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融入与发展
2016-04-04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肖 栎(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浅论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融入与发展
肖 栎(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省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少数民族民歌的海洋。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别具一格的韵味展现出他们的民族风情和生活风貌,探索研究少数民族歌曲的内涵,挖掘魅力元素,开创音乐格局新篇章,引领音乐风尚是音乐界学者的孜孜不倦的动力方向,高等学府云集着众多高层次音乐学研究学者与教师团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应当增加云南乡土歌曲的内容,使本土民歌民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使民族文化得以弘扬!
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各民族民歌,了解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解读民歌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学校应该多开展采风活动,使学生们能深入民族地区,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民歌民风,这些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翔实的民族歌舞乐远比教科书中单一、乏味的范例来得生动多彩。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们热爱我们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而且有利于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结构,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也将成为他们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云南乡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式的音乐教学模式,改变西方音乐理论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当学生们经过大学4年纯钢琴乐器和严肃音乐的熏陶后,耳朵自然培养成为十二平均律的听觉习惯,再听到乡间民族歌乐之后,自然用十二平均律的音高概念来衡量民族音乐的音阶调式概念,此时因为耳朵的习惯性听觉培养,会将许多民间音乐视为音高不准,或者因为受过美声唱法的训练后,会将民歌大小嗓交替使用视为歌唱方法不正确,故而将具有地域风格特点的民族民歌视为“不好听”,更无法领略其精髓,从而丧失了珍贵的民间歌乐资源。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将云南乡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大纲中,让学生们耳熏目染,了解和掌握乡土音乐风格特征,挖掘乡土音乐魅力,延续乡土音乐的传承。
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特色
高校音乐院系的课程开设大部分以钢琴、手风琴、乐理、和声、视唱练耳、曲式分析等课程为主,许多课程的设置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适合于学习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较少,学生们学习和欣赏的音乐也大多为西方经典音乐,所以教学大纲不免显得单一,此时应当加入云南乡土歌曲在理论、器乐与声乐舞蹈等课程中,使广大学生喜爱和传承宝贵的民歌民谣,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音乐风貌。
1.理论课程中的渗入
理论课程的渗入首先要从视唱练耳课和音乐赏析课中融入云南乡土歌曲。视唱练耳课程采用民族歌曲的片段,进行视唱练习,通过歌唱,体会民族风韵,继而进行练耳,准确听辨旋律,为将来民族歌曲的记录和分析做铺垫。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听觉思维,跳出局限的十二平均律制,感悟五声平均律、七声平均律、纯律及二十四平均律等律制特点,形成博览众歌、海纳百川的敏觉听力。
在乐理课、和声、作曲课中增加倒宝塔、螺丝结顶、鱼咬尾、等比数列、倒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手法,能整理和分析民族歌曲,继而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来创作时尚歌曲。
2.声乐舞蹈课中的渗入
邀请优秀的民族歌舞传承人进入高校声乐舞蹈课堂,将具有民族特点的歌唱形式、歌唱特点、演唱方法等现场展现,许多民族歌曲在演唱时,常常是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比如石屏的花腰彝,其歌唱特点是大小嗓的交替,歌唱音区的大跳,从而形成独特的韵律腔调,歌曲旋律多为三拍子或六拍子,双手击掌一拍,脚跳动两拍,形成“三拍加两拍再加一拍”的复合节奏。让学生们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本土民间歌舞乐,没有作曲家的创作和舞蹈家的编排,民族风情、地域文化造就了这种天然一体、载歌载舞的复合节奏表演,从而吸引学生们探究本土民间歌舞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阔眼界,增长学识,为严肃庄重的美声唱法学习注入新鲜动力。
3.器乐课中的渗入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中器乐教学大多以钢琴为主,应当加入葫芦丝、巴乌、草秆的演奏和制作课程,请优秀民间器乐演奏家进入课堂,手把手地传授吹奏技巧和演奏方法,教授学生们根据律制制作乐器的技术,当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时,这些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乐器就可以组建为民乐伴奏团,一改高校中单一的西洋乐器制伴奏形式,丰富了高校音乐教的教学形式,突出和展现了云南音乐教育的特色。
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高校是音乐界学者云集之地,也是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在高校开展云南乡土歌曲的特色化教学,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而且促进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
1.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传承
“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音乐研究与教育的主要力量,将负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教育下一代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使命”[2]。云南乡土歌曲进入课堂,以其独特的韵味、民族的特色深深吸引着学子们浓厚学习的兴趣,通过理论、声乐舞蹈、器乐课程的开展,全方位系统学习本土民间音乐,理解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局外人”转换到“局内人”的角色,激发他们热爱本土民间音乐的感情,开展“采风”活动,令学生们深入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简单学习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体会音乐韵味,实地调查采集民间音乐,进行录音、录像、准确记谱、歌词翻译等搜集整理工作,探寻民族歌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看到其正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逐渐衰亡的现状,从而激励他们自发保护意识,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从自身做起,一届届学子前赴后继的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必将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使民族音乐得到蓬勃发展。
2.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发展
在学习和传承本土民间音乐中,老师和学生们可以根据某一民族的音乐特点,排演大型歌舞剧目,参与省内外作品展演与比赛,推动云南乡土歌曲的发展;举办具有民族风情的毕业音乐会;学生们充分运用本土民间音乐元素,发挥想象空间,创造新颖的民风民谣。此外,“多声部民歌教学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益延伸。在教学中增加艺术实践教学比重,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是多声部民歌艺术实践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艺术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需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排练作品的空间。一般是分组进行,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独立分析和处理,最终以成品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老师根据各组的演唱效果和对作品处理的准确性给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多次的独立排练作品、分析和处理作品,无形中对民族音乐的延长特色、发声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会有更加细致和深入的了解”[2]。通过不断地创作和发展,一些优秀的作品取材来自于民族地区,在创作演唱后又引起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共鸣与认可,从而在该地区广泛流传与传唱,与当地民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若干年以后,当地百姓已分不出哪些是创作歌曲、哪些是古歌古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经过这样的创作与传播过程,民族音乐必将得到提炼与升华,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另外,高校教师们进行了大量民族音乐的课题申报,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高校学子们诠释各民族音乐的内涵,铺垫了翔实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更为未来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有了高校学府作为乡土民歌的传承载体,高校教师们的理论研究将使乡土民歌不断得到升华,其文化精髓得到大学生们的学习与继承,待毕业之时必将满载而归,将云南乡土文化宣传于全国各地,云南乡土民歌的传承不但后继有人,而且必将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注:本文系云南省哲社课题《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传承与研究》项目成果,批准号YB2014112
[1]吴海清.本土多声部民歌教学实践研究.黄河之声,2015(5).
[2]马蕾.本土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