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歌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2016-04-04阿克牡倩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公司

民族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歌音乐

■阿克牡倩(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公司)

论民歌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阿克牡倩(四川省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公司)

我国电影在1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许多方面受到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刻影响,例如,作为电影艺术之一的电影音乐就受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影响。其中当数民歌最为突出。

民歌作为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元素,已经大约有80年的历史了。如果以故事片《大路》中使用民歌(劳动号子)作为起点的话,那么至少已有70年左右。如大家所熟知的《刘三姐》 《阿诗玛》等影片中都运用到民歌元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今有60多部电影中较多地运用了我国传统民歌作为创作元素,它充分说明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体现出了民歌与电影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运用情况,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民歌在我国电影中运用情况的简要回顾

电影作为舶来品,自来到中国就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反映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思想。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便显示出中国电影与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若从影片《定军山》算起,我国电影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回顾这百年来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运用情况,笔者在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后,将其大体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早期电影 (20世纪30~50年代末)

本阶段,民歌开始逐步被电影导演、策划者和电影音乐作曲家们运用到电影艺术中,如当时产生的电影《马路天使》《阿里山风云》 《神秘的旅伴》 《铁道游击队》 《苗家儿女》 《芦笙恋歌》 《五朵金花》 《绿色的原野》等即是。其中对民歌的运用最为典型的影片有《马路天使》 《芦笙恋歌》 《五朵金花》。《马路天使》是1937年由袁牧之编剧并导演的影片,该片中使用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见谱例1、例2),便是作曲家贺绿汀分别以江苏民歌《哭七七》和《九连环》 (见谱例1、例2)为基本素材写成的。1957年出品的故事片《芦笙恋歌》中创作的插曲《婚誓》,成功地采用了拉祜族民歌的音调,流传广泛,至今都被广为传唱;它还另被改为器乐曲,用葫芦丝吹奏,悦耳动听。《五朵金花》是1959年上映的一部优秀电影作品,其插曲《蝴蝶泉边》也正是由于活用了云南白族民歌的素材,体现白族人民的勤劳质朴,才使它的旋律尤为抒情动人。此外,还有些影片,如《柳堡的故事》、《探亲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也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我国的传统民歌做创作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几位在创作过程中吸取民歌元素较突出的作曲家,如聂耳、贺绿汀、雷振邦等。尤其是雷振邦的电影音乐创作,更是善于吸取少数民族的民间曲调,特色鲜明,为影片增色不少。如前面提到的《婚誓》和《蝴蝶泉边》就是其中的两首。正是由于雷振邦十分善于运用民歌为元素进行创作,以至于后来,广大音乐学者在评论其音乐创作时,都会提及或分析民歌元素的运用情况。作曲家聂耳在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过程时,巧妙的采用了劳动号子律动感极强的音调和节奏,以及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如影片《大路》的主题歌《大路歌》和序歌《开路先锋》。另外,贺绿汀也是较善于运用民歌元素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较典型的作品便是前面提到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二)中期电影 (20世纪60~80年代末)

这一时期又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0~1965年),虽然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但却出现了我国百年电影史中运用民歌比较典型的多部影片,如《刘三姐》 《阿娜尔罕》 《冰山上的来客》 《红日》 《农奴》 《怒潮》 《阿诗玛》等。尤其在1960年上映的影片《刘三姐》,民歌始终贯穿其中,广西壮族民歌的亮丽色彩与故事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的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和《隔山唱歌山答应》至今仍被众多民歌爱好者们广为传唱。再有,1962年出品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和《冰山上的雪莲》,是由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在塔吉克族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歌用来歌唱爱情和友谊,表现了人们内心真挚的情感。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出品的影片《阿诗玛》,它的插曲《一朵鲜花鲜又鲜》和《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都具有撒尼族民歌特有的色彩和神韵,旋律起伏流畅,表达了纯洁的爱情和亲人团聚的幸福喜悦。

第二阶段(1966~1976年),这一阶段,风云变幻,时代演进,受政治“左”思潮的影响及“十年浩劫”,我国电影事业跌入低潮。众多电影制片人和作曲家在社会政治风波的影响下,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因而此阶段的电影作品中很少运用民歌作为创作元素。

