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2016-04-05孙世明
□孙世明
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孙世明
攀枝花市农业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然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与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而发展立体农业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战略。本文从攀枝花市客观条件、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农业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并提出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的原则性意见。
1 立体农业的定义
立体农业是根据自然经济规律,在时间上、空间上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农业。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一定区域内(包括不同海拔地区)的农田、林地、草地、水域,或农、林、牧业的合理布局及有效利用;二是指单位面积上利用不同层次的光热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生产率。前者是指立体农业的整体、范畴和开发的广度,后者是指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开发的深度。
2 立体农业对攀枝花市当前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攀枝花市是一个典型的大山区,自然条件基本上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其气候和土壤均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攀枝花市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产量低,商品率低。尽管出现了很多高产典型,但终因中、低产田面积大,致使平均产量低。此外,由于耕地面积少、生产条件落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副食品生产与工业发展极不适应。同时,攀枝花市农业基础条件差,资金紧缺,建市以来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但大中型的不多,加之年久失修,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蓄水量锐减,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农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鉴于上述客观条件,攀枝花市有效利用非农耕地资源,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农业生产,远比片面追求扩大粮食生产更符合发展情况。可见,念好山字经,对攀枝花市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必须看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此外,无论是发展副食品生产或是发展多种经营,还是调整农业结构,都势必受到粮食不足和资金短缺两大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光热资源优势,提高单产,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同时生产优势农副产品,农民才能致富。可见,发展立体农业,对于解决目前粮食不足,资金短缺,对于攀枝花市农业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3 立体农业对攀枝花市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起,攀枝花市农业就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不能不根据攀枝花市的条件,走自己的道路。攀枝花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受人多地少,资金短缺和尚处在工业化阶段等因素的限制,农业现代化起步晚,走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用先进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攀枝花市自然条件优越,劳力丰富,又有尚待开发的生态资源和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现代化起步,非常适宜走依靠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提高资源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道路。
立体农业的推行不仅能使人均商品粮、糖蔗、水果、肉类供给量大幅增加,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商品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与普及的内在动力观点看,立体农业与商品生产相结合,发展商品经济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3点。
1)立体农业与发展商品相结合,首先从农田立体种植业做起。这种做法与攀枝花市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有利于处理发展粮食生产与发展商品生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且易于被劳动者所接受。
2)立体农业发展商品生产注意了立足资源、重点突破,注意了发展方向、产品质量和规模生产3个问题。例如,根据农时季节早的资源特点,选准了早春发展喜温蔬菜作为突破方向,选种品质优良、产销对路的茄果类、豆类、瓜类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扩大了市场。其早春瓜菜规模生产具体做法是:以政府为龙头,以科技为先锋,以物资和商业部门为保证,以户营为基础,采用同一品种,相近时间上市,相对集中发展蔬菜生产。这样就可以将产品涓涓细流,汇成商品滔滔江河,最后注入市场的汪洋大海。可以认为,这种形式的规模生产,对于很多商品,对于攀枝花市,对于我国南方具有普遍意义。
3)立体农业发展商品经济坚持“立足资源,发挥优势,服务本地,面向广阔市场”的指导思想。使优势产品得以开发,调动了劳动者与城市职工两者的积极性,扩大了市场,物畅其流,使优势产品转化为优势商品。早春瓜菜迅速发展,证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4 立体农业在攀枝花市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立体农业是建立在传统农业之上的,是与传统农业既有联系又有原则区别的农业。尽管我国传统农业存在着低层次的物质循环、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弊端,但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是片面的。我国传统农业经验中的精华部分,是世界农业史的宝贵财富,不仅过去是,就是在当今生态农业建设中也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立体农业的平面结构、时间结构、垂直结构、食物链结构,与传统农业的作物布局、轮作、换茬、间种、套种、混种、和复种相比,虽然范围扩大了,但从形式上看,两者并没有多少区别。可以认为,立体农业做法是传统农业做法的继续,是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回归,反映了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普遍发展规律。但两者在指导理论、农业范畴,目的与任务,生产力要素,自然资源利用广度与深度,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是有显著原则性区别的。总之,立体农业推行,使攀枝花生态农业建设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得以实施,立体农业推行有利于劳动者近期生存、远期发展,最终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建设。立体农业在攀枝花市生态农业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5 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的原则
1)遵循自然经济规律,从总体规划入手,从农田立体种植做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林地、草地、水域实施深度利用。
2)当前立体农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河谷地区,河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生产力高,农时季节早,交通方便,而且人口、农耕地中水田、农业收入均占总量的60%以上;特别是具有独特气候资源,可以发展早春瓜菜,热带水果等名、特、稀、优、早农副产品。发展立体农业重点放在河谷地区,有利于农民致富,发展商品生产,积累资金,有利于农业全面发展。
3)立体农业应从农田立体种植做起,是攀枝花市土地资源最精华部分,是目前攀枝花农业人口生存的主要依托,并担负着蔬菜生产的全部和养殖生产发展所需饲料生产的大部分。从农田做起,也与攀枝花市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
4)粮食生产要保证面积,主攻单产,并侧重中产田的改造。攀枝花市现有农耕地包括水浇地、旱地、大春用地和小麦用地,尚未充分利用,平均单产低,复种指数不足。要稳定面积、深度立体开发与利用、提高单产,要侧重中产田改造。中产田面积大,改造投资少,生产潜力大是侧重中产田改造和提高单产的主要依据。
5)摆脱粮食生产困境,需要建立两个粮食生产基地,一是河谷地区粮食生产基地,二是中山地区粮食生产基地。相比而言,河谷地区条件优越一些,但农耕地有限,既要发展粮食生产,又要发展热带水果、甘蔗、早春瓜菜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河谷地区粮食生产,来改变缺粮、缺饲料现状是困难的,粮食也势必成为养殖业和蔬菜、甘蔗和热带水果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建立中山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农业全面发展、稳定粮食支持体系是必要的。中山地区农耕地占全市农耕地40%,生产潜力大,建立中山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对于改变这一地区落后面貌、发展副食品生产和发挥河谷地区优势都是重要的。
6)坚持立体综合开发,突出优势水果生产。近期依靠经济作物,远期依靠果树,长短结合,立体发展。河谷地区重点发展热带水果和优质早熟的亚热带、温带水果,如芒果、番石榴、油梨、芭蕉、脐橙、锦橙、葡萄等。中山地区发展亚热带和温带水果。
7)畜牧业生产要逐步改变养猪为主的战略。粮食不足是城市发展肉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耕地少,攀枝花市饲料短缺较为严重,发展肉类生产除了要增加粮食和饲料生产之外,还应发展饲料转化率高的家禽和牛、羊。攀枝花市单位面积产草量低,草质差,而且目前载畜量已接近负荷。故牛、羊进一步发展,需要发展牧草生产,且与林果业相结合,采用林草、林粮相结合形式,不仅有利于牧草生产,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8)发展水利事业,坚持以大型工程为主,以生物措施为辅的方针。攀枝花市农田用水不足,主要是大的天气形势造成的,只有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才有助于解决缺水问题,但有条件的地区应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同时要重视应用生物措施,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延长塘库寿命;另外,改变种植结构,发展旱地农业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9)加强立体农业研究。目前立体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它知之甚少,需要加强研究。立体农业是综合性农业,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攀枝花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少,以实用技术研究为主,资金严重短缺,这与立体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加强。另外,科研单位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认真改变为了生存而弃长就短、违背社会分工、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现状。
(注:本文作者系原攀枝花市农科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