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木耳栽培降本增效新技术

2016-04-05黄忠乾苗人云李小林闫世杰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耳片棉籽壳玉米芯

谭 伟,黄忠乾,苗人云,李小林,周 洁,闫世杰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药用菌栽培岗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毛木耳栽培降本增效新技术

谭 伟,黄忠乾,苗人云,李小林,周 洁,闫世杰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药用菌栽培岗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针对近年毛木耳生产存在原料和用工涨价、油疤病及虫害严重等现实问题,结合试验研究结果,集成以下毛木耳栽培降本增效新技术:即选用优良栽培品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择用基质优化配方、机械化拌料和装袋、及时灭菌抢温接种、调控适宜发菌环境、搭建新型出耳棚架、调控适宜出耳环境、安全预防病害虫害、适时采摘晾晒耳片。

毛木耳;栽培;降本增效;新技术

毛木耳(AuriculariacorneaEhrenb.)[1]又称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等,质地脆滑、口感好,别具风味,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血栓、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2,3],市场看好。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毛木耳生产量最大的国家[2],四川省是全国毛木耳生产规模最大的省份[3]。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毛木耳产量为131万t,四川省产量为59万t;四川省食用菌协会统计,2015年四川省毛木耳产量为97万t。栽培毛木耳已经成了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毛木耳栽培经济效益一直是耳农最为关心的话题。近年毛木耳栽培的经济效益较早些年有所下滑,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4]:一是栽培主要原料价格大幅上扬[5],导致原料成本增加;二是生产用工紧张,工价猛涨[6],导致生产成本加大;三是油疤病及虫害严重[7],导致单产降低。为此,本课题组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技术研发并取得成果,现简要介绍其降本增效新技术要点,供毛木耳生产者参考使用。

1 选用优良栽培品种

优良品种具抗性强、品质优、单产高、效益好等特点,是毛木耳生产获得好收成的前提条件。

1.1 生产主栽品种

品比试验和种植实践表明,上海1号、781、黄耳10号等为生产上主栽品种[8],在四川省什邡市、彭州市、简阳市等毛木耳主产区表现较好。河南省毛木耳的主栽品种为951、781、黄10、丰毛6号等黄背木耳和43-1、43-2等白背木耳。福建省毛木耳主栽品种为43012、43013等白背木耳。

1.2 审认定新品种

推荐试种近年育成的审定或认定的新品种:川耳1号、川耳2号、川毛木耳3号、川耳4号、川耳5号、川耳7号、川琥珀木耳1号、黄耳10号、川耳8号、苏毛3号、樟耳43-28(白背毛木耳)等[9]。

2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毛木耳属中温偏高温结实型菌类,其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温度为18~34℃,黄背木耳出耳最适温度为24~35℃,白背木耳出耳最适温度为15~35℃[2-4]。因此,生产季节应根据当地实际气温情况,原则上首先将出耳期安排在最适出耳温度的月份,然后反推安排出菌袋生产的月份。

四川省黄背木耳菌袋生产期:11月至次年3月;出耳采收期:次年4月下旬至10月。

河南省黄背木耳菌袋生产期:2~3月;出耳采收期:6~8月。白背木耳菌袋生产期:12月至次年1月;出耳采收期:次年5~7月。

福建省白背木耳菌袋生产期:8~10月,最适为9月中旬前后;出耳收获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

3 选用基质优化配方

毛木耳属腐生菌。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可作为毛木耳栽培基质的主料,主料与麦麸、石膏、石灰等辅料合理配比,优化为优质高产栽培基质优良配方。应充分发挥地方原料资源来源的优势,尽量以成本低廉原料替代或部分替代价格昂贵的棉籽壳、木屑等原料,推荐因地制宜地择优使用下列优良配方,以直接降低生产原料成本,间接增加生产效益:①棉籽壳30%,杂木屑(颗粒度≤2.0mm,下同)30%,玉米芯30%,麦麸5%,石膏1%,石灰4%。②棉籽壳10%、木屑47%、玉米芯30%、麦麸8%、石灰4%、石膏1%。③棉柴10%、木屑23%、棉籽壳10%、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石灰4%、石膏1%。④蔗渣20%、木屑13%、棉籽壳10%、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石灰4%、石膏1%。⑤杏鲍菇菌渣10%、木屑33%、棉籽壳10%、玉米芯20%、米糠20%、玉米粉2%、石灰4%、石膏1%。⑥杏鲍菇菌渣11%、木屑22%、棉籽壳10%、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石灰4%、石膏1%。⑦高粱壳15%、木屑28%、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石灰4%、石膏1%。⑧金银花枝桠(屑)33%、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棉籽壳10%、石灰4%、石膏1%。⑨杂木屑85%、麦麸12%、轻质碳酸钙3%(注: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袁滨提供白背木耳栽培基质配方)。