第三阶段(1977~1989年),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潮流,电影事业又有了一定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实践、讴歌时代精神的佳片力作,民歌也较为广泛地被运用到电影作品中。如《北斗》 《啊,摇篮》《二泉映月》 《等到满山红叶时》 《山城雪》 《喜盈门》 《漩涡里的歌》 《人生》《黄土地》 《红高粱》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漩涡里的歌》 《黄土地》和《红高粱》。在《漩涡里的歌》中,它的两首插曲《船工号子》和《人家的船儿桨成双》都融合了四川民歌的精髓,曲调刚劲、豪放、有气势。而影片《黄土地》中的主题歌《女儿歌》 (见谱例3),便是以陕北民歌《信天游》为素材而作,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深情诉说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另外,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影片《红高粱》的主题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也吸收了一定的陕北民歌元素,曲调高亢嘹亮,音乐风格粗犷奔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一阶段我国电影音乐创作中广泛运用民歌作元素,不仅增添了许多影片的民族特色,而且使我国许多电影作品实现了历史品格、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格调的升华。

(三)晚期电影(20世纪90年代至今)

自20世纪90年代初直至今天,电影音乐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商业经济对电影从业者的思维和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人将电影艺术从属于流行时尚,致使电影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某种程度上,电影音乐的创作由于受到了利润的驱使,对流行音乐以及外来多元化音乐形式宠爱有加,致使民歌元素受到了冷落,在我国电影中的运用比例也明显减少;人们对电影的审美观念和精神素养发生着一些变化。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电影从业者为了迎合观众的视听需求,开始在电影中广泛运用流行、通俗甚至媚俗的音乐,我国传统民歌似乎被广大电影音乐作曲家们遗忘了。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也不乏出现了一批通过运用民歌特色取胜的优秀电影作品,其中较典型的是《花腰新娘》,对民歌的运用成果颇丰。2005年出品的电影《花腰新娘》,讲述有关云南花腰族(彝族的一支,又叫尼苏人)民俗的故事,影片中自始至终穿插运用当地的特色民歌,旋律高亢而又婉转,其中有表现爱情的,也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影片取得了很大成功,获邀参加了第41届金马影展,并在第2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中获得了奖项。另外,《花腰新娘》还受到多伦多电影节“中国电影单元”的邀请成为开幕影片,这部绚丽多姿的民俗电影正是由于运用了极富特色的原生态民歌以及少数民族故事情节、画面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用途和使用方式

(一)用途

据笔者分析统计,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用途一般分为3种情况,即作为主题曲、插曲和背景音乐。而在运用民歌的影片中,大约有56%的影片将民歌作为插曲使用,24%的将其用作主题曲,20%的将其作为背景音乐。

1.民歌作为插曲使用

民歌作为插曲出现在影片中的情况比较普遍,如《马路天使》 《阿里山风云》 《芦笙恋歌》 《绿色的原野》 《南海风云》 《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中都将富有民歌特色的歌曲作为插曲使用。用插曲结合影片内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内心情感。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影片是《绿色的原野》和《南海风云》。其中,《绿色的原野》是1959年出品的影片,它的插曲《草原之夜》是以一首新疆民歌《哈莱龙》为素材创作而成,全曲优美动听,情意绵绵,意韵悠长,揭示出军垦战士们内心的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南海风云》是1976年出品的影片,它将《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作为影片中的插曲,歌曲吸收了海南临高渔歌《哩哩美》的精华,节奏宽阔舒展,曲调高昂悠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影片中表现了渔民的勤劳勇敢和人民海军对西沙的热爱。

