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唱法的一些佐证
2016-04-04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
何 佳(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
关于民族唱法的一些佐证
何 佳(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
所谓唱法,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对语言的处理;第二是共鸣的使用方法。在民族声乐的范畴里,唱法是很多的,有中西结合方法,有自然唱法,有戏剧、曲艺唱法,当今又派生出什么民通唱法、原生态唱法等等。
歌唱艺术,就是使用人体的发声器官作为乐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人体发声器官,很似管乐器,声带好似两个簧片,气息吹动声带——簧片发出声音,依靠共鸣腔体扩大,加上唇齿喉腭这些键孔的配合,从而产生悦耳的声音。所以,训练歌唱发声,也如同制造和掌握一件民族的人体管乐器。这支人体管乐器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呢?总结起来,民族唱法的基本训练,主要应包含以下七项:
一
靠前的发声位置。这是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所决定的。占人口多数的汉族语言来说,汉字是单音节的,一个字就一个音,每个汉字包含了声、韵、调3个因素。
声——就是每个字的字头部分。气息冲击声带所发出的基音从声门出来之后,在口腔里受到某一部分的阻碍,形成的某一个音就是声。比如受了双唇的阻碍,就发出“波”“坡”“莫”等音,如受到舌尖的阻碍,就发出“得”“特”“勒”等音,就是声母。声母决定字音的位置。
韵——就是每个字的字腹、字尾部分。声音形成声母后,口腔的开合,舌头的升降而发出的音叫韵。比如“妈”字,m是声母,a是韵母。韵母决定字的动作和口形。
调——就是字音的高低。以规范的汉语来说,调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汉字共有21个声母,其发声位置如下:
双唇(bpm)、唇齿(f)、舌尖(btnl)、舌根(gkh)、舌前(jqx)、翘舌(zh ch shr)、舌齿(zcs)。
在21个声母中,除g、k、h3个声母是在口腔后半部的舌根以外,其他18个声母均在口腔的前半部。所以汉字的发音位置是在口腔的前半部。民族语言发音位置的靠前特点,决定了民族唱法的发音位置也是靠前的。
二
主要使用上共鸣腔,形成靠前向上共鸣系统。人体中与发声有关的共鸣腔体主要有两部分,即上共鸣腔、下共鸣腔。上共鸣腔体包括喉、咽、口、鼻、鼻窦,下共鸣腔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胸腔。而上共鸣腔中的鼻窦是颇多的,共有8个(四对)腔体,即额窦2个、筛窦2个、上颌窦2个,蝶窦2个。鼻腔的4对共鸣腔体,布满了人的面部。这些共鸣腔体,与形成语言的唇齿舌腭十分接近,使用这些腔体来扩大和美化语言,最为理想。这就是:调动上共鸣腔体,在人的面部组成一个“扩大器”,或叫“共鸣管子”或叫“向外开放的喇叭”,以达到扩大和美化声音,统一声区的目的。
具体如下:
低音区——使用硬腭部+胸腔共鸣(统称胸腔共鸣)。
中音区——使用鼻腔、筛窦、上额窦共鸣(统称鼻腔共鸣)。
高音区——使用额窦共鸣(统称头腔共鸣)。
这3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支上下贯通的“管子”。在人的面部建立这支“共鸣管子”的工作是大量的,因为歌唱训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决声区统一,从而扩大音域和表现力。而统一声区的最好途径就是就是建立统一的、贯通的“共鸣管子”,声音沿着人的面部上下贯通流淌。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一点就是扬起硬腭,向上张口,大牙抬起,打开喉咙,打哈欠,连续打哈欠的感觉(这里说的6个动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动作及其连续)。通过这种连续动作,声音就自然通过由口腔、鼻腔而达到头腔了。这种声音是竖而不抠,前而不扁,后而不挤,轻而不虚,而且咬字准确,吐字清晰。
