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海淀区中小河道生态治理建设的建议

2016-04-05李慧强

中国水利 2016年22期
关键词:行洪海淀区河道

李慧强

(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100195,北京)

对海淀区中小河道生态治理建设的建议

李慧强

(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100195,北京)

水生态系统;生态涵养;自净能力;海淀区

一、区域现状

1.流域内河湖现状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区域面积430.8 km2,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流大小不一,交错成网,均属北运河水系,既承接着山区行洪、城市排涝的重任,生态景观功能也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海淀区苏家坨镇和上庄镇结合中心集镇开发建设,同步整治了镇域内的行洪排水河道,建设了一批山区小塘坝、翠湖湿地公园及河道、坑塘蓄水工程,既解决了行洪排水问题,也兼顾了雨洪收集与存蓄。目前,区域内行洪达标河道占比达到80%以上。

近几年,结合翠湖科技园区建设及三山五园地区的恢复改造,对区域内的周家巷沟、东埠头沟、南沙河(稻香湖段)以及园外园地区水系进行了生态治理,提高了河道的行洪标准,秉承“水绿结合”的理念,充分融合了河道两侧的绿化带,打造了丰富的滨水空间,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区域内生态景观河道占比达到12%以上。而永丰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较早,区域内宏丰渠、团结渠等治理相对滞后,河道行洪状况和水质状况较差,亟待面临生态改造建设。

2015年,海淀区的河湖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南沙河干流、五一渠、友谊渠和万泉河等水质基本为劣Ⅴ类;北长河水质基本为Ⅲ类;稻香湖在丰水期水质较好,水质基本保持在Ⅲ~IV类,但枯水期水质较差;海淀公园、长春园、万春园等处湖泊水质基本在Ⅱ~Ⅳ类之间变化。

2.流域内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能力现状

(1)污水管网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区域内建设完成了村庄内污水收集干、支管及户线管网约1 100 km;随着道路改造,完成了区域内污水收集干管约40 km;在对流域污水口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南旱河流域和南沙河流域的截污管线 60 km。区域内基本实现了管网全覆盖和污水有序排放。

(2)污水处理厂(站)情况

区域内有稻香湖、翠湖、温泉、永丰、太舟坞等5座再生水厂,处理能力14.4万t/d,主要承接温泉镇村庄及中心集镇、翠湖科技园、永丰科技园、航天城等集中建设区的污水;小型村庄污水处理站34座,处理能力2.1万t/d,主要承接独立成网的各个村庄的污水,就近入站处理。由此,污水处理采用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并且现有处理能力能够处理区域内的污水。

二、存在的问题

1.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问题

一直以来,村庄、企业、厂矿等集中排放污水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截污纳管、收集处理是传统的处理手段。近年,黑臭水体的治理成为热点,“点”和“线”污染逐步得到重视、治理和控制,然而区域内面源污染问题一直被忽视,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生产和城市初期雨水造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根据相关研究,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污染影响的比重达到40%左右,不容忽视。

2.河道内源污染尚未消除

由于长期受污水直排影响,河道内沉积了大量的污染底泥,缩小了河道的行洪过洪能力,且底泥释放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根据海淀区水务局 2015年对南沙河干流的实际探测,河底污染底泥已达到100万m3左右,污染底泥组分主要以氮、磷等有机物为主,污染物持续释放将长期影响水体水质,自净能力有待修复。

3.现状水体流动性差

近年,为了留住现有水资源,河道上的闸、坝等拦水建筑物逐渐增多,使水几乎静止不动,水动力不足。由于河道水体缺乏有效的流动,造成水体中含氧量极低,易形成均温层,在氮、磷等营养盐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情况,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4.水源严重不足

区域连年干旱少雨,导致河流三季无水,生态补给水源严重匮乏;加之海淀区域特点,来自石景山、门头沟及昌平区的客水量不足自产水的10%,北部山区河道纵坡大,南部地区地质条件多存在卵石、中砂等沉积层,入渗系数大,不利于区域自产雨洪资源的留存再利用。

5.滨水生态系统萎缩失衡

城区和北部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挤占河道断面,为了满足周边排水和断面过洪需求,河道边坡变陡,护砌硬化河段增多。滨水生态空间逐渐减少,水生、湿生、陆生系统失衡,河湖水体自净能力及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遭到破坏。