2.民歌作为主题曲使用

民歌作为电影主题曲出现,突出了民歌自身的特点,更容易被电影观众所关注。民歌在我国电影中作为主题曲的比例虽小,但也不乏典型的例子,如影片《草原晨曲》 《等到满山红叶时》《喜盈门》 《黄土地》 《红高粱》 《凤凰琴》等。其中,尤其突出的是1959年影片《草原晨曲》,它将同名歌曲《草原晨曲》作为其主题歌,作曲家在编写《草原晨曲》时,运用了内蒙古民歌特有的曲调和衬词,节奏宽广,旋律流畅,在影片中用于表现对草原家乡的无比热爱。还有1981年出品的电影《喜盈门》的主题歌《同心携手建乐园》,它吸收了山东诙谐民歌的音调做元素,清新又活泼,极富乡土气息,借此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再如1984年出品影片《黄土地》的主题歌《女儿歌》,它是以陕北民歌《信天游》为素材创作而成,表现了主人公倾吐内心痛苦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主题。以上所提到的影片主题歌,都是作曲家在吸取民歌元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充分说明民歌在电影中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也有某些电影将民歌作为背景音乐,以烘托影片故事情节,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如2000年由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就是用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力》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该片获得奥斯卡众多奖项,取得巨大成功,许多影迷在网上发帖,纷纷赞赏这种用民歌做背景音乐的形式。

总之,民歌元素在我国电影中不论以插曲的形式出现,还是以主题曲或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都是电影工作者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任何其他音乐元素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二)使用方式

民歌作为电影音乐的创作元素,在我国电影中使用方式的划分,是以电影音乐作曲家对原民歌运用比例的多少来划分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整体使用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实际情况下,原民歌以较完整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笔者暂将其称为“整体使用方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原民歌不做大的改动,只作简单调整和加工,如1959年影片《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中的阿鹏唱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只为山寨花更美》等。

第二种,原民歌太短,提供素材较少,电影音乐作曲家加以利用,对不足部分加以发展,如1957年故事片《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

第三种,由于影片内容的需要,作曲家根据原民歌的风格特色,在较完整的原民歌中间再加进一段,以满足电影音乐的需要,如影片《刘三姐》中的插曲。

第四种,作曲家利用原民歌作为前一半,后一半根据原民歌的风格特色继续发展下去,如《三里湾》 《我家不是财神庙》 《高原之歌》 《大别山上杜鹃开》 《山里开花山外香》。

2.局部使用

“局部使用”在这里是指电影片段中只运用了民歌中的部分内容,或乐句,或歌词,或只吸收和利用了民歌的基本曲调进行再创作。具体体现在原民歌不够完整,只能作为种子吸收,而后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在原民歌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加工较大,如《蝴蝶泉边》中的金花唱段等。另外,有时作曲家也会吸收一些有共同风格的、零零碎碎的素材,把它们溶化在一起进行创作,如1963年影片《怒潮》的插曲《送别》便是吸取了《孟姜女》 (见谱例4)等民间小调的精华创作出来的,此外,电影歌曲《恨不抗日死》也是。

总之,民歌不论以何种方式被运用,其极具特色的节奏、音调或衬词等,都会在电影歌曲中有所体现。

民歌在我国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民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的整合,为我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民歌作为电影音乐创作元素中的一部分,每一个接触过电影的人对电影音乐所起的作用和重要地位都是肯定的。民歌元素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电影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制造画面氛围,交代影片剧情

制造氛围,交代剧情是民歌在电影中所起到的最基本的作用。影片中使用富有特色的传统民间歌曲音调,使得画面不再乏味和单调,变得也有立体感,为画面增添了一层情绪底色。如影片《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出现时,转调的旋律抒情动人,制造出细腻感人的画面氛围。同时,民歌起到交代影片剧情的作用,帮助演员来表现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如1957年的故事片《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中的歌词“阿哥阿妹的情谊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便直截了当地把影片要交代的爱情主题展示给观众,使剧情清楚明了,画面氛围也生动起来。

(二)反映生活气息,增强艺术感染力

民歌在电影中的运用,很生动地反映了生活气息,这也是民歌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的特点,所以它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生活气息,另外由于民歌还具有生动灵活的特点,加上其本身所带有的特色曲调和独特吸引力,更是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处处显示出民族的风格和气派。如1949年影片《阿里山风云》的插曲《阿里山的姑娘》,汲取了高山族民歌的精髓,歌曲充满了活力,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又如1984年的影片《人生》中的插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表现出深情和热切的期盼,唱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内心情感

