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创新研究

2016-04-04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社会化

李 兰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个性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创新研究

李 兰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显著增强,个性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张扬的个性成为当代人生存的鲜明特征。为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充分发挥自身独特功能,紧扣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性与个性多样化、社会化与个性化、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原则。

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巨大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显著增强,个性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张扬的个性成为当代人生存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8期。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对全国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作为一门引导个体良好发展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教育对象个性发展变化的实际。

个性是相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的。哲学上的个性内涵与日常生活中所指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等有所区别,哲学家主要从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来理解个性的哲学内涵。哲学中的个性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的个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紧密结合且融为一体的主体性与独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个性是个性发展的价值旨归。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个性教育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十分丰硕。毋庸讳言,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必须,也是其努力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有益尝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方面,还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问题之一,一些人未能正确、科学认识个性的内涵,社会上存在着某些有失偏颇的观点;问题之二,有人认为个性的张扬会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性”。在这样的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化解个性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性与个性多样化有机结合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导向性与个性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与各民族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呈现为对立与统一的状态。在国内,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的矛盾。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深刻转型期,在经济领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与之相适应,社会组织结构由单一化向多样性转型。在思想意识领域,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开始由简单向复杂转型。社会利益格局也从相对单一向日益多元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的主体性日益加强,张扬的个性成为人们热衷的追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尊重并发展教育对象的积极个性,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在现实中大力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向着“自由个性”不断前进。毛泽东十分崇尚并重视人的个性,他指出,“故凡有压抑个性、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可见,在当今中国,社会及人的发展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主导与个性多样发展并存的局面。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导向性与个性多样化是辩证统一的。其一,马克思主义导向性是个性丰富发展的必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实践中,教育者在培育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十分关注受教育者每一方面特征的逐步完善,而且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由社会主导思想和观念决定的。*杜殿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观点概述》,《外国教育资料》1980年第1期。其二,培育和发展多样化个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性的重要保障。毛泽东曾经面向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指出:“在我们党内,我想要这样讲:‘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大家发挥能力就行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性与个性多样化有机结合原则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鼓励个性多样化发展绝不是推行“个人本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个人本位”教育观念大肆倡导以个人为中心,极力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抵制社会对个人的约束。该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依据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精神需求制定教育计划、构建教育活动,而并不在于谋求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与发展。显然,“个人本位”教育主张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性发展的社会性。尽管它对于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应该坚决予以摒弃。

第二,鼓励个性多样化发展不能忽视他律功能。马克思主义的个性观,既反对消极无为的宿命论,也反对随心所欲的唯心论。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是个性发展的应有之意。在本义上,个性是与“约束”“束缚”相对的。自律即是摆脱限制,挣脱束缚,依靠内心的良知,自觉支配自己的行为。但是,个性不仅仅是自律。教育对象的是非观、荣辱观、善恶观并非都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甚至有的受教育者连最基本的自我约束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完成自我塑造这样一个工程浩大的精神洗礼了。因此,鼓励个性丰富发展既不是止步于教育对象的已有状况,也不是毫无原则地满足受教育者的各种要求;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其主体价值和个体权利,尊重并承认其既有发展基础,而又不局限于此,不盲目地降低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用机制的力量去影响约束每一个人。尊重并鼓励个性发展一定要处理好个性张扬与组织纪律这一矛盾,应秉持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第三,鼓励个性多样化发展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放在首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并爱护受教育者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个性鲜明发展这种时代背景下过度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会引致功利主义的泛滥和个人主义的滋生。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指出:“学校和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郑邦国 :《刍议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第9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确应具有服务意识,但决不能简单从经济学维度去评判和要求,而且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将受教育者视为“顾客”或“上帝”。现实的人是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人,其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永远处于进行时态,而非完成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恰恰在于引导个体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现实的需要。

二、坚持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原则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一直采取‘先申请专利,再投资研发’的策略。”2011年,劲豹申报专利15项,其中13项为实用新型专利,2项为发明专利,2012年,又申报8项专利。累累硕果里,凝聚着方新通和他带领的研发团队多年的心血。

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自觉融入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进而习得各个领域的生活经验和技能,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未经社会化,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对于社会而言,所谓社会化就是使人学会团结协作,使之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式参与实践活动。可见,对于个人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言,人的社会化至关重要。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这里的人并非指生物性的自然人,而是社会化了的人。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践履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律规范之时,这个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社会化要求现实的个人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这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

而现实的人又是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若失去个性,人的存在就缺失了现实性。所谓个性化,即是个性的形成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逐渐形成并发展自己独特品质与行为的过程。从现实的人及社会的发展来看,个性化意义重大。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101页。。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个性化是个人存在发展的必要前提。在社会实践中,人充分培育和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既将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也将现实的人区分开来。其次,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对象化活动中,现实的人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呈现为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为社会发展创造着物质基础,推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再次,个性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个性化的价值在生产力发展中尤其体现在个人能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互相促进关系之中。一方面,社会分工促使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又反过来助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简言之,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巨大的生产力。

