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德阳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6-04-05

四川蚕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蚕桑桑叶发展

李 嘉

(德阳市农业局,四川 德阳 618000)

加快德阳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李 嘉

(德阳市农业局,四川 德阳 618000)

蚕桑产业是德阳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是丘陵地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出口市场疲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全市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德阳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蚕业,笔者进行了一些调研,谈谈对加快德阳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1 德阳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德阳市地处成都西北部,东南部为龙泉山地区海拨350~850m,中部为平原地区海拨465~750m,西北部为龙门山脉地区海拨800m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mm左右,平均气温15.7~16.7℃,年日照1000~1300h,无霜期达270d以上,比较适宜蚕桑产业发展。

德阳的桑蚕分布广泛,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江县、罗江县、旌阳区和绵竹市。全市现有桑园面积8万亩,其中生产桑6万亩,生态桑2万亩。省优质蚕桑重点县1个,市蚕桑示范乡镇18个,万亩现代蚕桑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2015年全市春、晚春、夏、秋和晚秋五季共发蚕种9.52万张,生产鲜茧371.5万kg。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果叶兼用桑、食用桑、药用桑和饲料桑多元发展态势。桑叶饲料研究和桑叶生态养殖试验取得成功,出栏桑叶猪4880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开发出桑椹酒、桑椹干等食品,提高了桑果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桑茶饮品和桑树药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加强茧丝绸深加工,生产优质生丝224t,蚕丝被8090床;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和茧丝绸深加工产值超1.5亿元。

2 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化的今天,蚕桑产业的兴旺与发达,很大程度取决于产业比较效益的高低,受科技水平、资金投入、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又尚未形成支撑,对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有限。当前,部分地区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2.1 蚕桑的比较优势下降

蚕桑曾是德阳的优势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中江县回龙镇和罗江县慧觉镇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来源除蚕桑外,还有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家禽家畜饲养、劳务等。从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出,蚕桑效益高于粮食生产,但远低于劳务收入,且存在自然、技术和市场三大风险,对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配置吸引力不强。同时结合劳动强度、季节性用工紧张、农民喜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蚕桑的比较优势已不明显。

2.2 茧丝绸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蚕桑产业是外向型产业,茧丝绸产品主要靠出口外销,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国内茧丝绸价格随之跌宕起伏,给蚕桑产业发展带来极不稳定的因素。从近五年的统计来看,全市鲜茧平均价格(含补贴)最高40.5元/kg,最低32.2/kg,折算到亩桑每季收入最高平均为1620元,最低为1288元,高低相差332元。若户均亩桑养蚕全年按3张纸计算,则高低价差996元。价格波动幅度大且频率高,对于小规模生产者来说,预期收益难以预测,制约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3 蚕桑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

全市蚕桑产业的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推广优良蚕桑新品种少,品种更新速度慢,部分桑树品种种植时间长,老化严重,抗病性差,产量不高,桑叶质量不优。二是大部分地区仍沿用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养蚕,规模较小,劳动强度大,效益不高,先进的“规模化、省力化、多批次”养蚕新技术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三是蚕桑产业链主要是“栽桑—养蚕—缫丝—售丝”,或者“栽桑—养蚕—缫丝—制售蚕丝被”,产业链条较短且单一,处于原料生产阶段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陈旧落后,科技水平不高,生产附加值较低。

2.4 蚕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党政高度重视蚕桑生产,丝绸龙头企业和蚕农积极投入,蚕桑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近三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加大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市投入蚕桑产业发展财政性资金800余万元,但与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建设现代蚕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一是蚕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建设任务较重,投入较大。二是普遍采用传统手工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低,现代装备水平差。三是全市蚕农平均年龄50岁左右,青壮年劳动力较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科技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较难,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四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应用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五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争取科研院校支持,前期研究和试验费用较大。

3 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充分认识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是国家“东桑西移”、农业部等8部委印发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特色农业”《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中“加快蚕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等政策文件提出蚕桑产业是种养加结合、兼具经济生态双重功能的绿色产业,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蚕桑具有适应性强、技术易掌握、吸纳劳动力多、时间短见效快、不愁销路、绿色环保等产业优势,要把蚕桑紧紧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特色产业来抓,作为蚕桑产区的主导产业来抓,作为蚕农增收的主业来抓。

