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之以理 探索创新
——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综述
2016-04-04张岳
张 岳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析之以理 探索创新
——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综述
张 岳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于2016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FMA)”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国际性音乐理论学术活动。自2011年首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以来,汇集了众多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本届音乐分析论坛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作曲及音乐理论博士论坛、音乐分析及音乐理论研习班、学术讲座、FMA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音乐理论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于2016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FMA)”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国际性音乐理论学术活动,自2011年首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以来,汇集了众多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
本届音乐分析论坛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作曲及音乐理论博士论坛、音乐分析及音乐理论研习班、学术讲座、FMA音乐会。
一、博士学位获取之后的后续研究的“作曲及音乐理论博士论坛”
本届音乐分析论坛,遴选了26位海内外华人作曲及音乐理论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就音乐分析、创作所进行的研究以及就当代音乐分析中的前沿动态与问题进行了发言,交流了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后续研究成果与研究状况。
(一)关于当代中国音乐创作问题的分析探讨
有关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与创作的研讨是本届博士论坛博士学位获得者讨论发言的一大主题,其中,澳门理工学院代百生博士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问题与难点》,对“何为中国钢琴音乐”,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概念的界定以及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等问题做了阐释,将研究聚焦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并提出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国家的音乐风格”,更应成为在“世界音乐”潮流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标签”;吴春福教授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形态》,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曲式结构形态,即曲式结构的普遍原则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体现、奏鸣曲式的结构思维与特征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唐大曲”为代表的渐变式速度布局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数理结构原则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其他特殊曲式结构方式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对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所呈现的曲式结构新样态进行了归纳梳理;常平博士的《我对当代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问题的理解》,从美术、建筑、美学观念以及齐白石的绘画等视角来阐述对于音乐创作中所涉及的民族风格问题;星海音乐学院杨正君副教授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统音乐结构思维》,从中西方音乐结构的差异比较入手,对于中西方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思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和注重渐变的传统审美观念促使“速度变化”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为核心的结构力因素,并提出“结构性变速原则”,即以“散-慢-中-快-散”为典型的速度变化关系来组织音乐作品的结构,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结构思维逻辑之一;谢福源博士的《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创作思潮》,从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实践出发,对于音乐创作中所存在的“复风格”倾向进行了辑要探讨;黄宗权博士的《郝维亚歌剧〈一江春水〉的音乐技法及戏剧性构造分析》,从音乐刻画人性的角度出发,从歌剧中的不同角色人物入手,运用风趣的语言,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对于表达刻画不同人物角色与戏剧情节所运用的音乐技术以及音乐对于戏剧剧情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马玉峰教授的《百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和声语言演变初探》,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现实实践出发,对于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中所运用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阐释,分析了中国钢琴音乐自20世纪初初创至今的和声技法与和声现象,勾勒出了一条中国音乐创作和声发展的演变脉路。
(二)关于音乐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国内外音乐分析现状的探讨
其实,在音乐发展的早期阶段,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就与文学语言保持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如修辞学对音乐分析与创作的影响,符号学对音乐分析与创作的影响等。关于音乐分析中的跨学科的研究,是当前音乐分析学者所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之一。
