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方式研究

2016-04-04王鲁娜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

王鲁娜,高 鹏

(1.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 100000)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方式研究

王鲁娜1,高鹏2

(1.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2.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100000)

摘要:从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四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如何建立适合职业院校的稳定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给职业院校以生存的空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深水区,虽然”物产丰富”,但很少有人敢于涉足,特别是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级别较低的职业院校,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法不得当,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所以,探索适合此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是此类职业院校是否能够继续生存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和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目前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大多数是由大规模、高等级、高知名度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并不适合规模较小、级别较低的职业院校,这就使此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陷入了理论知识不强,动手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地,从而影响了其就业,而就业率低又会对学校的招生产生影响,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职业院校如果想在目前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探索适合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势在必行。

二、目前国内外企业主要存在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一)国外企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日系跨国公司OMRON为例,其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就引入了日本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视与我国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先后采取了捐赠实验设备、校企共建实验室、企业奖学金、欧姆龙订单班、自动化技能比赛等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了成功。与其合作的院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陕西工院等。

多年的校企合作也给社会、企业和学员带来了实惠,如在社会方面推动了我国自动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企业方面使中国知名院校了解OMRON系列产品,并推广到全国;高校方面高校教师借此机会研究新课题、新项目,出版新教材;学生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奖学金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订单班学员成功入职OMRON,通过技能大赛增加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等等。

当然,其多年的校企合作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缺少政策支持问题,企业积极投入校企合作中,但国家缺少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参与与不参与一个样,挫伤了企业积极性;实验室的更新换代问题,大量初期建成的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实验条件,而更新换代又带来资金问题,只有企业单方面投入,资金投入大,随着企业利润率的下降,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还有教材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快,以前针对旧产品编写的教材已经不适合新产品的使用,而编写新教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时间周期较长。

(二)国内企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企业中已存在 “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虽然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少有企业和学校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多是一些理想化的模式,由于种种困难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是浅层合作,无法深入开展。只有个别知名大企业和知名院校进行了其中几个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小企业和职业院校很难复制。

(三)国内外企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

大多数在中国进行校企合作的跨国企业由于国外教育理念先进,教育经验丰富,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需要开发中国市场,所以引入了“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式培养、企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也已经在我国知名大企业和知名院校中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强联手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报相对滞后,所以随着企业在市场上局面的打开,合作也悄然而止,无法深入发展。

企业和学校联合就像结“儿女亲家”,讲究一个门当户对,由于上述合作模式是在模仿国外跨国大企业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只适用于我国知名企业和知名院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小企业和职业院校,由于规模小,实力不雄厚等原因,无法参照执行。

三、针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加强小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社会、小企业、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共同发展,互惠互利,我们做了如下探究:

(一)社会方面

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了小企业和职业院校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小企业和职业院校实际,目前政府应着力解决如下问题:

1.继续加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小企业和高职院校,考虑到企业、高校性质和规模不同,应尽快解决相应政策与法规的细则化,区分对待,使宏观决策具有微观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易操作性,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2.着力解决好目前小企业参与在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小企业进入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力解决好小企业利益问题,就是要使小企业“有利可图”,好处明显,使小企业争相参加校企合作,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有结对子的对象。

3.取消对职业院校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使其能够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设定教学计划。

4.加大建设校企合作的评判机构和监督机构,彻底改变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散乱和流于形式的状况,进一步取消企业和学校的顾虑,促进校企合作质量的提高。

5.加强发挥行业作用。改变目前行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第三方的尴尬境地。可以通过立法,提高行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好行业独特的、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元素作用。

6.国家同意设立合法的中介机构,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参与建设,主要作用是做好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联系和协作工作,这是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7.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不纯。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因应是办学效益最大化,主要表现有两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但从实际调查来看,有些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非来源于市场,而是来源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和上级部门的检查,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仅限于形式或表层,无法深入。

2.学校对合作的目标企业选择不明确。选择什么样的院校或企业,不应一味追求 “高大上”,关键应是寻找哪些企业能与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方面开展合作,才有可能进行深层次合作,才能够锻炼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3.学校应改变自身培养模式,所教授知识应向专业实际方向倾斜,以适应企业用人需要。

4.加大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深造,从而带动本专业教学方向转变,使学校讲授知识进一步与企业接轨。

5.多与企业沟通,了解双方的需求,为更好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企业方面

1.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分析:廉价劳动力的来源;未来工人的储备;培训与科研服务;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公共关系需要;权利保障需要;慈善需要。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企业缺乏利益驱动是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因;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缺乏进行有效沟通的中介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风险;不愿意单方面投入资金。

(四)学生方面

1.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主动性差,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立能力差,对前途没有规划,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3.过分追求个性,不服从老师和用人单位管理,组织纪律性不强。

4.没有长远职业规划,目光短浅,对于企业提出的薪资水平难以接受。

综合以上因素,如果职业院校想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进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扶持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建立,这两个方面如果到位了,企业和学校都会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之探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

[2]袁志芬.微型课程概念辨析[J].教学与管理,2014,(6):1-4.

[3]梁春晓.“冷眼”看微课,理性用资源——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况姗芸教授[J].教育信息技术,2014,(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6)01—0087—03

作者简介:王鲁娜,女,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收稿日期:2015-05-11

高鹏,男,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