4 机械化拌料和装袋

使用拌料机和装袋机具有省力、省工、高效等优点,与手工拌料装袋相比,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用工成本,间接增加生产效益。

4.1 拌料机拌合栽培原料

使用拌料机混合栽培原料,并将基质含水量调控在62%~65%、pH值8.0~9.0(灭菌前)为宜。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成本较低,提高了基质的均匀性。

4.2 装袋机分装栽培基质

使用料袋规格:22cm×42cm×0.003cm;袋装基质重量:干料约1.0kg/袋,湿料约2.4kg/袋。

使用装袋机分装栽培基质,装袋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且每袋装料量一致,精准度高。

5 及时灭菌抢温接种

5.1 使用新型灭菌器灭菌料袋

装料后的料袋需及时杀灭袋内微生物,以免日后杂菌感染。生产上通常采用常压灭菌方式来实现这个过程。因各个种植户的灭菌灶体装容量不同,故灭菌时间长短各异。推荐使用新型钢板结构全封闭式灭菌器对料袋进行灭菌,若容量为1800袋/锅,排放冷气后锅内温度达100℃计时持续灭菌维持14h(若容量增加则灭菌时间相应增加)即可。具有节省劳力、节约用煤、灭菌彻底、降本增效等优点。

5.2 在接种箱内凌晨抢温接种

采用常规方法对接种箱内进行清洁和消毒后,将灭菌后的料袋放入接种箱内,再行消毒处理。当料袋口温度降至30~35℃、趁凌晨杂菌不活跃的时候,进行“抢时抢温”接种;同时,接种作业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而且动作熟练“稳、准、快”,以确保菌种及时成活吃料,减少杂菌感染并提高菌袋成品率。

6 调控适宜发菌环境

发菌是指种块萌发出菌丝,菌丝体布满料袋内基质的过程,即培养菌丝体的过程。毛木耳菌丝体生长温度为8~40℃,最适温度为25~32℃[2]。菌丝生长喜弱光,好氧气,其适宜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为65%~70%。营造和调控适宜毛木耳菌丝体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让菌丝体健壮生长、发菌速度快和质量好,方能获得毛木耳优质高产。

6.1 发菌室(棚)用前处理

发菌室(棚)使用前1个月,要清除室(棚)内外垃圾、杂物,开门窗或敞篷通风和晾晒。使用前1~2周,用消毒灭菌及杀虫药类对场地、草毡、薄膜等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及杀虫。菌袋进室(棚)前2~3d,用硫磺20g/m3充分燃烧熏蒸36h,或(甲醛15mL+高锰酸钾5g)/m3熏蒸;地面应铺撒石灰粉约1kg/m3(既吸潮又杀菌),以有效降低杂菌害虫基数,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6.2 菌袋合理堆码发菌

刚接种后的菌袋堆码:墙式成行整齐堆码;前期堆高8层/行,待菌丝向袋中间生长至5cm后改为堆高6层/行;行间距10~15cm。

6.3 温光水气适度调控

6.3.1 调温 培养期间保持棚(室)内菌丝下膀前控制堆内温度25~28℃(快速萌发生长,建立种间优势),菌丝下膀后控制堆内温度18~20℃(防止高温烧菌)。

6.3.2 避光 以遮阳网、塑料黑膜等遮盖发菌棚的棚顶及四周和发菌室的门窗,让菌袋在黑暗环境中发菌。

6.3.3 控湿 保持发菌室(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5%~70%,遇湿度太高时可开启门窗通风或放置生石灰吸潮降湿。

6.3.4 通气 每周至少采取揭膜、开启门窗等通风1次,让新鲜空气进入,满足菌丝对氧气的需求,同时排出室(棚)内二氧化碳等废气。

6.3.5 去杂 经常检查菌袋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杂菌(链孢霉、绿霉等)污染袋,及时隔离去除,防止蔓延传播。

7 搭建新型出耳棚架

可搭建方正拱棚或八字型斜棚作为出耳棚:一般棚宽为15.6m,棚中高度为5.5m,边高为3.5m。盖2层75%遮光率的黑色遮阳网和一层75%遮光率的绿色遮阳网。棚内层架以棚中为界,与棚长平行分为两列,两列层架间距2.0m,层架距棚边为0.8m;每列层架分为若干排,排间距为1.1m;每排分为5格,每格两端即为层架柱点,起到固定和支撑层架的作用,格间距为1.2m;每排耳架有10层,用于放置菌袋,第一层距地面0.4m,层间距0.2m,总层高为2.2m。同时,棚内布设微喷灌设施,以节约出耳水分管理的人工,并且省力和节水,降低管理用工成本[6]。

