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分析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
2016-04-05文琪琦刘丽陈小丽魏歆然李萍王艳岳增辉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
文琪琦,刘丽,陈小丽,魏歆然,李萍,王艳,岳增辉(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007)
基于现代文献分析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
文琪琦,刘丽,陈小丽,魏歆然,李萍,王艳,岳增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007)
【摘要】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是针灸临床工作者取得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研究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因素,明确其概念及内涵对研究针灸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现代文献整理和归纳,分析得出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是能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配伍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其内容可概括为配伍方式、配伍效应、刺激方法、时间因素、机体状态5个方面。经分析归纳发现选穴是研究影响腧穴配伍的影响因素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针灸学;配穴法;选穴;文献研究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1]。每一个腧穴都有其独特性及多用性。在临床应用当中,为使腧穴之间的作用得以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针灸工作者会应用中医针灸理论进行腧穴配伍。腧穴配伍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两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方法。但两个或多个腧穴配伍时会有增效、减效、无效3种可能[2]。因此,腧穴的配伍是否得当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掌握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
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即能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配伍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即配伍方法、配伍效应、刺激手段及程度、时间因素、机体状态。本文拟基于现代文献从这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
1 配伍方法
在临床中运用单穴相对较少,多采用配穴的方式。近代研究中大量文献[3-5]也显示腧穴配伍治疗效果优于单穴的使用,腧穴配伍的目的是要发挥穴位的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总结出了“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八脉交会配穴”“合募配穴”“远近配穴”“辨证取穴”“子午流注配穴”等多种配穴方法,在临床运用中这些配穴方法往往灵活选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6]。选用不同的腧穴配伍方式能够对同一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选穴不同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主要因素。
1.1 双穴配伍
目前对于腧穴配伍的讨论多集中在双穴之间的配伍比较。于文静[7]以5种不同腧穴配伍(“天枢配上巨虚”“天枢配曲池”“天枢配大肠俞”“大肠俞配上巨虚”“大肠俞配曲池”)分别作用于5种不同的胃运动状态,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在大鼠正常生理状态下以及胃运动亢进、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观察电针不同腧穴配伍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胃运动状态下电针不同组穴表现效应不同。吴佳霓等[8]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19例)、合穴配穴组(34例)、合募俞配穴组(26例)和西药对照组(25例)。俞募配穴组电针双侧天枢、大肠俞;合穴配穴组电针双侧曲池、上巨虚;合募俞配穴组电针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以上3组前两星期均每星期治疗5次,后两星期均每星期治疗3次。结果显示,3个电针组均可有效增加每星期自主排便次数,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效相当。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的合穴配穴法能显著增加每星期自主排便次数,改善排便困难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针刺疗效可持续4星期,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
1.2 多穴与双穴配伍比较
以双穴配伍之间的比较用来研究腧穴配伍的文献较多,多穴是否优于双穴配伍的治疗效果仍有待研究。王华等[9]认为就刺激量而言,多穴组合对机体的刺激比单穴刺激要大,多穴的效应比单穴好是容易理解的,但需要进一步确认。每一个腧穴都有它的独特性,腧穴配伍效应存在协同和拮抗两个方面,不同的腧穴的作用之间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选用腧穴的加减都能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苗晋玲等[10]将9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及针刺7组(曲池组、中脘组、丰隆组、曲池+中脘组、曲池+丰隆组、中脘+丰隆组、曲池+中脘+丰隆组),每组10只。各针刺组分别给予电针针刺。连续治疗 4星期后,观察各组大鼠血脂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不同腧穴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曲池”“中脘”“丰隆”3穴配伍疗效最优。冀来喜等[11]等研究显示电针足三里等穴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足三里加内关加中脘对胃黏膜保护作用比足三里组、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中脘组强。
