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蚕桑产业发展之浅析
2016-04-05刘小琴
刘小琴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委员会,重庆 铜梁 402560)
重庆蚕桑产业发展之浅析
刘小琴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委员会,重庆铜梁 402560)
摘要:当前蚕桑产业面临大幅萎缩,为促进蚕桑产业稳步发展,在采取政策扶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提高栽桑养蚕经济效益基础上,还应大力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推行蚕桑生态观光旅游,实现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分析
1蚕桑产业面临的形势
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是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的产业。蚕桑产业遍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逐年增多,劳动力及各种原材料价格逐年上升,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蚕桑产业出现了大幅萎缩,蚕茧产量迅速下滑,茧丝绸出口创汇减少。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稳步发展,应充分认清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和对策,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在提质增效、降本增效的同时,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着力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推动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2蚕桑经济效益分析
2.1养蚕的直接效益
2.1.1投入。每亩桑园年养蚕3.5张,43元/张,计150元;消毒药物及其它物耗折旧350元;桑园管理及化肥、农药400元;每张养蚕用工8.5个,人工工资70元/个,计2082元;地租250元;累计投资3232元。
2.1.2收入。产茧38kg/张,每亩桑园总产茧133kg,32元/kg,计4256元。
2.1.3效益。每亩桑园年养蚕纯收入1024元。这是理论上的简单计算,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由于采桑叶属野外生产,栽桑养蚕是种养结合产业,存在自然、疫病和市场的三大风险,往往达不到理论上计算的效益。因此,仅靠种桑养蚕的直接效益是没有竞争力的,必须充分利用桑园的土地资源和蚕闲的剩余劳动力,开展蚕桑综合利用开发,才能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蚕桑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竞争能力。
2.2综合开发的效益
开展蚕桑综合开发与利用,既保留了栽桑养蚕的生产模式,又促进了传统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较少的成本投入,提高了桑园资源再利用价值,增加了桑园土地的产出率,确保了蚕农增产增收,促进了蚕桑产业发展。
2.2.1桑园套种。在桑园间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每亩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
2.2.2果桑种植。种植果叶兼用桑,既产桑果又可养蚕,每亩产果800kg,按市场价5元/kg,计4000元;每亩桑园年养蚕2.5张,产茧95kg,产值3040元。
2.2.3桑枝开发。成林桑园每亩可产桑枝600多kg,可制菌袋300个,生产食用菌600kg,每千克鲜菇卖6元,产值3600元。菌渣亦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2.2.4桑叶开发。桑叶可开发桑叶茶、桑叶粉,具有清肝明目,降血糖、血脂、血压之功效;桑叶可煲汤,桑尖可作时令蔬菜,桑叶还可以用于养猪、养羊、养鸡、养兔、养鱼等,用桑叶养的猪,肉质好、口感好。
2.2.5蚕沙利用。蚕沙除用于桑园有机肥和产沼气之外,还可制作蚕沙中药(黄菊花、陈艾等中草药),具有祛风除湿、清热降火、镇静安神、明目、降压等功效。
3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3.1建立扶持优惠政策
一是建议各地方财政在农业发展资金中设立蚕桑专项,对新建标准化桑园、小蚕共育室、大蚕专用蚕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年养蚕30张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和科技攻关给予项目资金补贴。二是抓好蚕桑政策性保险。发生蚕病非常普遍,大力推行蚕桑政策性保险,解除蚕农养蚕后顾之忧,为他们撑起“保护伞”,减轻蚕农受灾损失,提高灾后恢复生产能力,极大地调动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促进蚕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
3.2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新技术
一是建立完善蚕桑科技推广体系,加强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培训、示范、推广。二是积极引进推广高抗性、高品位的桑蚕新品种,提高蚕茧质量,为生产高品位生丝提供优质原料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适时引进推广彩色茧、细纤度等新品种。桑品种要着力推广优良果叶兼用桑品种,可在桑果市场好时实施轻修,蚕茧市场好时实施重修,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是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室外蚕台育、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化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成本,实现多养蚕、养好蚕,降本增效。
3.3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培育新型蚕桑生产经营主体,鼓励桑蚕生产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二是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力,探索“龙头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订单蚕业,建立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引进研发新产品,优化产能和提质增效,带动桑蚕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3.4实施蚕桑多元化发展
开展蚕桑产品综合开发。一是结合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开展“桑—菜”、“桑—药”、“桑—粮”套种间种,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以桑园放养生态鸡,提高桑园土地利用率。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蚕桑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设施,扎实推进桑叶、桑果、桑枝、蚕沙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开发桑叶茶、桑叶粉、桑椹干、桑椹酒、桑椹膏、桑枝食用菌、桑叶饲料等产业化生产技术,提高桑产品附加值和桑资源利用率,增加蚕农效益。
3.5发展蚕桑生态文化旅游
蚕桑的历史文化、生态功能及系列加工产品等资源优势,都非常适合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
3.5.1发展桑果采摘农家乐。桑果成熟期一般是4月中、下旬,采摘期长达25d左右,正值旅游旺季,水果淡季,发展果桑与农家乐相结合,能吸引大批市民走进桑果园亲手采摘,在边采果边观赏中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采果后在农家乐娱乐就餐,推出桑枝鸡、桑果糍粑、桑叶鲫鱼汤、干煸蚕蛹等一系列蚕桑宴,就餐后游客可购买生态的桑叶茶、桑椹酒、桑椹膏、桑椹干等果桑系列产品。果桑满足了水果市场淡季的需求,丰富了农家乐的内涵,增加了游客量,同时农家旅游又促进了果桑产业发展。
3.5.2建设蚕桑农业观光园。可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或引进业主,通过集中流转土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引进新桑蚕品种、新技术,规模建设标准的生产示范桑园、桑树品种园、果桑采摘园及大、小蚕标准蚕房,配套建设科普体验、产品展示、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把蚕桑基地建设成基础设施标准化、桑树品种系列化、蚕桑生产示范化、生态观光休闲化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把“桑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吸引游客来桑园天然氧吧观光休闲、蚕事体验、旅游度假,放松心情选购绿色、健康的特色蚕桑产品,让亲朋好友分享。
3.5.3建立蚕桑丝绸文化馆。我国蚕桑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给蚕桑生态旅游提供了文化支撑。两者结合既可为蚕桑文化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又可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蚕桑主产区,可建蚕桑丝绸文化馆,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对我国几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丝绸之路文化进行宣传,将桑、蚕、茧、蛹、蛾、丝、绸的种桑、养蚕、缫丝、织造进行实物、图片、标本展示,结合重庆蚕桑产业发展历史,运用多媒体放映,完整诠释我国蚕桑产业的历史、科技、工艺及文化。
作者简介:刘小琴(1980-),女,农艺师,从事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