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在西方的模因地图*

2016-04-05源,姜欣,姜

陶 源,姜 欣,姜 怡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茶文化在西方的模因地图*

陶 源,姜 欣,姜 怡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模因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复制单位,通过模仿、保留和进化在宿主内不断发展。茶叶从16世纪传入欧洲以后,四百多年来由于其本身共生模因的特性,茶超越了西方原有的咖啡等饮料,在新宿主内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对西方茶著作、典籍和诗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茶文化中的基因型模因传递信息,表现型模因则体现为生活方式在西方传播文化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模因地图。

关键词:模因地图;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共生模因;强势模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已经大大超越了药物和饮料的范畴,与儒、释、道等宗教思想相交融,逐渐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并衍生出了茶具、茶书画、茶艺、茶道、医药、制茶工艺、茶叶经济学等内容庞杂的茶文化。从16世纪起,茶开始向西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作为信息基本单位的茶模因在新宿主内传递信息和文化。

一、模因的分类及模因地图

人类在文化、科技和生活各个领域都在相互模仿并进一步发展,模因(meme)是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基本单位。1976年,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将生物学上的进化论移植到文化传播上,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了模因的概念:模因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源于古希腊语íμημα,意思是模仿和复制。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replicator)及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单位,以模仿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传播,例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陶罐制作方式、房屋建筑样式等[1]173。

模因的名称脱胎于生物学的“基因”一词,其传播方式也与基因类似,在自然选择下,模因之间彼此竞争、适者生存,这一概念引起了生物学、哲学、心理学、认知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兴趣。道金斯提出模因在大脑、著作、电脑之间复制传播[2]158。Dennett认为模因是传递思想的[3]325,Richard Brodie提出模因是相互模仿的基本信息单位[4]151。

(一)模因的分类及发展

学者们对模因的分类持有不同的观点。道金斯将模因分为共生模因和寄生模因,共生基因与宿主共同生存、相互发展,寄生模因杀死宿主最终消亡。Cloak首先区分了i-文化和m-文化,i-文化是人们头脑中的指令信息,m-文化是人们的行为特征、科技和社会组织,i-文化和m-文化即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雏形[5]。道金斯的学生、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认为基因型模因(genotype)是“对指令信息的拷贝”,表现型模因(phenotype)是“对结果的拷贝”。这两种模因均以等值或等效的方式纵向向后代传播,以非对等的方式横向在同级中复制和扩散,并影响模因库的发展[6]。模因在纵向传递时类似遗传,而横向传递时产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模因的分类及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模因的发展

控制论学者Heylighen F分析了模因发展的四个阶段: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7]418-423。Richard Brodie把模因比作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的病毒,以重复、认知失谐、木马计三种策略进行渗透[4]151。重复是复制的基础,模因在多次的重复中得到强化,内容不同的新旧模因在宿主头脑中形成冲突,最后以可接受的方式嵌入宿主的头脑。

(二)模因地图

模因最早应用于人类活动和语言发展,后来扩展到信息学、翻译学、语言教学、文化传播和商业管理等领域。O’Reilly首次提出模因地图(meme map)的概念,以便于思想传播时组织和形成思想,更有效地达到传播效果[8]。该模因地图应用于网络间的商业活动,制作者将需要传递的模因放置在地图上,设置战略定位、核心能力和发展方案,从而按照公司目的有效传递模因。模因地图在市场营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John Paul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8字形模因地图”,这一模因地图应用范围更加广泛[9]。横向坐标轴表示空间,纵向坐标轴表示时间。8字形下方的区域为模因孕育区,中间为模因生成点,上方为模因发展区。如图2所示,模因自下向上孕育和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图2 “8字形模因地图”框架

“8字形模因地图”更为直观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模因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只要归纳出模因的孕育事件、生成时间以及发展事件,就可以分析出模因的发展模式,形成模因传记(meme biography)。

国内外模因发展研究主要应用于语言文化传播、翻译及写作教学等方面,何自然将这一理论引入语言学,提出语言模因的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两种方式,基因型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名称变化,而实质不变,表现型模因是不同信息的同形传递[10]。韩忠军分析了模因传播过程中的词语变异现象[11],卜爱萍研究了模因论指导下的歇后语翻译[12],姜欣、姜怡分析了茶典籍中异质文体互文交叉的翻译[13]。目前关于茶模因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将模因论和模因地图运用于中西方茶典籍的对比研究,以西方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茶模因的类型及其横向发展的模因地图。