赵仓焕等[12]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电针1组(取百会、神道、心俞穴)、电针2组(取三阴交、神门穴)、电针3组(取申脉、照海穴)。模型组以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大鼠失眠模型,安定组给予腹腔注射安定,电针各组分别按穴位给予电针治疗,每组连续治疗6 d后检测大鼠下丘脑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IL-6的变化。结果显示,电针各组IL-1β、TNF-α和IL-6明显升高,与模型组和安定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电针各组之间比较,电针2组好于电针1组(P<0.05),电针3组与电针1组、电针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电针可能是通过提高失眠大鼠下丘脑细胞因子IL-1β、TNF -α和IL-6的质量浓度而改善睡眠;电针2组作用优于电针1组,说明取三阴交、神门穴双穴配伍治疗失眠症疗效比百会、神道、心俞三穴更好。
2 配伍效应
从理论上说,多个腧穴配伍有增效(协同作用)、减效(拮抗作用)、无效3种可能,只有增效才有临床运用价值,而无效和减效不但影响临床疗效,而且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应避免这种配伍方法[13],故腧穴配伍效应存在协同与拮抗两个方面[14]。
2.1 协同作用
腧穴配伍的协同性很容易被理解,古代医籍中大量的配穴原则与针灸处方都是从协同的角度来立意的。例如古代针灸学家提出的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八脉交会穴的配伍等许多行之有效的配穴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近年来大量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5-17]均表明腧穴配伍能产生协同效应。
常颖慧等[18]观察针刺合谷透刺三间穴对中风后遗症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合谷透刺三间穴组和单纯针刺合谷穴组,结果发现合谷透刺三间穴比单纯针刺合谷对缓解中风后遗症全手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要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合谷和三间穴的配伍起到相互协同作用,增强了单穴的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王浩等[19]的研究则表明针刺胃的俞募配穴(中脘-胃俞)比单纯针刺胃的俞穴(胃俞)或募穴(中脘)对胃运动的调节影响更显著,提示胃的俞募配穴具有增强胃运动的协同效应。
2.2 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指两穴或数穴配合应用后其疗效较单穴为差,或原有作用消失甚或反向[20]。钟峰等[21]查阅文献发现对于腧穴配伍后产生拮抗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也不够深入,且拮抗作用在临床上由于诸多原因很难观察到,故临床文献报道拮抗作用者少。
李学惠等[22]用乌头碱诱发家兔室性心律失常,以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内关”“神门”“心俞”3穴单用有显著疗效,且作用相近,但是合用后疗效无显著提高或下降。徐放明等[23]的一系列腧穴配伍实验则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以阿托品模型小白鼠为对象,观察针刺“内关”“脾俞”“足三里”及其两穴、三穴配伍对胃肠推进的不同作用,结果显示“内关”“脾俞”“足三里”3穴配伍呈现拮抗效应。
目前对于腧穴之间效应的评价方式可分为临床疗效评价、生物机制两方面。生物机制方面研究多是以单系统、单靶点观察腧穴之间是否协同增效,而目前研究[24]已经证实,针灸腧穴对致病因素并非直接作用,而是激发固有神经、生理、生化等潜能,能引起人体多系统、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25]。故笔者认为腧穴配伍效应应以高质量的RCT临床研究为基础来确定该组穴是否协同增效或是拮抗减效。以临床效果评价作为腧穴配伍效应的基本评价方式,再深入研究其生物机制作用。
3 机体状态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病理情况下,针刺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这种效应大多数是纠正机体机能活动向正常与稳定状态方向的良性调节[26]。在对健康青年的一项针刺研究中显示,针刺内关随机体脉率的快慢不同所表现的调节作用而不同,可使快者脉率变慢,慢者脉率变快,对越接近正常脉率平均值者,其调节作用越小,离正常值越远的,则调节作用越大[27]。因此,机体的状态,包括生理和病理的不同状态都会影响针灸的效果,属于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之一。
于文静[7]以5种不同腧穴配伍分别作用于5种不同的胃运动状态,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在大鼠正常生理状态下以及胃运动亢进、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观察电针不同腧穴配伍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腧穴配伍在不同胃运动状态下表现效应量不同。
钟峰等[28]将40名健康志愿者前后进行3种不同穴位组合的针刺,大肠俞募配伍组(天枢、大肠俞穴)、合穴下合穴配伍组(双侧曲池、上巨虚穴)、合募俞配伍组(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穴),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肠电平均幅值、频率、节律及差值的变化,纵向比较不同穴位组合针刺前后对肠运动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横向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差值。结果显示,各组针刺前后肠电平均频率和胃肠节律紊乱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穴位配伍的协同与拮抗效应可能是基于机体的病理状态,并不是生理状态。