8 调控适宜出耳环境

综合调节温光水气,满足耳基发育要求,实现出耳优质高产。

8.1 诱导催促耳基形成

8.1.1 催耳时间 菌丝长满菌袋10d后,移入出耳棚排置好,进行催耳作业。

8.1.2 催耳方法 ①去纸搔菌:去掉菌袋两端袋口的封口纸,作搔菌处理:用竹片或刀片挑去掉“老接种块”,并刮平袋口料面。②控温提湿:将耳棚内温度控制在18~25℃。开启微喷设施,将耳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提升至85%~90%。③给光通风:适当给予散射光照。开启棚门,每天早晚各通风换气15min。

8.2 温光水气适度调控

8.2.1 温度控制 保持耳棚内温度在18~30℃之间,最适温度在24~28℃。温度低于18℃时,耳片生长缓慢;温度超过35℃时,耳片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会出现耳片生长停止或流耳。

8.2.2 湿度调节 使用微喷设施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温度在85%~95%之间。喷水注意少量多次,水点要小,不能大水浇灌。达到耳片不缺水(保湿为主),耳片上无积水。干湿交替管理,不要长期处于高湿条件下,否则易出现流耳。当耳片边缘出现卷曲发白时,表明湿度不足,就要及时喷水保湿。晴天每天喷水2~3次;阴天和雨天少喷水或不喷水。

8.2.3 光照调控 光照强度对耳片颜色和厚度有较大影响,在光照强的环境下,长出耳片厚、大,颜色为紫黑色至紫红色,背面绒毛不白;光线弱时长出的耳片呈红褐色,薄。因此生产者可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生产出不同质量的耳片来满足市场需要。

8.2.4 通风换气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耳棚内空气新鲜。若通风不良,CO2浓度增高后,则耳片分化受到抑制,长成“指状”的畸形耳。

9 安全预防病害虫害

毛木耳的病虫害预防采取“物理为主,化学为辅,综合预防”的策略进行,有效减少杂菌害虫危害,利于减少病虫害带来损失。

9.1 注意卫生、翻晒耳棚

清除发菌室(棚)和出耳棚内及周边的杂草、垃圾、废弃物,远离水塘、积水、腐烂堆积物,菌袋搬进耳棚前利用太阳光线直射翻晒耳棚[7],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

9.2 及时检出污染菌袋

经常检查菌袋菌丝生长情况。发菌室(棚)和出耳棚内一旦有杂菌(链孢霉、绿霉等)污染袋,应及时隔离去除,防止蔓延传播。

9.3 挂设杀虫灯和黄色粘虫板

在发菌室(棚)内外挂设杀虫灯和黄色粘虫纸板,诱杀害虫。

9.4 喷施杀菌杀虫药剂

在消毒、杀菌、杀虫过程中,选用低毒、低农残、符合国家规定的农药和药剂,保证食品安全。

10 适时采摘晾晒耳片

10.1 采收时间

当耳片颜色转淡并充分舒展、边缘开始卷曲,刚开始弹射孢子前时,即可采收。推迟采收会降低产品质量,并延迟下潮耳基形成。选择在晴天采收,采摘前1d停止喷水,利于干燥。

10.2 晾晒方法

晴天起早采摘木耳,去掉耳基脚所带培养料;露天架设竹笆晒架,竹笆上摊铺1层木耳晾晒;利用大太阳光天气,2d即可将木耳完全晒干。

[1]李玉,李泰辉,杨祝良,等.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5:216.

[2]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25-1026.

[3]罗信昌,陈士瑜.中国菇业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07-1108.

[4]谭伟.毛木耳高效栽培技术[R].全国食用菌标准园建设规范与栽培技术培训ppt课件(全国农技中心举办).2016.

[5]谭伟,郭勇,周洁,等.毛木耳栽培基质替代原料初步筛选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043-1049.

[6]谭伟,张建华,郭勇,等.毛木耳微喷灌出耳水分管理效果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85-190.

[7]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等.毛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4):42.

[8]谭伟,黄忠乾,苗人云,等.毛木耳品种比较及栽培基质配方优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2014:326-333.

[9]张金霞,黄晨阳,胡小军.中国食用菌品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1-45.

2016-10-14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药用菌栽培岗位(CARS-2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川农业[2009]75号)

谭伟(196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育种与栽培研究。E-mail:332528058@qq.com。

猜你喜欢

耳片棉籽壳玉米芯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玉米芯发酵巧作牛饲料
棉籽壳质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初探
棉籽壳饲用现状研究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农科问答
棉籽壳作为绵羊饲料营养特性的研究
含孔边套筒的厚截面复合材料接头耳片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