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6-04-05葛善陈葛正东姚维彬陈张庚许婷婷

兽医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初乳断奶猪瘟

葛善陈葛正东姚维彬陈张庚许婷婷

(1.如东县马塘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2.曹埠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3.马塘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

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葛善陈1葛正东2姚维彬3陈张庚3许婷婷3

(1.如东县马塘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2.曹埠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3.马塘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

仔猪成活率是评定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对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相应的提出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建议措施。

仔猪成活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

仔猪成活率是评定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对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进行研讨。

我们随机抽取养殖户就母猪胎次、产仔时间,免疫情况、饲养管理条件、饲喂饲料、成活率情况、仔猪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等进行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养殖户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疾病因素,同时饲养管理因素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体分析如下。

仔猪在哺乳期间很容易感染疾病,轻则影响生长发育,重则导致死亡。究其原因,其一,抵抗力低,仔猪抵抗力主要源自初乳,而从初乳中被动获得的母源抗体又较少。同时仔猪通过吃初乳所获得的母源抗体,具有一定的半衰期,一定时间后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失去对疾病的抵抗力,尤其是断奶前后会降至保护线以下或大部分消失。病原微生物很易侵袭,甚至导致直接发病死亡。其二,免疫失败,母猪免疫失败或者没有及时做某些疾病的疫苗免疫。例如某些养殖户的母猪在产前没有做仔猪大肠杆菌疫苗免疫,产后的初乳及常乳中就缺乏抗大肠杆菌抗体,那么仔猪相应的也无法获得此种抗体,出生后的20多天就容易感染黄白痢。其三,消化功能不健全,初生仔猪的消化器官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不完善,只能吃乳而不能利用植物性饲料,而且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较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消化不良,发生生理性腹泻,也容易受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害而发生仔猪黄白痢,冬季则容易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其四,母体本身带毒,母猪怀孕期间感染了伪狂犬、猪瘟、蓝耳病等野毒,除流产死胎外,产下的弱仔也很难成活。尤其是母猪在怀孕后期感染伪狂犬或猪瘟野毒,在分娩时虽能产下看似健康的仔猪,但多在3~10d内死亡。即使有少数耐过,生长发育也会严重受阻。而带猪瘟野毒母猪产下的仔猪,即便作超前免疫也不能诱发仔猪产生抗体,最终发展成慢性猪瘟导致死亡。

根据调查,在影响仔猪成活率的疾病因素中,又以如下几种疾病表现最为明显,危害较大。

(1)仔猪红痢:即仔猪梭菌性肠炎,多发生于1~3日龄,最急性型和急性型1~3d死亡,亚急性和慢性型10d以内死亡,死亡率极高,临床症状主要以拉血痢、灰色或红褐色稀薄状粪便,体温不高,最终脱水死亡。

(2)仔猪黄痢: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多发于5日龄以内仔猪。7d以上很少发病。主要是拉内含凝乳小片黄色糊状或水样稀便,很快脱水死亡。

(3)仔猪白痢:病原是大肠杆菌。10~20日龄仔猪常发。体温不高,主要症状是拉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微绿色粥状带腥臭味稀便。

(4)猪水肿病:猪水肿病又称猪溶血性大肠杆菌病,主要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缺硒也是诱发水肿病的因素。本病主要危害断奶后及保育期仔猪,尤其发育良好、生长较快的仔猪。

(5)仔猪伪狂犬病:哺乳仔猪伪狂犬潜伏期一般为3~11d。1月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呕吐,呼吸困难,发抖,神经症状明显。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断奶仔猪至保育期仔猪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犬坐姿呼吸,日龄较大猪会有拉稀,呕吐,发病率20%至40%,死亡率在30%以下。

(6)猪瘟:哺乳仔猪猪瘟多由母猪怀孕中后期感染野毒,胚胎期垂直传染给胎猪,使其出生时就带野毒。仔猪刚出生时,有部分仔猪看似正常,但1~7d便开始发病、死亡,严重者有神经症状,全身发抖,也有拖至断奶前后发病者,但都呈慢性经过,很难育成。此外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等感染造成猪瘟免疫失败或是猪瘟免疫程序不合理会引发非典型猪瘟、慢性猪瘟的流行传播,发病死亡猪基本上都集中在断奶前后和保育期仔猪。

