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骨折后侧与外侧钢板固定治疗外踝骨折疗效分析
2016-04-05唐国皓陈波涛解庆骐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骨科重庆400080
唐国皓,陈波涛,冉 超,解庆骐(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骨科,重庆 400080)
外踝骨折后侧与外侧钢板固定治疗外踝骨折疗效分析
唐国皓,陈波涛,冉 超,解庆骐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骨科,重庆 400080)
目的 :观察外踝骨折后侧与外侧钢板固定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各29例,观察组后侧入路,对照组外侧入路。结果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Baird-J ackson踝关节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锻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后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治疗外踝骨折具有较强的固定作用,能更早进行功能锻炼,改善预后。
外踝骨折;后侧钢板固定;外侧钢板固定
踝关节属于复合关节,腓骨远端踝关节骨折被称之为外踝骨折。踝关节骨折为一种常见的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4%左右,踝关节处于外旋后位时稳定性最差。手术为治疗外踝骨折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临床治疗效果也不一样[1]。笔者采用后侧与外侧钢板固定治疗外踝骨折,比较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8例,均为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外踝骨折患者,均通过X线诊断为外踝骨折,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各29例。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23~66岁,平均(44.6±5.4)岁;受伤部位为左侧15例、右侧14例;受伤原因为扭伤12例、交通伤9例、坠落伤8例;Weber分型为B型骨折25例、C型骨折4例。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45.1±5.6)岁;受伤部位为左侧16例、右侧13例;受伤原因为扭伤13例、交通伤9例、坠落伤7例;Weber分型,为B型骨折24例、C型骨折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采用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选取仰卧位,在腓骨外侧做一切口,之后逐层将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切开,切开时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充分暴露外踝骨折断端,清理骨折断端,直视下牵引复位,有效复位后,用管状钛板在腓骨外侧进行固定,固定后用大量盐水冲洗,逐层缝合。
观察组 采用后侧入路钢板固定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选取仰卧位,在跟腱后外侧做一纵行切口,之后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腓骨肌腱,在分离时保护好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向内侧牵拉腓骨长短肌腱充分暴露外踝骨折,直视下解剖复位外踝骨折后,用管状钛板在腓骨后方实施固定,固定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切口。
3 疗效标准[2]
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Baird-J ackson踝关节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为手术结束后到骨折愈合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是指从手术结束后到开始下床行走时间,Baird-J ackson踝关节评分包含疼痛、行走能力、踝关节稳定性、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X线结果6项,总分为100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14.4±2.1)周、(6.7±1.4)周,对照组分别为(14.8±2.0)周、(9.0±1.8)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锻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Baird-J ackson踝关节评分比较。观察组Baird-J ackson踝关节总分为(94.4±4.1)分,其中疼痛、行走能力、踝关节稳定性、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X线结果分别为(14.5±0.6)分、(14.1±0.7)分、(14.9±0.5)分、(8.6±0.5)分、(9.3±0.7)分、(9.7±0.6)分、(23.6±1.2)分;对照组Baird-J ackson踝关节总分为(93.8±4.5)分,其中疼痛、行走能力、踝关节稳定性、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X线结果分别为(14.6±0.3)分、(14.0±0.8)分、(14.2±0.6)分、(8.5±0.7)分、(9.2±0.6)分、(9.6±0.4)分、(23.5±1.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4%(1/29),腓骨肌肌腱炎1例;对照组3.4%(1/29),外踝外翻畸形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踝关节承受人体全部重量,其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踝关节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临床上主要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避免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外踝骨折为一种常见的踝关节骨折,处于下胫腓联合水平,需通过内固定措施进行治疗,便于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常规的外踝骨折切开复位术入路为踝关节外侧切口,虽然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作用,但外踝部骨质强度较弱,内固定材料不能牢固的固定骨折断端,因而降低踝关节稳定性;同时踝关节外侧部分具有较少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处较大的张力极易导致钢板外露和切口裂开,出现感染,影响治疗效果。后侧钢板固定术可有效避免外侧钢板固定术中出现的弊端,改善预后。手术钢板固定在外踝后方,表面被腓骨长短肌腱保护,避免内固定材料穿出,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腓骨后边同外侧相比较为平坦,因此同钢板契合度更好,避免骨折端后移。后侧固定术可让螺钉全部穿过两层皮质,进而获得较强的固定效果,有效缩短开始功能锻炼时间。
综上所述,外踝骨折用后侧钢板固定术效果较佳,能够促使患者尽早实施功能锻炼,改善预后。
[1] 叶书熙,杨成亮,熊然,等.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1): 49-52.
[2] 潘艳华.钢板后侧固定术治疗42例外踝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2):2047-2048.
R274.128.342
B
1004-2814(2016)01-0068-02
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