三、对水系生态建设的建议

在区域中小河道及中小河道流域内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未来开发建设的进程,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统筹中小河流外源污染问题

根据《海淀北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为实现海淀北部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目标,规划对南沙河流域的面源污染进行控制与处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南沙河沿岸设置翠湖湿地、稻香湖水质净化湿地等9块湿地,规划总面积520.8 hm2。

同时,北部地区正处于村庄拆迁腾退和开发建设时期,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规划湿地、滩地等建设,秉承“河道滩地化,滩地公园化,公园湿地化”拓展水域空间,在减少初期雨水污染的同时,错峰滞蓄洪水,留住雨洪资源,补充河道生态景观用水。

为了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消减能力,尤其是在再生水厂周边建设水质净化湿地,在建设中采用表流湿地与潜流湿地相结合的方式。由《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可知,不同类型的湿地对污染物的消减能力不同 (如表1),针对湿地来水情况、水流流态、水深等要素,合理设计和计算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布置、面积配比等,达到净化水质、提高出水状况的目的。

表1 不同类型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2.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系统

继续开展中小河道生态治理,清除河底淤泥,既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消除内源污染问题。结合以往的治河经验,以科技园区或乡镇为建设主体,充分结合周边开发建设需求,打破河道“蓝线”和“绿线”,实现水林结合;促进多元投资模式,实行区政府投资、乡镇补贴、融资或纳入土地一级开发成本等多种方式,多方力量加快区域水生态建设;选取本土适宜的水生动植物品种,通过辅助建立水生态系统,使中小河道自我修复系统建立起来,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3.建立水系连通循环系统

中小河道治理完成后,通过建设连通渠或连通管道,将河湖水体连成水网,从而避免单一中小河流生态系统脆弱、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通过加压泵站,增加水动力,使水体循环流动,提高土壤和植物根系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频次,同时,增加水体富氧量,涵养水体。

4.提高非常规水源的循环利用率

要充分利用雨洪水、再生水、南水北调水,结合库区现存河水,通过建设泵站等提水设施,推动河湖水体循环流动,实现存蓄河水、雨洪水、再生水、南水北调水的联合调度,确保生态用水的保障率。

南部地区地质条件不适宜存蓄雨洪资源,降雨大部分通过河床及砂石坑等回灌地下,存在缺乏雨水补给生态水源的问题。然而,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广,水量充足(清河再生水厂、肖家河再生水厂均在海淀境内),再生水水质稳定,三山五园地区临近南水北调调节池。因此在南部地区的万泉河、金河、南旱河、北旱河等可主要以回用再生水和引南水北调水补给河道生态用水,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北部地区通过建设山区小塘坝、庭院蓄水池,恢复湿地,建设蓄滞洪区以及在南沙河、北沙河主河道建设闸、坝拦水设施等多种措施留住雨水资源,作为河道生态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建设中小河道补水管线、再生水回用管线将再生水厂的优质再生水回补至河道,作为主要水源之二;如遇极度干旱、大型社会活动或国际赛事等重要时段,可从京密引水渠柳林分洪闸(过流能力 18m3/s)引南水北调水入南沙河流域,作为中小河道生态用水的补充水源。

5.提高全民护水意识

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传播形式,正确阐述水污染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能做什么,怎样增强节水护水意识,真正实现全民动员人人护水的局面。水生态建设需要空间,开发建设要为河湖水系留有足够的空间,而滩地、湿地是污染物消减、水源涵养的最佳场所。其次,水生态建设需要时间,广阔的水域、优美的环境建立起来以后,不要急于发展“环水经济”,要采取局部封育或限制人流扰动等方式(翠湖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为恢复水生态系统预留时间,提高自净能力,从而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

四、结 语

海淀区应加强中小河道生态系统建设,全力打造“水清、岸绿、生态、安全、宜人”充满生机的水生态环境,使百姓“慕水而来”,使水成为建设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资源之一,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互进的现代化新格局。

责任编辑 安天杭

TV+X171.4

B

1000-1123(2016)22-0037-02

2016-09-15

李慧强,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行洪海淀区河道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飞吧!少年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