3.2 优惠政策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投资发展多元化机制,引导蚕桑龙头企业和农民持续不断的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地方财政应参照省财政的做法,在农业发展中设立蚕桑专项资金,持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激励作用,对新建标准化桑园、小蚕共育室、大蚕专用蚕房、省力化蚕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扶持,对蚕桑专业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蚕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重点试验示范、重大科技攻关等给予项目资金补贴。二是发挥蚕桑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担当,加大各类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努力改善蚕桑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探索和实施蚕桑政策性保险,解除蚕农后顾之忧,为他们撑起“保护伞”,减轻受灾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调动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促进蚕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

3.3 依靠科技助推蚕桑产业升级

一是加强与家蚕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蚕桑重点实验示范,进行重大技术课题联合攻关。二是建立完善蚕桑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蚕桑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和新机具的培训、示范和应用推广。三是大力引进推广高抗性、高品位的桑蚕新品种,提高蚕茧质量,为生产高品质生丝提供优质原料,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适当引进推广彩色茧、细纤度等新品种。推广优良果叶兼用桑新品种,在桑果市场好时实施轻修,蚕茧市场好时实施重修,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四是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室外蚕台育、移动蚕台养殖、旋转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成本,实现多养蚕、养好蚕、降本增效。

3.4 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本着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反租倒包、代管托管”等方式,引导桑园向蚕桑大户相对集中,向养蚕能手相对集中,逐步促使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培育新型蚕桑生产经营主体,鼓励蚕桑生产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提高蚕农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探索“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订单蚕业,建立各环节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经营模式,形成利益联结良性互动机制,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引进研发新产品,优化产能,提质增效,带动蚕桑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3.5 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开发

一是结合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开展“桑—菜”、“桑—药”、“桑—粮”等套种间种,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二是采用立体循环生产模式,在桑园中放养家禽家畜,提高土地利用率,家禽家畜粪便又返回桑园培肥土壤,实现绿色环保循环利用。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院校技术力量和实验设施设备,扎实推进桑叶、桑果、桑枝、蚕沙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推进桑叶茶、桑椹酒、桑树药品、桑叶饲料、桑叶生态养殖等产业化生产技术提升,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和桑资源利用率,增加蚕农收入。四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推动药用桑、食用桑、果叶兼用桑和饲料桑加快发展,加快形成蚕桑产业多元发展格局。

3.6 推动蚕桑生态文化旅游

蚕桑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生态功能和系列加工产品等资源,适合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推动蚕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一是发展桑果采摘创意产业园。在旌阳区天元镇、柏隆镇等城市近郊,以家庭农场为单元,体验桑果采摘乐趣为主题,打造紫色健康园为特色,发展果叶兼用桑。桑果成熟期一般是4月中、下旬,采摘期25d左右,如果早、中、晚熟品种错位种植,采摘期可达50d以上,又正值“五一”旅游旺季,水果淡季,通过宣传营销,能吸引大批市民走进桑果园,亲手采果、品果和赏果,放松身心。二是发展蚕桑农家乐。桑叶是原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植物,桑椹是当前人们追捧的健康食品,桑皮、桑根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蚕蛹具有保健功效。开发桑枝鸡、桑叶蛋、桑叶鲫鱼汤、桑叶馒头、桑叶面条、桑果糍粑、干煸蚕蛹等系列食品,品桑叶茶、桑椹酒等系列饮品,吃桑椹干、桑椹膏等绿色食品,举办富有特色的蚕桑宴,满足人们对健康绿色保健饮食的消费要求。三是建设蚕桑农业观光园。在罗江县调元镇、中江县通济镇等蚕桑乡镇,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或引进业主,通过流转土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引进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建设标准的生产示范桑园、桑树品种园、桑果采摘园及标准化蚕房,配套建设科普体验、产品展示、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把蚕桑基地建成基础设施标准化、桑树品种系列化、蚕桑生产示范化、生态观光休闲化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把“桑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吸引游客来桑园天然氧吧观光休闲、蚕事体验、旅游度假、轻松愉悦地选购绿色、健康的特色蚕桑产品。四是弘扬蚕桑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给蚕桑生态旅游提供了文化支撑。两者结合既可为蚕桑文化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又可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容。在交通便利的中江县悦来镇、罗江县新盛镇等蚕桑主产区,建蚕桑丝绸文化馆,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对我国几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丝绸之路文化进行宣传,将桑、蚕、茧、蛹、蛾、丝、绸的种桑、养蚕、缫丝、织造进行展示,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完整诠释我国蚕桑产业的历史、科技、工艺及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德阳市蚕桑生产统计表(2010—2015)》.

[2]《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3]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4]刘小琴.重庆蚕桑产业发展之浅析[J].四川蚕业,2016,44(1):15-16.

李嘉(1968-),男,农艺师,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蚕桑桑叶发展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桑叶迷宫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