现实的人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在人的对象化实践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辅相成。首先,如果缺失个性化,所有的人就会变成无差别的复制品。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这样的人被称为抽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因此,人的社会化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离开个性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其次,个性化依赖于社会化,社会化是个性化的现实前提和保障。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多彩的个性,社会化对个性化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它扬弃个性中与社会发展不吻合的成分,引领个性向着社会所倡导的方向发展。再次,社会化与个性化互相促进。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正是在实践中人的个性得到日益丰富,人的社会化程度也日益提升。因此,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实质上即是社会化与个性化互相推动的过程。

(二)坚持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需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个性化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教育的基本主题与核心价值之一。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还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使他成为周围事物和他自己的唯一的评判者……而没有向他指出他的责任”*[英]史蒂文·鲁克斯 :《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极端个人主义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否认个人必须依赖集体和社会,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从而使个性发展受到扭曲并被削弱,走上畸形发展之路。极端个人主义危害极大,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性发展中,要努力消除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全面发挥塑造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不仅要强化良好个性,而且要采取措施预防并改造消极个性。

第二,鼓励个性发展并非纵容个性绝对自由。个性发展与自由发展是有关联的。一谈到个性发展,有的人就主观地认为这是提倡自由主义,提倡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允许由着人的本能冲动与生理需要一意孤行,甚至可以将道德和法律抛至脑后。其实,这是一种个性绝对自由观,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个性观迥然不同。个性有良莠之分。我们倡导个性健康发展绝不会容许不良个性为所欲为、恶性膨胀,而是要努力在科学理性的前提下,克服不良因素,使个性发展逐步完善。

第三,个性发展需要突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方面,个性意味着选择,选择则意味着权利。个性与权利相关联,是人各种权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一个在奴隶主眼中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的毫无个性自由的奴隶,根本谈不上享有平等、自由、民主等权利。另一方面,个性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承担责任。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中。实质上,真正的个性发展绝非只是追求个人权利,责任与权利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人还需承担相应的义务。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在行动时一定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必然性与义务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教育对象认识到个性发展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

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原则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尽力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追求共性的弊端,重视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现实需要的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又进入了一个误区,忽视了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的引领作用。比如,有的人在思想上认为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对立的,在实践中则把片面发展当成了个性发展。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发展不完善,个性发展亦不充分。近年来发生的、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开车撞人杀人案”“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对象发展现状的忧虑。

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需要、潜能等的全面发展,人的各种素质的普遍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相对。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个人优势特征的充分发挥,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并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等充分开发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优良个性品质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消极个性品质得到及时矫正和克服。个性发展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崇尚并追求个性健康发展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因其高尚的人格、创新的素质、丰富的能力、积极的形象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社会因而富有创造力,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深入分析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首先,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缺乏基本素质,个性发展则会如无本之木、无水之鱼,导致片面甚至畸形发展,最终丧失生命力。其次,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永恒动力。“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是理想、职责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330页。。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远大理想,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自由个性”的不懈追求,必将是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只有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变成现实,这也正是“自由个性”实现之时。“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再次,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个性发展。如果“全面”意味着方方面面,那么一切方面的高水准发展则不可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创新。而个性发展愈充分,人的自主性、创新性就愈鲜明。创新性思维总是与个性相伴而生,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性。陈志尚认为:“个性是教育的灵魂,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陈志尚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二)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需采取的措施

在教育活动中,遵循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需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引导教育对象自觉遵循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积极完善优良的个性,从而使个性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吻合。第二,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其优良个性,全面释放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动力、潜能与活力;尤其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育,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创新型人才。总之,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形成“全面要求、尊重差异、鼓励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原则

(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需求

自我教育是指作为双主体之一的受教育者,主动按照外在教育要求,自觉理性地思考自身精神实际和道德现状,厘清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进而坚定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自我认知、体验、监督、评价、调控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综合素质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的作用,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鼓励受教育者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因*林候、杨万红 :《“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自我教育是内因。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外因、内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其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和动力,决定着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氛围。在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里,人们自我教育的自主性、能动性会很强;反之,在教育氛围淡弱的环境里,自我教育的价值也微不足道。其二,自我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他教育只是外因,绝不可能取代受教育者自身的认识和内化、实践与外化活动。我国古人提倡的“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就是提高个人品德的好方法。今天,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丰富,自我教育的功能显得更加重要。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可见,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原则,是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需求。

(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

在个性发展视域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其一,要坚决防止和反对思想政治教育“自发论”和“取消论”。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掌控话语权,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二,教育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育者的素质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不同的要求。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率先垂范,因为无声的示范引导才是最好的教育。其三,教育者要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在个性发展背景下,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形成教育个性。因为教育者的个性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之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蔡元培先生曾对教育者殷切寄语: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真正的教育者永远是个性鲜明的人。教育者的个性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隐性教育力量,润物无声且效果明显,是理论灌输、道德说教和激励措施等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规定。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是调动和加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前提。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千方百计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自我认知、评价、调控和实践的能力,使之做到“向师性”和“独立性”的有机统一*刘乃强 :《依靠积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唯有如此,才能使受教育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坚持正确的方向,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永照)

2016-10-14

李 兰(1972—),女,山东青岛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年度课题“个性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项目编号:15-ZZ-MK-02)、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依法治国进程中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5YJA710026)的阶段性成果。

D648

A

1003-4145[2016]12-0188-05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社会化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