民歌在塑造人物、揭示内心情感方面是十分突出的。由于民歌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民歌里,人们倾注了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它是人民的心声,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将其应用到电影作品中,更能够充分发挥其塑造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揭示内心情感的作用。如影片《黄土地》中的主题歌《女儿歌》,其中有句歌词“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便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注重民族风格,尽显影片特色

由于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民歌都具有其特色音调部分,所以带有极浓郁的民族风格,用于影片中,便增加了其特色成分,其电影音乐不再单调乏味。现在也有部分作曲家,为了突出新意,在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将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电影有了新的创新和看点。这里又不得不提及民族风格浓厚的两部影片《刘三姐》和《花腰新娘》,它们的故事情节中始终穿插着地方民歌,并结合了民间风俗,为影片添彩增色。尤其在影片《花腰新娘》中,一支由花腰族姑娘们组成的舞龙队,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节日里,不论是伤心还是喜悦,随时唱着那甜美嘹亮的民歌,浓郁的民族风格,尽显影片特色。

民歌在我国电影中运用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民歌在我国电影的运用情况的初步了解,对笔者有一定的启发,并发现民歌在我国电影中运用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人们来共同关注。

(一)民歌运用中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有些电影作品,在如何使民歌元素准确地配合影片情节上还存在不妥之处,由于对某些声音的取舍不太适当,以造成人们对民歌元素运用意义的怀疑和不满。当然,电影配乐的成功与否其检验地点只能在电影院里,检验人也只能是影片的广大观众。我们只能希望电影中对民歌的运用能够更加合理妥当,在继承和发扬民歌的基础上,使民歌在影片中发挥作用,释放其特色光芒。

(二)民歌运用中的传统性有待加强

由于电影与时代的关系,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电影音乐作曲家忽略了本应发扬和继承的民族传统因素,片面追求时尚。其实我们更应该对时代作出独特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充分挖掘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歌元素运用到电影作品中。此方面影片《花腰新娘》便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将民歌元素和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笔者希望更多的电影从业者们能够关注民歌的传承问题,唤起民族精神的号角,使民歌元素也与时代共呼吸,为民歌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民歌运用中的完整性需要更多关注

虽然我国电影百年历史中,运用民歌元素的影片数量不少,但在使用方式上存在对原民歌改动过多的问题,如电影歌曲《婚礼之歌》 《怀念战友》 《送别》 《轻歌俏唱》 《满山红叶似彩霞》《迎宾曲》 《迎着天上红日头》等,在吸收民歌元素的过程中都存在删改比例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影片《怒潮》的插曲《送别》,它以民间小调《孟姜女》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但改动较大,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在民歌的传承过程中丢失我国原生态民歌文化的精髓,包括各民族民歌特有的曲调和民族语言等。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提倡我国电影对民歌的完整运用,这需要更多电影音乐作曲家们的参与和关注。

结 语

综上所述,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运用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运用方式多样,其在电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意义重大。实践证明,民歌在电影中的运用具有它存在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笔者禁不住想提出自己的几点希望:

首先,当今社会,媒体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笔者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倡导民歌的传承。比较值得可喜的是:自2006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设原生态民歌后,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解认识的兴趣,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上了原生态民歌,这便为民歌在我国电影中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正确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与手段来传承我国的民歌文化。

其次,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对多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更有利于我们传统民歌的保护和利用。而民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不仅在我国电影中运用的体现,更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等。

最后,笔者期望有更多的电影从业者和音乐家能够关注民歌、关注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借鉴我国浩瀚的民歌、说唱、戏曲音乐,尤其要向丰富多彩的民歌吸取养料,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以用于我国电影、电视作品以及相声、小品等其他艺术形式中,让我国的民歌真正活跃起来。

[1]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王文和.百年电影金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银屏竞芳菲·中华影视歌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仲呈祥.大学影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胡智峰.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7]何晓兵.影视音乐的特质与功能.中国音乐,1992:4.

[8]雷振邦.谈电影音乐和歌曲创作.中国音乐,1983:2.

[9]宣宣.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特色.电影艺术,2004:3.

[10]尹名军.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电影评介,2006:24.

猜你喜欢

民歌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