机体状态不仅包括不同病理状态的影响,还应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的长短,体质状态等等。因机体状态千差万别,故目前对于机体状态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不同的疾病之间的比较研究。
4 刺激方式
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为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或者疾病特征创造了众多的刺激方法,如针刺、艾灸、推拿、药熨等方式。因此腧穴配伍效应也受到刺激腧穴的方式或者程度所影响。
近代对于刺激方式机制的研究多在于针刺与艾灸的对比,常小荣等[29]认为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皮肤表面腧穴,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Li ZY等[30]也发现,针刺通过体表刺激经络发挥作用,其本质是以人体自身具有的自我调整机能、自我康复能力为基础,使之恢复平衡的生理状态,这种调节作用与机体本身所处的功能状态关系最为密切。沈国伟等[31]在临床对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不同针灸治疗方法,即温针灸、针刺、艾灸相同穴位(足三里),观察到不同治疗方法止呕效果不同,针刺的即时止呕效果优于温针灸、艾灸,温针灸的持续止呕效果又明显优于针刺、艾灸。
不同的针刺手法也可能使效果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用烧山火手法,一般都使健康人或患者肢体末梢血管容积舒张,皮肤温度升高,针下出现温热感;而透天凉手法则相反,一般能使末梢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针下出现凉感。针刺足三里穴,补法多使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而泻法则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用烧山火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透天凉手法则见增加[32]。因此,对于不同刺激方式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作用于腧穴,所产生的不同效应研究是有必要的。刘祖丽等[33]通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三穴对睡眠节律紊乱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GABA)及受体(GABRA1)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可增加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及受体的表达,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且2 V电针刺激效果优于1 V电针刺激。目前对于刺激方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穴的研究,对于相同双穴或者多穴使用不同刺激方法是否有相同的影响仍有待确认。
5 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主要包括针刺治疗的介入时机,针刺的有效刺激量和时间医学的应用等方面[34]。胡岗珠等[35]认为掌握腧穴配伍的介入时机,治疗的有效时间量,顺应“天人合一”的中医学时间理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腧穴配伍效应的协同作用。庞军等[36]分析认为一些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针刺时间很重要,如失眠,针刺治疗以下午为宜;哮喘,应该选择夏天针刺治疗;疟疾,针刺治疗以发作前1~2 h为宜。王敬兰[37]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与经验取穴针刺治疗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缩短治疗时间,取效快。韩冰等[38]比较子午流注纳甲法配穴与常规肩部取穴治疗肩周炎 59例的疗效,结果表明子午流注纳甲法配穴组的愈显率为77.9%,疗效优于常规肩部取穴组。
6 讨论
综上所述,多穴配伍后的治疗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腧穴属性之间的拮抗或协同作用,还应考虑刺激方法、时间因素、机体状态等[22]。适合的刺激方法及时间作用于相应机体状态或许是临床工作者追求最好针灸疗效的关键。故研究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工作者的针灸治疗,也进一步阐释了针灸作用机制。目前仍无直接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可从腧穴之间作用、腧穴配伍优选、艾灸与针刺作用机制对比等众多文献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通过分析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发现,选穴是研究影响腧穴配伍的影响因素的首要任务。①机体状态强调个体差异性,而机体状态千差万别不利于研究的进行;②刺激方式和程度及时间因素这两个方面都是通过刺激体表腧穴而起到调整脏腑经络的作用;③选取腧穴的多少,选取腧穴的不同这两个因素能够对腧穴配伍效应产生的影响是因选穴的不同而引起。故选穴是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因素。
参考文献
[1]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
[2] 邹燕齐,黄泳,曾统军,等.腧穴配伍协同和拮抗效应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636-637.
[3] 王浩,申国明,汪克明.电针中脘、胃俞对大鼠胃运动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7-39.
[4] Zhou JH, Wu YC, Sun YJ,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puncturing Houxi (SI3) toward Hegu (LI4) plus lumbar movement for acute lumbar sprain[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3,11(1):53-56.
[5] 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30-32.
[6] 吴巧凤,陈勤,余曙光.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腧穴配伍的可行性探讨[C].四川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178-179.