二、茶模因的强势模因和共生模因

模因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保真度三个特征[1]175,模因库中存在着大量自行传播的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有的模因不断复制发展,有的却渐渐消亡,这意味着最适合于人们潜在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模因将传播的最为广泛[7]418-423。

1557年葡萄牙获准在澳门进行贸易,茶从明代开始传播到西方世界,起初作为药物在药店出售。17世纪时,茶在英国仅仅是王宫贵族的奢侈品,此后一百多年间,英国贵族家庭饮茶渐成风尚。从18世纪末开始,茶叶价格降低,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以茶会友的社交活动,渐渐形成早茶、下午茶、茶歇等饮茶习俗。茶模因得以在西方广泛复制和传播是由于其强势模因和共生模因的特点。

(一)茶文化的强势模因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茶从最初的药物转变为饮料和生活必需品,其拥趸甚至超过了英国的传统饮料咖啡。茶叶的咖啡因低于咖啡中的含量,对健康更为有利。2000年英国食品服务市场对茶叶和咖啡做的调查研究显示,英国人饮茶和饮用咖啡的比例为55∶45,饮茶者占据大多数。

茶文化和酒文化在中国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西方的酒神文化源于三千年前的古希腊,酒是酒神所赐的礼物,也是丰收的象征,酒神精神也成为西方文学的内在特质之一。

中西方在文学上都不乏茶与酒的描写和对比,唐代诗人施肩吾在《五言散句》中称:“茶为涤凡子,酒为忘忧君。”在唐代王敷的《茶酒论》中,茶与酒一问一答,各抒己长,攻击彼短。围绕着各自的历史地位、产地影响、功效、经济价值及社会作用五个方面展开论辩,茶在论辩中略占上风,最终无色无味的水出场调停,将水与佛教以及道家的无为联系起来。

在西方的早期茶诗中,也有类似的茶酒对比。诗人鲁斯·纳塔利·克伦威尔在《茶颂》中对葡萄酒和茶进行了对比。葡萄酒价格昂贵,虽然使人愉悦增长,饮后却头痛心碎,以阳光雨露滋润的茶叶让人眼明心亮、神清气爽。英国剧作家彼得·安东尼·莫妥(Peter Anthony Motteux)的《赞茶诗》采用英雄双韵体,与唐代的《茶酒论》在内容上形成互文。奥林匹克山上诸神大宴宾客,觥筹交错,酒宴过后,青春女神赫柏为众神准备了茶水,于是诸神对茶与酒的益处展开辩论,酒神巴赫斯认为酒带给诸神力量,赫伯则称赞茶为甘露和缪斯,建议以茶代酒。经过激烈辩论,朱庇特宣布:“茶为众神的甘露,必将战胜酒(Tea must succeed to wine as peace to war)。”

(二)茶文化的共生模因

Dennett在研究模因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Cui bono[3]325?即谁在模因发展中获利?模因本身是自私的,它的目的是在不同宿主内得到不断传播。但是为了求得更长久的生存,生物学中存在着合作的进化,即生物间通过利他性和彼此合作得到共同的进化,这种不同物种成员之间的互利关系叫做共生现象,共生模因所获得的利益是宿主和模因达到双赢。

在茶文化中,人们从饮茶中调和身心、平静思绪、激发灵感,同时茶模因在新的宿主中不断复制、传播和发展,因此茶模因利他性等特点作为强势模因和共生模因得以在新宿主内不断复制。

三、基因型及表现型茶模因在西方的复制和发展

欧洲最早关于茶的记载起源于1545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 Ramusio)出版的《航海和旅行记》,波斯人向他介绍来自中国的饮品——Chiai,并预言商人们将到处寻找这种珍贵的药物进行贸易[14]165。至今数百年间,关于茶的著作在西方不断出版。西方著名茶著作及诗歌包括:

