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评价

2016-04-05程俊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3期

马 涌, 程俊杰, 马 原, 欧 勇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评价

马涌, 程俊杰, 马原, 欧勇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关键词:腰椎侧凸; 退变性; 长节段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患者腰椎出现了异常的弯曲,患者临床症状多为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站坐时间不能过长,大部分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都可能出现病情的进展。大量的研究[1-3]发现,患者每年侧凸的进展为2~6度。因此,要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应及时检查就诊,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抑制病情的恶化[4-5]。本研究对64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9月—2015年11月治疗的64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观察组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1.8±5.4)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62.7±5.7)岁。

1.2方法

治疗方法: ①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脊柱X射线检查、腰椎MRI检查以及脊髓造影检查等常规检查,确定患者病情; ②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麻,取俯卧位,于患者腰部正中处切口,剥离椎旁肌,使减压节段暴露出来; ③ 根据患者腰椎情况预制钛棒,对于患者责任节段侧凸侧加压,于侧凹侧减压撑开,对椎体进行矫正; ④ 患者在术后均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术后卧床2周,5 d后拔出引流管,1周后再次进行X射线检查,术后半年复诊。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影像资料,并进行ODI评分(总分45分):显效:ODI评分改善情况大于75%;有效:ODI评分改善情况在25~75%;无效:ODI评分改善情况小于25%。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等级资料处理使用秩和检验,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中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863)。

观察组患者复查时腰椎前凸角为(31.1±11.5)°,Cobb角为(10.2±7.3)°,矢状面躯干偏移为(11.7±7.4) mm,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4.5±9.9)°、(19.4±6.5)°、(15.3±8.6) mm(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不全瘫0例,矢状面失平衡1例,假关节形成0例,显著少于对照组的术后下肢不全瘫4例、矢状面失平衡6例、假关节形成5例(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28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9%;对照组满意15例,较满意11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81.3%。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作为一种由于腰椎出现异常弯曲所导致的疾病,患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大宗病例研究[6-8]显示,患者侧凸每年的进展约为2~6°,而患者多为临床症状明显后才到医院就诊。患者发病后,临床上多表现为下肢酸痛以及腰背部疼痛,长时间的行走与久坐后,症状更加明显。由于患者腰椎侧凸后,脊髓发出的腰椎神经在神经根管、腰椎管内受到压迫,因此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对于腰椎侧凸患者的检查确诊,临床上需要进行X光片、MRI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医生根据造影成像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对病情进行诊断,确定行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若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侧凸的角度不大,则可进行保守治疗,再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病情进展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9-11]。对于侧凸角度较大的患者,在考虑患者手术耐受性的情况下,可对患者行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在对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过程中,若患者腰椎侧凸的畸变较小时,可考虑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因为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矢状面与冠状面失平衡,在治疗的过程中可在侧凸的范围内进行阶段的固定。对于重度腰椎侧凸患者,患者矢状面与冠状面出现明显失平衡,导致椎旁肌的痉挛,从而患者出现明显的轴性疼痛[12-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84.4% 。观察组患者复查时腰椎前凸角为(31.1±11.5)°, Cobb角为(10.2±7.3)°,矢状面躯干偏移为(11.7±7.4) mm,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4.5±9.9)°、(19.4±6.5)°、(15.3±8.6) mm(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不全瘫0例,矢状面失平衡1例,假关节形成0例,显著少于对照组的术后下肢不全瘫4例、矢状面失平衡6例、假关节形成5例(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9%, 显著高于对照组81.3% 。

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比较,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优点有: ① 长节段固定融合可以更加充分的对患者腰椎进行减压,并且进行侧凸的三维矫正; ② 长节段固定融合可有效的矫正患者侧凸弯曲情况以及患者矢状面和冠状面失平衡[14-15]; ③ 长关节固定融合可改善患者侧凸顶锥的旋转半脱位情况。总之,对于重度退变性腰椎腰椎侧凸患者,行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张友, 赵尧, 朱晓勃, 等.腰椎侧凸患者椎体骨小梁结构稀少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35(2): 118-120.

[2]叶劲, 龙厚清, 陈应东, 等.后路长、短节段固定结合有限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5): 568-572.

[3]袁仕国, 秦小红, 陈超, 等.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顶椎偏移与腰大肌、椎旁肌不对称性的关系[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 21(3): 220-223.

[4]邵松, 杨良军, 程文丹, 等.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1): 83-85.

[5]羊明智, 彭立军, 胡文凯, 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13): 1186-1189.

[6]赵伟峰, 李波, 周焯家, 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3, 19(21): 2481-2483.

[7]翟睿, 金传峰, 汪学松, 等.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疼痛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 20(11): 838-839.

[8]欧阳超, 陈志明, 马华松, 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3): 222-227.

[9]陈其昕, 闻君侠, 李方财, 等.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8): 710-716.

[10]桑亮, 夏磊.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1): 103-105.

[11]何守玉, 朱锋, 邱勇, 等.成人脊柱侧凸分型方法与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9): 799-803.

[12]王爽, 沈永乐, 王欢, 等.脊柱矢状平衡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3): 253-255.

[13]周恒才, 朱锋, 邱勇, 等.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5): 427-432.

[14]汪飞, 朱锋, 孙旭, 等.汉族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人群矢状面形态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11): 1001-1006.

[15]刘辉, 郑召民, 李思贝, 等.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骨盆矢状面特点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8): 691-698.

收稿日期:2016-04-06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科研创新基金(XYDCX2015119)

通信作者:马原, E-mail: xjjgyymy@126.com

中图分类号:R 6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3-099-02

DOI:10.7619/jcmp.2016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