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式语境
——谈安徽意象油画图式之美

2016-04-04文/周

书画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图式语境

文/周 群

徽式语境
——谈安徽意象油画图式之美

文/周群

内容提要:在灿烂辉煌的徽文化哺育下,安徽的油画家从自身的艺术视角出发,用风格多样的油画图式表现徽州文化,探索符合徽州文化语境的油画表现形式,展现徽文化的深邃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本文从近年来全国性的大型油画展览中,分析研究这类作品图式的表征和内涵,探索在徽式语境下,安徽意象油画图式之美。

关键词:徽州文化;语境;图式;意象油画

安徽的皖南,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及今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进而去表现它,歌颂它,久未泯灭。

在近年来全国性的大型油画展览中,安徽省参展作品中表现徽州文化题材的数量占很大比例。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到各位艺术家无不从自身的艺术视角出发,用风格多样的图式表现徽州文化,表达内心对徽文化的真诚情愫,展现徽文化的深邃内涵和辉煌厚重的历史。虽然这些作品基本上以“风景画”的面貌呈现,但是由于文化意义的投射,这些作品图式无论表征还是内涵都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风景画”范畴,或侧重于艺术语言的表达,探索符合徽州文化语境的油画表现形式;或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情感;或营造意境,传意境之美,含诗情画意。

一、传统美学的意韵美

在“吾土吾民—人文江南全国油画邀请展”中,一些作品在表现徽州时,注重表现山林水泽的神韵和生机意趣,抒写心意,寄情于物,强调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意蕴。如高飞的《皖南山居》和李方明的《岁月流痕》等。

高飞的《皖南山居》,在取材、构图和立意方面都带有浓厚的文人画气息。作品以意构境,走向自然,寄情于山水田园风物之间,写现实物象的生机之趣,营造意境,表达内心的精神体验和感受,更趋中国绘画的图式特征。

画面的中心焦点部分不是民居建筑,而是一簇秀劲葱翠的修竹。作者把所有情感都寄寓其中,倾尽全力对这片竹林重点刻画,浓墨重彩,意趣盎然。对民居建筑等轻描淡写,天空处理得较为混沌,云雾缥缈。从构图和立意来看,犹如作者走入自然风景之中,营造“人在风景中”的自然情境,似乎是物我两忘,画里画外流露着文人情趣。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历来为文人画家所爱。文人画重意,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抒发内心情绪,表达思想。《皖南山居》题目和图式传达的情境是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审美取向。作者用西画的语言诉说中国画的传统文脉,体现出一种浓郁的东方传统艺术“写意畅神”的美学色彩。在精神品格上求自然之趣,尤其向往新安画派的情境与创造,如他所说:“新安派先贤们,有‘貌写家山’的传统,作品冷逸、萧疏;今人吴冠中虽简约以致抽象,然‘风筝不断线’。前辈们的情境与创造,成为我的精神向往,不过,在我的画面里,谨涉典型风格,唯求自然之趣,试探美的讯息。”[1]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画面中还出现一个有趣的部分:前景的嫩绿让人感觉没有画完,处理得颇具抽象意味,不知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绿丝条弱不胜莺”而不忍下笔?

在感受文人画的情境中,李方明的《岁月流痕》带给了人们抒发情感后的沉思。作者主观地采用暗灰色调营造天空,取景构图中心是几株老树,并予以耐心地刻画、勾勒,并施以金色点缀。同时用简约流畅的笔墨虚化了周边的景观,寥寥概括,形成了强烈的主次对比,突出老树的沧桑与精神,营造氛围,呈现的一切物象都是那么的古老、久远。然而,该作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作者特意于古老的枯树下画上具有现代气息的摩托车,将古老与现代并置,将岁月沧桑、时空变迁穿越凝结在现实的画面,表达作者对现代文明及文化意识的关注,引领人们以思考。

在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笔上概括而流畅,且富有中国画中的笔墨意趣,敷彩方面也较为单纯、简约,画面色彩灰冷而透彻。他创作这幅画,曾有感言:“取材于皖南,记忆中的皖南没有炫目斑斓的色彩,沉淀下的却是一种水墨语境,不知我的笔触是否还能残留一些情趣及文人气息,与我观望中的皖南相对应。我崇尚古人写意的作画方式,笔到意赅,收放有致,酣畅淋漓。”[2]