表1 西方著名茶著作及诗歌

茶模因在西方以自己的方式逐渐扩展,通过西方茶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茶模因在西方的模因地图。西方对茶文化的研究包括:赞颂茶的功效,考证茶的起源及发展史,与其他饮料的对比,对茶道、茶艺的研究。16世纪到18世纪是茶模因的形成阶段,西方对茶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茶功效的赞美和茶起源及历史的探究。19世纪以后,茶模因在新宿主内形成了自己的模因地图。

图3 茶模因地图

(一)基因型模因的传播

基因型模因(genotype)也来源于生物学中基因的概念,Blackmore在分析模因进化时指出,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可以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即信息内容的自我复制和传播。茶的基因型模因包括茶的名称、采制和功效。

1.茶的名称

最初中国的茶名称并不统一,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15]到中唐时茶的音、形、义才逐渐统一。

茶传入英国后,名称沿用了中国的发音。茶的英文名称最早见于1598年林斯孝登(Linschote)《航海游记》英译版,被翻译为“chaa”。1615年,威克汉姆书面记载茶为“Chaw”。角山荣在《茶的世界史》一书中提出1644年以后,英国商人从中国人口中学会了福建发音,逐渐将“chaa”改为“tee”或“toe”。1663年德莱顿所著的《狂野骑士》一书中出现了现代英语“tea”的拼写。17世纪,由于英国茶叶主要来自武夷,“Bohea(武夷茶)”一度也成为中国茶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的发音和拼写“tea”在英国才基本定型[16]23。

距离遥远加强了东方的神秘感和异国气息,18八世纪出于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迷恋,在欧洲还产生了“chinoiserie(具中国艺术风格的物品)”一词。英语中各类茶的名称基本都沿用了中国茶的发音,例如:Oolong(乌龙茶)、Pu-erh(普洱)、Longjing(龙井)、Gongfu tea(功夫茶)、Hyson(熙春茶)、bing(饼茶)。另外一些茶及相关的术语使用了意译,如imperial tea(贡茶)、dragon well(龙井)、Iron Goddess(铁观音)、Yixing purple clay teapots(宜兴紫茶壶),等等。可见中国茶的名称和茶具等术语多以音译或意译的方式传入西方。

2.茶的制作工艺

唐朝采用蒸青做饼工艺,陆羽《茶经·之造》记述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的制茶工艺包括六步: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明代的炒青制法日趋完善,《茶录》《茶疏》《茶解》所记载的制法包括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这些制作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西方世界对中国制茶工艺充满好奇。1852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来到杭州和福州等中国产茶区,经过三年的考察,出版了《中国产茶区游记》,详细记载了中国茶叶的种植、运输等情况。此后的西方茶著作也完整记录了各类茶的制作工艺,例如红茶的制作方法为:采摘(plucking)→萎凋(withering)→揉捻(rolling)→发酵(fermentation)→干燥(drying)→分级(sorting)→筛选(sift)→包装(pact)。

3.茶的功效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的功效:“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国历代也有诸多关于茶的诗作,西方同样有数十首诗歌赞颂茶叶的功效,除了令人神清气爽之外,西方茶诗常常把茶叶与灵感女神缪斯相比,赞美茶为作家、诗人带来灵感和幻想的源泉。

中西方关于茶的诗歌难以计数,表2所列举的茶诗仅仅选取了对茶功效赞颂中代表性的几句诗文,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茶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都持类似的观点。

(二)表现型模因的传播

Dennett认为模因是内在的,表现型模因是它向世界所显示出来的秩序,即它对处于它的环境之内的事物的影响方式[18]349。相反,Benzon将Cloak的m-文化定义为基因型,将观念、愿望、情绪定义为表现型模因[19]。Gabora认为基因型模因是心理表征,而表现型模因是其具体的执行和实施,或者可以称之为表达及交际的方式[20]。Grant将模因划分为模因型和社会型,社会型在表现型模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模因的社会表达和具体的实现方式[21]。

表2 中西茶诗对比

含有宗教思想的模因常常会作为强势模因得到广泛传播,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茶文化模因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宗教思想,儒家的“仁”和“礼”、茶禅一味的禅宗观念,以及无为、空灵的道家思想都在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在宁静平和的饮茶中天、地、人融合为一体,饮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和仪式,作为一种强势模因逐渐传播到各地。