(7)蓝耳病:本病会对母猪造成严重流产,对仔猪则是严重的呼吸道危害,对新生仔猪的致死率非常高。由于近几年蓝耳病的广泛传播流行,使其对仔猪的感染成为是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8)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病原是一种最小的病毒圆环病毒。发病猪日龄多集中在6周龄至16周龄,8周龄至12周龄仔猪最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被毛粗乱,食欲减退,皮肤苍白或可视黏膜黄胆,呼吸急促,有的腹泻,体表淋巴结极度肿大。肾脏有时肿胀可伴有白色斑点。肺脏呈弥漫性间质肺炎,肺表面呈灰褐色斑驳状。

除了这些疾病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对仔猪的成活率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母乳不足,母猪产后少乳或缺乳,仔猪因饥饿或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最终发生衰竭或感染疾病而死。②管理不当,因管理不当造成仔猪被冻死、压死、踩死、咬死等,多集中发生于产后l~2周内。其中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现象多有发生,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有的甚至高达50%。咬死则多因初产母猪没有哺育经验造成。③操作失误,在给仔猪剪齿、断尾、断脐等操作失误时,容易造成伤口、牙龈、腹腔感染等,有时可引起败血症而导致哺乳仔猪的死亡。

针对这些影响仔猪存活率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仔猪死亡数,提高哺乳仔猪存活率。具体如下:

(1)加强遗传育种。建立结构合理的繁殖群,确定最佳繁育体系。采用血缘广泛、遗传组成多样、杂交效果明显的公母猪。避免近交,因为近交不仅降低繁殖和生产性能,对窝产仔数和成活率亦影响较大,畸形、弱仔产出率高,免疫力低下,死亡率高。确定适宜的胎次结构,高龄母猪往往是造成产仔不整齐和弱仔增多的原因,故确定合理的淘汰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2)做好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增加对母猪和仔猪的抗体监测,确定合适的免疫时机,及时做好各项免疫工作,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建立严格的消毒程序,断奶后对产床反复消毒,并空栏至少5d以上。对待转入产床的母猪全身消毒,分娩前用消毒药水擦洗猪的后躯和乳房,降低新生仔猪感染病菌的机会。产后母猪连续注射3d青霉素、链霉素、鱼腥草和VC,确保乳汁质量。仔猪出生12 h后,口服或肌注庆大霉素5万~10万IU,连用3d,可起到预防或治疗疫病的作用。如果预防措施无效而感染疾病,应立即进行治疗,坚持早发现、早治疗。

(3)加强饲养管理。①早吃初乳,固定乳头,确保初生仔猪都能及时吃上初乳,获取免疫抗体,增强仔猪的免疫力,降低死亡率。②做好寄养和并窝工作,母猪有效乳头不够、产后少乳、无乳或产后死亡时,应及时寄养或并窝。③做好保温防冻工作,提高哺乳仔猪育成率,保温是关键性措施。尤其是寒冷的冬季,一定防止出现冻伤冻死现象。④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圈舍卫生,栏舍干净整洁、定期进行圈舍消毒。⑤仔猪补料期闻及时使用用配台饲料、舔加剂,要做到少喂勤添。所有这些措施可使仔猪疾病死亡率和非疾病死亡率都能显著降低。

(4)此外还可从营养学和生物学角度采取一些补助性措施,均可有效增强仔猪体抗力,提高仔猪成活率。①补充VC,对怀孕母猪产前10d至产后5d,每天喂给1gVC,可使仔猪的成活率提高25~45%,生长增重10~20%。②仔猪出生后的第2d,注射“牲血素”或“富铁力”进行补铁。可使仔猪被毛光亮,皮肤红润,精神良好,食欲旺盛,防止出现贫血症,减少下痢,可有效提高仔猪成活率。③早期诱食补料,初生仔猪消化酶活性较低,胃底腺不发达,分泌胃酸能力差。及时补料,可促进仔猪消化系统发育,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对饲料的消化利用,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减轻仔猪下痢。

最后,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在实际生产中,无论是规模户还是散养农户,影响其仔猪成活率的第一大因素都是疾病因素,其次便是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兽医到农户,全方位做好疾病防控,及时做好病猪处理,严防疫病蔓延,同时指导农户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卫生工作,提高仔猪成活率。

[1] 包培根.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1,7(2):70-71.

[2] 王宁. 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及应对[J].养殖技术顾问,2012,(5):27-27.

[3] 李祥英.对仔猪成活率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2010,(7):57-58.

猜你喜欢

初乳断奶猪瘟
基于品管圈的多学科联合干预策略在早产儿初乳喂养中的应用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浅谈猪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