上海音乐学院郑艳博士的《音乐分析与符号学跨学科研究导论》从符号学入手,对“何为文本”以及对文本做出最大贡献的两个符号学派别,即德国20世纪60年代的“斯图加特学派”和莫斯科-塔尔图学派进行分析,并且对文本的狭义与广义做了界定,同时,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作曲家的创作在追求自己的语言风格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创新用以表达声音的符号体系”这一论点。最后,郑艳博士以巴比特的音乐创作为例,总结出巴比特是基于一定逻辑关系的数字符号,建构其独特的音乐语言符号体系,形成自己的音乐文本的,并且提出了音乐分析的两大步骤,即1.准确的分析音乐文本,解释记谱法、演奏法、音乐材料以及不同素材的内在逻辑关系等,2.诠释通过这些技法所表达的作品的内容与意义;中央音乐学院石磊博士的《西方艺术音乐中的互文性》,从“互文”这种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修辞手法入手,来阐释西方音乐中的语言学思维,“互文”指的是由上下文相互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将文学诗词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于音乐分析,来说明西方艺术音乐中的结构思维;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候选人葛瑞琳的《语言学与音乐: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同样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中所涉及的语言学问题进行了阐释。
在我国专业音乐理论发展的早期,音乐理论多受苏联的影响,如斯波索宾的《曲式学》与功能和声理论等。格林卡音乐学院彭程博士的《俄罗斯现代音乐协会(ACM)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俄罗斯现代音乐分析与创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俄罗斯现代音乐作曲家诸如叶莲娜·菲尔波娃、德米特里·斯米尔诺夫、尼古拉·科恩多夫以及号称俄罗斯现代音乐“三驾马车”之一的杰尼索夫的音乐活动与音乐创作进行了介绍阐述。
二、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分析及音乐理论研习班
本届音乐分析论坛音乐理论研习班的主要内容为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及音乐理论的分析,一是对1900年左右德语地区音乐理论进行研究,维也纳国立艺术大学葛思妮·施罗德教授主要围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第一个十年之间德语地区的一批音乐理论家所探讨的具有异域特征的音阶、律制、和声以及乐器而展开分析与论述。二是以欧洲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雨果·沃尔夫、古斯塔夫·马勒、阿诺德·勋伯格的“人声与乐队”体裁为中心,并从海涅的诗《罗蕾莱》出发,结合德国作曲家菲利普·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Fr.Silcher,1789-1860)的作品《罗蕾莱》、弗朗茨·李斯特的钢琴版本《罗蕾莱》以及李斯特乐队版本的《罗蕾莱》,作了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了乐队编制不同、体裁不同对于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差异,并以奥地利作曲家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1871-1942)的两个不同乐器编制的人声作品为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以马勒、沃尔夫、勋伯格的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人声作品从钢琴版本到“人声与乐队”体裁的过渡历程。另外,柏林艺术大学阿里安娜·杰苏拉特教授主要讲授了两个课题,一是对于理查德·瓦格纳晚期歌剧作品的研究,从动机入手,讲述了《半音和声与对位模式在〈众神的黄昏〉和〈帕西法尔〉里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门德尔松对理查德·瓦格纳音乐语言的影响》。杰苏拉特教授以瓦格纳的作品分析为中心,并且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具有动机相似性的门德尔松交响乐与瓦格纳的作品,从而揭示出这两种音乐语言与风格的结构异同。
三、京剧音乐研究与创作的学术讲座
本届音乐分析论坛邀请到了京剧作曲家、教育家高一鸣,高一鸣先生曾是《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磐石湾》等剧的主要作曲者,对京剧各流派的唱腔有深刻的研究,都能驾轻就熟地示范,并且对京剧的字韵、气口、发声有特别的心得和研究。本次学术讲座题为《京剧音乐的研究与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关于京剧唱腔音乐的历史与演变、关于京剧现代剧目的传承与创作经验、关于样板戏创作的来龙去脉。高一鸣先生对京剧音乐的创作与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京剧音乐的创作技术进行了解析。
其实,提到京剧音乐的创作,除了进行常规京剧戏剧体裁的创作以外,京剧音乐作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艺术标识,同样可以运用于现代音乐创作中。关于现代音乐中应用京剧音乐元素的例子,我们想到陈其钢的交响组曲《蝶恋花》,在这一交响组曲中,陈其钢运用了富有“地标性”的中国京剧唱腔元素,结合西方现代技法进行创作。
在现代音乐分析与创作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具有“地域性”的民间音乐形式、体裁以及音乐材料的挖掘与整理是必不可少的。了解京剧音乐的创作与分析,不论对于作曲家还是音乐理论家,进行当代音乐分析和音乐创作,都是必须要熟知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
四、中外作曲家当代音乐作品音乐会
本届音乐分析论坛的开闭幕式音乐会,由经过遴选的中外作曲家的经典曲目构成,开幕式音乐会由德国新室内乐团与北京现代室内乐团共同担任,出演了皮埃尔·布列兹的《偏移Ⅰ》(为六件乐器而作)、热拉尔·格里塞的《塔里亚》(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和大提琴而作)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贾国平教授的《竹影萧疏》(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小提琴及大提琴而作)等作品。闭幕式音乐会由北京现代室内乐团担任,出演的作品均为中国作曲家的室内乐新作,如唐建平教授的《弹歌·尔雅·相和》(为板胡、琵琶、打击乐而作)、贾国平教授的《清风静响》(为板胡、笙、琵琶和筝而作)、向民教授的《丝韵》(为竹笛、琵琶、筝和板胡而作)等室内乐作品。
从开闭幕式音乐会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了解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作曲家的某些创作追求,同时也看到了不同作曲家不同作品之间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所呈现出来的音响形态的共性样态,即追求乐器组合的新的可能、挖掘常规乐器新的音色与发声方法以及追求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意蕴等。
结语
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凝结了中外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留下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思考与研究。
了解音乐分析学术前沿的相关动态,掌握当今音乐分析的各种科学理论与方法,运用辩证思维去处理音乐分析的相关问题,以及对于跨学科进行音乐分析的扩展外延,总结音乐创作的规律并指导音乐创作实践,无论是对于音乐学习者,还是音乐理论家、音乐创作者都是使命所在。
(责任编辑:郑铁民)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5.008
2016-07-20
张岳,男,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
J614
A
1002-2236(2016)05-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