从模因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是文化复制因子,表达出的方式为表现型模因[22]53。文化及信息是内核,以外在表现形式得以传播。表现型模因并不局限于原有的方式,往往会在宿主体内呈现出创造性的表达方式。Solala Towler总结茶道的原则为:缓慢行事;道法自然;柔韧及水之道[23]26。他更进一步提出“茶的精神(tea mind)”就是禅的精神,是一种世界的存在,一种优雅和感激的生活方式,于平凡之中见不凡的生活方式。

茶的表现型模因体现为:西方下午茶为代表的慢生活和禅的精神。茶叶在西方普及以后,每日的下午茶在英国逐渐成为一种仪式。在茶的清香中,人们毫无压力和目的性地聚会和聊天,以平静愉悦的身心有意无意地体会到茶禅一味的禅宗和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模因和基因一样面临着文化选择和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强势模因在新宿主内不断复制、传播、变异和发展,弱势模因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逐渐消亡。

从茶的模因地图可以看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发展传记:茶强势模因中的基因型模因在宿主内保留着原有的指示信息,不断复制传播;表现型模因保留着文化及宗教内核,以自己独特的轨道在西方世界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期生火、煮水等茶具如风炉、火荚,水质的优劣分类等都成为弱势模因,在茶的故乡及西方世界都渐渐消失。

茶模因地图的研究对茶典籍翻译、茶著作和茶文化传播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启示,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采取多种策略传播茶文化中的强势模因,如茶的制作、功效、茶诗、茶禅一味的思想,可以使茶模因在宿主内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接受和传播。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6.

[2]DAWKINS R.The blind watchmake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82.

[3]DENNETT D.Consciousness explained[M].Boston:Little Brown,1991.

[4]BRODIE R.Virus of the Mind.Thenew science of the meme[M].Seattle:Integral Press,1996.

[5]CLOAK F T.Is a cultural ethology possible?[J]. Human Ecology,1975(3):161-182.

[6]BLACKMORE S.The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J].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étique,Namur,1998(19):418-423.http://pespmc1.vub. ac.be/Papers/MemeticsNamur.html.

[8]ORAM A .Peer to peer:harnessing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M].Sebastopol:O’Reilly & Associates,Inc.2001:30.

[9]PAULL J.Meme maps:A tool for configuring memes in time and space[J].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1):11-18.

[10]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54-64.

[11]韩忠军.基于语言模因论的词语变异现象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19-324.

[12]卜爱萍.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J].上海翻译,2014(1):67-70.

[13]姜怡,姜欣.异质文体互文交叉与茶典籍译文风格调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 (1):133-136.

[14]MAIR V,HOH E.The true history of tea[M]. London:Thames &Hudson Ltd,2009.

[15]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7]Anonymous.Tea poems[EB/OL].http://www. tastearts.com/tag/tea-poems/.

[18]DENNETT D.Darwin’s dangerous idea[M].London:Penguin Group,1995.

[19]BENZON W.Culture as an Evolutionary Arena[J]. Journal of Social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1996 (19):321-362.

[20]GABORA L.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J/OL].Journal of Memetics,1997 (1).http://cogprints.org/794/1/oecc.html.

[21]GRANT G.Memetic lexicon[EB/OL].http://pespmc1.vub.ac.be/memes.html.

[22]AUNGER R.The electric meme[M].New York:Free Press,2002.

[23]SOLALA T.Cha Dao:The way of tea,tea as a way of life[M].London:Jessica Kinsley Publishers.2010.

The Meme Map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TAO Yuan,JIANG Xin,JIANG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As a basic unit of information replication,meme develops in the host through imitation,retention and evolution.Because of its feature of mutualist meme,tea has developed into a strong meme since it spread to Europe in the 16th century,exceeding coffee and traditional drinks in the west and continuously replicating and spreading for four hundred years.From the memetic research on the tea works and poems in the west,a meme map of tea culture can be drawn with genotype memes spreading information and phenotype culture and ideas.

Key words:meme map;geneotype meme;phenotype meme;mutualist meme;strong meme

作者简介:陶 源(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姜 欣(1959-),女,江苏南京人,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姜 怡(1959-),女,江苏南京人,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YY032:《茶典籍系列的互文模因追溯及其英译的多维视域融合》)

收稿日期:2015-06-02

中图分类号:H315.9;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16)01-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