二、平面装饰的形式美

吸收当代艺术的平面性、装饰性、构成性是安徽意象油画艺术家追求的重要表现形式。郭凯的《松霜雪意》《远村墟烟》《闲岭初雪》和胡是平的《春》《封存的记忆》等作品,遗弃物形的某些表象,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形、色、虚实、节奏等因素提炼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重新建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诉诸其内心的理性,结合徽州地域文化,表达诗意,抒发情感,探索形式之美。

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松霜雪意》和《吾土吾民—人文江南》油画展的《远村墟烟》,到第十二届美展的《闲岭初雪》,可看出郭凯作品的风格在发生一些变化。从朦胧含蓄清新日趋平面化、构成性、装饰性,色彩也趋艳丽。这些作品中,民居村舍安排在远景位置,或群山环抱,或古树掩映,或风起池塘,或晚霞迷离,所有这些景色都令人想起“依依墟里烟”的质朴古风。作者用细腻、含蓄、丰富的色彩,笔触轻盈地为画面披上了梦幻般的霓裳。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构成充满了不无感伤的诗意之美,静谧雅致,让人忘情。

作者在《闲岭初雪》的构图中,刻意在前景的中心安排一棵被遮挡的树,只露出树梢,造成一种观众就站在树前较高的田埂上,透过树梢遥望风雪下的远山与村庄的错觉,使观者成为参与者。画面的近景与中景,作者用几何形构成来处理大片的耕田和民居,并精心在右上角画上双雁,更好地烘托画面“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境。为了布局构图所需,作者在左上角画上几个黑点作呼应,可见作者构思之用心。我们也可从作品面貌上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状态,他在构图及把握每一块色彩、形式、结构时都经过审慎的揣摩,反复斟酌,一丝不苟,执着地用手中的画笔来构建心中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并迷醉于其构建过程。“用平面化的手法构成,呼吁渐渐远离的心情。追求笔意与色调的情趣化交织,使作品在油画语境的自身规律中,探索个性化的、时代感的、学术性的表达。绘画之形应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现实的具体。要用心去创意形,不能用眼去描摹形。”[3]

胡是平的作品《春》,更注重色彩构成感与装饰性。它的图式是以某个特定的情节呈现的,画面单纯大气,张弛有度,运笔温润。画面存有一种内在的细致,一种来源于心的体悟,表达了对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以及疏离都市喧嚣而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作者借助于构图的层次感和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以及斑驳细微的色彩变化,将诗意的灵感蕴含在平面性、装饰性、理性化的秩序中。天空处里得非常松动写意,增强了画面的绘画性和表现性。画面民居的纯白色和整个画面的紫灰色调对比强烈,但又高度统一。以温厚、内敛的笔法对物象进行大胆概括,简约明快,营造出一个宁谧温润的构成空间,画面在淡淡的柔光之下,显得温和朴素、浑然天成,单纯又不乏意趣。

三、线型语言的视觉美

绘画语言丰富多彩,线型语言的视觉形式,不仅为意象油画带来美的意趣,也为意象油画表达情感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安徽当代意象油画创作中,线型绘画语言切实成了最为突出的景观之一。杜仲的《屏山风景》、傅强的《蓝色雨季》等作品皆属此类。

杜仲的《屏山风景》以写意性的语言风格,表现皖南屏山村的景色。画面轻松随意,畅快淋漓,洋溢着清新明快的气息,充满快意。作者注重“线”在画面中的作用,在用笔上有意识地追求书写性,看似轻松随性地穿插于各形体、色块中的“线”,实则像灵动的“网”一样把画面巧妙地组织起来,线条的交织与组合,在画面结构中成为主导语言,也让线条的粗细、长短、流转,为多维层次的结构增添了繁复的、飘逸的节奏,松动而不散,随性而不乱。

《屏山风景》是作者面对自然山水的有感而发,物象带来的生理状态与瞬间感受弥漫着整个画面,充满着激情与即兴。他在对自然的体验中,寻求表达感受的方式,用鲜明的个性方式在“写生”中注入创造的意识。艺术情感伴随着温暖的光感、清新的格调和生动的形象,通过轻松随性的绘画语言自然地流淌出来,作品充满了一种明朗的诗情。