三
高位置的建立。在生活中,许多人的讲话习惯,发音位置是比较低的。你看,不少人叫“妈妈”这个字,声母m虽然在双唇,可是到了韵母a的时候,就向口腔后部拉,坐到喉咙里去了。还有一些采用自然唱法的演唱,也是由于口腔里的舌根或嘴角关系,把应该靠前的字也唱到喉咽或咽部了。比如唱“家乡”二字,家的字头是舌前音“j”,本来咬住了“j”后立即在原地张口进入“i-a”,可是有的人却将“i-a”拉回口腔里了。“乡”字也是如此,在舌前部咬住“x”后,在原地张口,气息继续向前推送进入“i-ang”而不能拉回到口腔后半部去。
高位置究竟高到什么地方呢?具体说就是使用嘴角以上的上半部嘴,即上唇、上牙、舌前、硬腭。具体说它为:
双唇音的“b、p、m”要上唇用力咬。
舌尖音的“d、t、n、l”要舌尖在上门齿后齿龈处形成音阻。
舌前音的“j、p、x”要舌前部顶住上门齿龈,在此处形成音阻。
翘舌音的“zh、ch、sh、r”要用舌边挡住气息,集中在硬腭处形成音阻。
舌齿音的“z、c、s”要在上门齿后形成音阻。
就是说,每个字、每个音都是向斜上方送,最起码的位置在硬腭,通过硬腭向上送。也就是着重使用嘴的上半部,即上唇、上牙、舌前部和硬腭,而嘴的下半部,即下唇、下牙和下颏,都属于从属。通过训练在上门齿的前后及硬腭处,形成一个歌唱所需要的高位置。
四
改造g、k、h和讲话习惯。前面讲过,21个声母中只有g、k、h3个声母是比较靠后的舌根音,就是传统所说的“喉音”。这3个声母如不加以改造,就要破坏靠前的统一色彩。
气息冲击声带所发出的只是微弱的基音,基音只有与口腔里唇齿舌腭相结合,产生音阻之后才能成为字声,所以我们不是用喉唱,而且用嘴唱。
在自然唱法或某些戏剧唱法,常见有人用喉唱,着重喉部用力,特别是遇到g、k、h舌根音为声母的字时(如国、歌、河等)就是舌根用力,把声音包在口里。如果在高声区唱“国”或“河”这种字就更困难。声音包在口腔后部,音色便十分闷暗。为了使字字声声都进入靠前向上的“共鸣管子”,为了音色的统一,就必须将g、k、h3个声母的位置,由舌根音转化为硬腭音,用舌的前半部挡住气息,硬腭着力,在硬腭处形成音阻,发出g、k、h。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它们纳入靠前的位置,进入靠前向上的“共鸣管子”,保持音色的统一。
为了配合发声训练,歌唱者在日常生活的讲话、读书、朗诵中都要使用这种高位置。这对话剧演员也是有用的。
五
收声归韵的作用。收声归韵不仅是吐字的环节,也是声音保持位置的环节之一。现在有的歌唱演员,或某些戏剧演员,不十分讲究收声归韵。如有人由于鼻腔不通,像中东辙的“宫”“红”等字不能穿鼻归“ong”韵,有人撮口无力加上鼻腔不通,像姑苏辙的“瀑”“布”等字,不能入鼻腔收“u”韵,其结果是声音掉到口腔里,字不清,声不亮。所以在掌握了靠前向上的“共鸣管子”以后,还要注意收声归韵,才能“诸字在位,诸声在位”。
六
气息运用与声音运行的路线一致。在自然呼吸中,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吸与呼是均等交替出现的。歌唱时吸气主动,呼气也是主动。吸气较快,呼气要有控制地均匀进行。歌唱时,呼气更为重要。呼得均匀声音也就均匀,呼得有力量声音也就有力量。否则,呼气时没有力量声音也要垮下来。
有的歌唱者在唱歌时或双肩向上耸,或抠胸,这样的呼气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畅通。日常中,强行呼气主要依靠腹壁肌的运动。所以我们强调了呼气路线是从腹—胸—口—鼻—额,顺着这样一条路线走动。
气息推动声音同时沿着人的面部、前身,上下运行、上下流淌。
肺是吸气的主要器官,但是肺依赖胸壁才能运动,所以胸廓在呼吸运动中,占重要地位。
七
扩大字韵的训练范围。一般练声,习惯于采用a、i、u、e5个母音进行。由于汉字声、韵、调因素复杂,所以不像意大利语那样,任何字都结束在元音上。不注意这点,就会造成字音不清、以字包字的毛病。这样才能适应汉字的特点呢?以十三辙诸字来练习是最好的材料。
十三辙对民族语言做了非常科学的概括,它包含了汉字35个韵母的全部内容。
十三辙:
中东 (ong、iang、eng、ing、ung)
言前 (an、inh、uan、uian)
一七 (i、u)
灰堆(ei、uei)
梭婆 (o、e、uo)
苗条 (ao、iao)
发花 (a、ia、ua)
人辰 (en、in、uen、un)
由求 (ou、iou)
乜斜 (ie、ue)
姑苏 (u)
江阳 (ang、iang、uang)
怀来(ai、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