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公正制度下的共享发展

2016-04-05白羽

世纪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共享途径发展

白羽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在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共享发展更多的体现出了社会公正问题,而公正更多的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中,所以,在制度安排中如何体现公正,如何落实共享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要注意认清社会公正的立足点、把握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应然公正与实然公正的适度分离与结合。

关键词:社会公正;共享;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52-02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什么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呢?以公正理念为依据,设计和安排的基本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正如罗尔斯说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呢?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公正的立足点、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合理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等几个问题,从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出发制定制度和政策,也就能真正实现共享发展。

一、认清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

合理把握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十分重要,否则便会人为形成一些新的社会不公的现象。所谓立足点也就是说,最基本立场是什么。社会公正的立足点应当是中立的、客观的,站在天平的中间。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和基本权利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社会经济政策和设计基本制度,不能站在特定社会群体的立场上,维护特定群体的利益。尤其要防止出现“赢者通吃”的情形,也就是以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借口,来保护甚至是扩张自己特有的阶层利益。因为制度会带来附加效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制度具有分配效应,自然而然就会涌现出矛盾,一套制度会使某些人受益,另一套制度则会使其他的人群受益。因此,对于人们来说,掌握权力来塑造并保持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同时避免或者削弱制度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总是乐此不疲的。”[3]所以在制定时一定要避免制度的倾向性,避免因制度损害其他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

二、把握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一)让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4](P.161)“如果导致两级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4](P.139)虽然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但从保障人的最基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看,共享发展是一种最起码的底线公平。所谓底线公平并不是低水平的公平,而是指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一致性,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中共同具有的部分,是起码的部分,其基本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规定了政府的责任,是政府责任的刚性部分。所以社会的发展一定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让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5] (P.243)

(二)为每一个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空间

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因此,为每个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就成为社会公正的第二个价值取向。个体间是有差异的,因此除了要保障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之外,还要充分挖掘、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以充分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力求使每名成员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社会公正的这两项基本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共享”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个社会便会不可避免地流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贫富差距必然会加大,大批社会成员会丧失起码的人的平等尊严,进一步看,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日益严重的冲突。相反,一个社会如果缺少“自由发展”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个社会的民众必然会缺乏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个社会必然会逐渐丧失活力和创造力。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注意其中一个很容易对社会公正做出以偏概全的理解。

三、正确认识应然公正与实然公正之间适度的分离与结合

所谓应然公正就是理想中,理论上对于公正的理想的追求。实然公正就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兑现程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应然公正与实然公正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纯粹的社会公正往往只能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理想预设,难以十足地兑现。

(一)存在差距主要原因

1.社会公正所赖以实现的资源是稀缺的。要实现纯粹的公正,需要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源以供社会成员分配和社会调剂之用。而这是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实现的。既然如此,那么社会公正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就必然会出现差距。

2.操作化的需要。国家根据每一时期任务的重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那么公正的全面实现也是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进行。可见,对于社会公正具体规则的有所重点的操作化处理,势必会出现与实际兑现之间出现差距

3.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公正具体内容的认同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公正内容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会成员利益逐渐调整的过程。”[3]现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虽然目前大家都认可需要完善制度建设,但真正当公正的制度、政策落地时,对于切身利益有所损失的那部分人来说认同社会公正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认可既有利益受损的现实,这不仅要遭到顽固的抵抗,也会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即使认同,也要经历一个逐渐适应、逐步认可认同的过程。至少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之间也会存在着差距。

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问题还要注意的问题:第一,不宜过于理想化,否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而转为对社会一味的不满和抱怨。第二,要看到公正实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的促成质的飞越。显然,应然公正侧重目标,实然公正侧重兑现程度看重公正的实际效果。既然二者之间有差距,就要分清造成应然公正与实然公正存在差距的客观原因、及主观原因。而社会的任务应当是分阶段地、不失时机地通过可行的途径有效地兑现。既看重公正的量化又看重公正的质的提高。

四、通过有效途径实现公正

(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

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每个人心中公正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但大多数都认为公正关乎利益的占有和分配,更具体的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中,也就是说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一直以来,很多人坚信库兹涅茨等人提出的工业化条件下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模型。库兹涅茨经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也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人们必须忍受长时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的压力,然后等待增长进入新的阶段后,收入差距会自然缩小的奇迹出现。可问题是,人们会安心等待这种奇迹的出现吗?这种奇迹的出现是一代又或是几代?如果一旦出现人们因为差距过大而变得难以忍受,结果就会是出现影响增长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可行的途径有效地实现公正。

(二)要防止出现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隧道效应”

严重的分配不公以及差距过大,会放大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的“隧道效应”。要让人们看到有车在走,给人以希望。周边的一些人的经济条件在不断改善,他对于这些人经济条件改善的反应将取决于他对于自己未来前景的信念。如果他确信,其他人生活的改善意味着自己将来的前景也将更好,那么他周围人收入改善不会使这个人感觉糟糕。也就是说即使他现在的收入比较低,他也会感觉很好,因为他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更好的预期。但不能让这种预期变成旷日持久的等待,要不失时机的实现社会公正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

[2]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远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上,下)[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马恩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共享途径发展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区域发展篇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图说共享发展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