傅强在《蓝色雨季》中表现徽州风景时的切入点是意象,舍其形取其意,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画面的意境和形式感。作者用大面积的蓝色和黑色的泼洒来表现雨中沉闷的天空,在画面的下方刷出蓝、黑色带装饰构成画面,用斑斓、丰富、亮丽的颜色表现近景和中景的房屋,形成前后色调强烈的对比。为了表达意境以及构图的需要,作者采用了夸张、变形等手段,对景物的多种元素进行取舍、归纳、重组,强调画面的构成及点线面的结合,有意打破了自然秩序与传统模式,乍看已很难辨认出物象的形体特征。在绘画语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勾线、泼彩、写意、晕染等技法,结合油画材质,将油和颜料稀释,进行晕散、流淌和即兴随意的泼洒,呈现一种灵动潇洒、浑然天成的意趣。

四、徽州元素的凝重美

没有绚丽的色彩,优雅的构成,柔情的杏花春雨和诗情画意,而是充满了沉思与凝重,画面图式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与责任感。周群的《痴绝徽州》《月沼魅影》和刘立冬的《塔·方外》等作品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色,以黑白两色为画面基调,表达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历史。

周群的《痴绝徽州》,作品的标题朴素而单纯,并说明了作者的动机,这种动机体现了他对乡土的万缕情丝。作者力求表现那种失落家园的沉重与忧思,用惨淡的形式与色彩,使作品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调。正因为这样,他的形式也是隐喻的,我们看到的不是如歌的诗意或杏花春雨,而像是文明的废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皖南建筑的线面结构与黑白关系,营造出一种线面交错、沉闷单调的画面效果。然而透过这种沉闷,在线、面、色的重叠交错中又隐藏着一种美的韵律,像迟暮的美人引起人们一片感伤的遐思。

我们看到,在《月沼魅影》的画面中,瞬间流动的白云和微波涟漪的水面对应着凝固静止的建筑,永恒与刹那,动静呼应。在时空、动静的耦合中烘托出浑然一体的情境,让人领略到悠久深厚的徽派建筑的神韵。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吸收了东方艺术元素,强化用笔的写意性。通过率性、粗糙的笔触,浓墨、枯笔勾勒,并使用大量的颜料流淌;结合徽州建筑特色,用刮刀层层堆砌颜料,斑驳粗粝,刻意减弱色相的变化,夸张黑色的暗沉,着意强化徽文化历史的凝重与沧桑。

与其他几位作者选择的绘画载体稍有不同,刘立冬选择了“塔”作为绘画图式。作品《塔·方外》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传统精神家园憧憬与回想的象征,借“塔”追寻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面对“塔”不仅是感受这荒废的建筑,更重要是通过这一特殊的“现场”激发对历史时空的记忆和领悟。这残存的人造物里有着时间凝炼的价值,过往的痕迹,也凸显了当下的易逝。这里有民族的自豪,也有着忧虑和感伤,甚或乌托邦式的理想。

作者将古塔孤立于画面中心位置,视角稍许仰视,背景概括而空灵。在塔体和地面斑驳的肌理上用干涩的白色、厚实的笔触有力地扫过,刻意产生“飞白”痕迹,愈显岁月峥嵘沧桑。同时,在作品中借鉴运用徽州建筑黑白色调元素,画面单纯而萧瑟,情境更显孤独忧伤,这或许正是作者感伤的沉思,心境的写照。

仅从近年来的全国美展中可能还不够全面地概括在徽文化的语境下当代安徽的意象油画图式的全貌,但是,这些典型的作品图式,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它们风格迥异,艺术语言丰富,用恰当的手法多角度表现了徽州文化。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营造以及精神体验的传达,都带给人们感官上的审美享受。期待着在灿烂的徽州文化哺育下,安徽油画家能够更好地挖掘、传承徽文化,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油画图式。

注释:

[1] [2] [3]朱乃正,许江.人文江南—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3上册[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120,160,120.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副教授

约稿、责编:徐琳祺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5D138)

猜你喜欢

图式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全等的名义”——全等三角形基本图式的提炼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