境条件、对象、季节及疫病流行情况做好日常的环境消毒、人员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药品消毒、饮水消毒工作使用好消毒剂;同时并严格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价,到达消毒灭源,减轻疫病防控压力的目的。

3.5.2 全方位封闭猪场

猪场大门口、生产区进出口、料车进出口,粪车进出口,要派专人在此道路关卡从事管理工作,并做好登记记录,非工作人员、外来车辆严禁进入场区,养殖场谢绝参观,严格执行封闭饲养技术措施。

3.5.3 规范处置病死生猪

病死生猪处理,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出售任何原因死亡的猪只;禁止食用任何原因死亡的猪只;死猪的处理只能在生产区特定无害化处理区域进行,禁止死猪出生产区。

3.5.4 杀灭吸血昆虫

选用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经济和环境污染小的杀虫药,或者使用电子灭蚊灯、捕捉拍打及黏附等方法杀灭吸血昆虫,及早消除吸血昆虫作为伪狂犬病、猪瘟、蓝耳病、口蹄疫、附红细胞体病、及疥螨等疫病的传播媒介所带来的疫病隐患,避免疫病发生,确保生猪健康。

3.5.5 灭鼠

利用关、夹、压、扣、套、翻、堵(洞)、挖(洞)、灌(洞)等各种工具进行人工器械灭鼠。不能利用猫、狗来捕捉老鼠,以免传播疫病。如需使用灭鼠药物,可优先选择拜耳公司生产的立克命灭鼠追踪粉进行高效安全灭鼠,杜绝鼠类传播各种病原体,污染饲料,损坏养殖场电路等设施设备。

4 结论

生猪养殖中疫病防控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是制约、影响和困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问题,疫病频发的大背景下,唯有遵循猪的生物学特性,理性回归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关键防控着力点,通过系统综合的环境、营养、免疫、保健、治疗和生物安全等技术控制措施的集成和落实,严格检疫,精细饲养,才会使高原特色生猪产业走向一条健康、安全、高效、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王铁军.生猪疫病综合防控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14,(3X):11-12.

[2] 宁尚锴,徐曙光,黄新海,等.生猪常见疫病快速检测及综合防控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2015,(9):42-43.

猜你喜欢

猪群养殖场疫病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群亚健康
规模化养殖场仔猪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