[7] 于文静.电针不同组穴对大鼠不同胃运动状态调节效应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 吴佳霓,张碧莹,朱文增,等.电针不同穴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比较:随机对照预试验[J].中国针灸,2014,34(6):521-528.
[9] 王华,梁凤霞.腧穴配伍研究思路和展望[J].中国针灸,2012,32 (4):359-362.
[10] 苗晋玲,张国鑫,张中原,等.不同腧穴组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形态学影响的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2):24-26,29.
[11] 冀来喜,燕平,郝重耀,等.腧穴组方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7):467-470.
[12] 赵仓焕,任莉,宋媛.不同穴位处方电针对失眠大鼠下丘脑IL-1β、TNF-α及 IL-6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2):177-183.
[13] 王灵,彭楚湘.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导报,2005,11(7):92-94.
[14] 邹燕齐,黄泳,曾统军,等.腧穴配伍协同和拮抗效应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636-637.
[15] 徐鸿燕,杨芳,朱红,等.电针合谷、三阴交对药物流产近期副反应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2):103-105.
[16] 陈俊琦,黄泳,邹燕齐,等.针刺外关穴与外关配伍内关穴的 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127-1129.
[17] 崔晶晶,朱新龙,吉长福,等.大鼠“京骨”和“大钟”原络配穴的神经解剖学基础——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488和594双标法[J].针刺研究,2011,36(4):262-267.
[18] 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30-32.
[19] 王浩,申国明,汪克明.电针中脘、胃俞对大鼠胃运动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7-39.
[20] 王艳丽.心包俞募配穴协同拮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6):29-32.
[21] 钟峰,曾芳,郑晖,等.腧穴配伍拮抗作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针灸,2011,31(12):1093-1096.
[22] 李学惠,高忻洙,胡玲.“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23] 徐放明,陈日新.腧穴配伍拮抗效应的实验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38-39.
[24] 李忠仁.针灸与基因技术应用研究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针灸,2002,22(8):557-558.
[25] 李忠仁.腧穴配伍研究概况[J].中国针灸,2010,30(5):437-440.
[26] 孙国杰,王述菊,杜艳军,等.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相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1):839-842.
[27] 林红.针刺内关穴对正常人脉率调节作用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10):623-625.
[28] 钟峰,陈敏,任驰,等.不同穴位组合刺激对健康志愿者肠运动即时效应的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28(11):3227-3231.
[29] 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879.
[30] Li ZY, Wang CT, Mark AF, et 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normal subjects under fatigue and non-fatigue state[J]. Euro J Appl Physiology, 2005,94(5):633-640.
[31] 沈国伟,肖扬,高雍康,等.针灸足三里对抗化疗呕吐反应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3):30-32.
[32] 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7-98.
[33] 刘祖丽,唐成林,余敏,等.不同强度电针对PCPA失眠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及受体的影响[J].生命科学研究,2011,15(3):236-240.
[34] 徐振华,许能贵,靳瑞.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时效性研究现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59-62.
[35] 胡岗珠,岳增辉,杨俊,等.时间因素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4):101-102.
[36] 庞军,王开龙,雷龙鸣,等.论针刺疗效的影响因素[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1):26-27.
[37] 王敬兰.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分析[J].针刺研究,2000,25(2):127-129.
[38] 韩冰,夏棣其,何扬子.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肩周炎59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7):48-4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3.0253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3-0253-04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4CB543102)
作者简介:文琪琦(1990 - ),男,2013级硕士生
通信作者:岳增辉(1966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病作用机理与临床研究,Email:624755064@qq.com
Modern Literature-based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cupoint Combination
WEN Qi-qi, LIU Li, CHEN Xiao-li, WEI Xin-ran, LI Ping, WANG Yan, YUE Zeng-hui.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Acupoint compatibility is a basic element for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and an important link for clinical acupuncture workers to obtain a therapeutic effect. Stud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cupoint combination and ascertaining its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are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 By sorting out, summing up and analyzing relevant modern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cupoint combination are those affec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than two acupoints. Its contents include five aspects: combination mode,combination effect, stimulation method, time factor and body status. Analysis and induction show that acupoint selection is the primary task in stud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cupoint combination.
[Key word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oint combination; Acupoint selection; Literatur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