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农机合作社调研报告
2016-04-04尹燕国
尹燕国
肥城市农机合作社调研报告
尹燕国
根据省、市农机部门要求,肥城市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逐户统计调查:
一、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较早。肥城市农机局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发展平稳,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农机合作社按照“质、量”并重的原则,依照“发展与规范兼顾”的思路,先后建立起一批装备优、规模大、起点高、服务带动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加快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农机和农艺种植结合、农机作业服务品牌建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2008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指导各乡镇、办事处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机合作社建设。2008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有关文件,提出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做好“三篇文章”。即: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文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文章,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做好经营村庄的文章,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注重政策扶持。在落实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作为重点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同时,在农机科技入户、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重大农机成果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等项目的实施上,也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重点安排。
三是典型示范带动。在全市树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突出典型的先进性、示范性,通过召开现场会、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同时,还在全市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山东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提供平台,让他们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中唱主角,全市先后建立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16个,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在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上,作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平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展模式
2015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村干部带动型。村级组织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责。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利用率,我们鼓励有条件的村牵头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孙伯镇栾任农机专业合作社、安庄镇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等8家就是这种形式。
二是大户联合型。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将个人的机械设备投资入股,利用自己懂经营、会管理、威信较高的优势,吸收其他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带机或带资入股,联合组建农机合作社。2014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到130多万元。像王瓜店镇穆庄农机合作社、孙伯镇为国农机合作社、石横镇汇鑫源农机合作社、孙伯镇裕丰农机合作社、王瓜店镇垚奇农机专业合作社、桃园镇奇望农机合作社等13家合作社就是这一类型。
三是龙头企业领办型。农机经销、维修等企业利用自身设施装备全、配件齐全优、员工能力强、服务领域宽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利用率,由农机经销等企业牵头,将区域内农机户的机械组织起来,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维修、保养和存放。这些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户每季完成耕、耙、播、收、排灌等作业后,把自己的农业机械开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清洗、维修、保养、存放;不仅解决了农机户机具维修保养及露天存放的难题,而且让他们安心解脱出来去从事二三产业。
四、合作社的作用和取得效果
1、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合作社的快步发展不但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经营方式,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范围,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机手的收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农户分散购置机具带来的投资浪费。提高了农机动力配套比,提升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快速、安心转移,适应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求。
2、加快了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农机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业耕作模式由一家一户向规模化转变,开展订单作业,土地流转达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目的。同时依托孙伯栾任农机合作社、王瓜店振兴农机合作社、安庄地龙农机合作社还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农机驾驶操作手培训工作,提高了全市农机合作社社员及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保证了农机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3、改良了土地,达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目的。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在我市进行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在试点区域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耕(深松)、粮食烘干主要生产作业环节,把玉米秸秆粉碎撒入田间并且深翻到土壤中去,秸秆残体充分腐解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植物营养,改善了土壤墒情。目前小麦长势良好,结合多年这种作业生产模式经验,农业专家、种地老把式估算,小麦、玉米每亩平均单产增产40公斤、65公斤以上,根据试点建设规模,试点区年可增产粮食500万公斤,相当于每年多出0.45万亩土地,实现了农业高产创建,达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目。
4、推广粮食烘干,真正解决了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发展粮食烘干产业,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丰产丰收、稳定粮食总量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好农机合作社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中的粮食晾晒难题。地龙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汪西军投资100万元,建成了800平方米场地,新上了一托三粮食烘干设备,运行后每天可烘干粮食90多吨,每吨可为农户节约晾晒成本100元左右。从2014年9月28日至12月16日该社为20余家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签订了烘干作业合同,共计烘干玉米2760余吨,彻底解决农民种地最后一公里的粮食晾晒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粮食生产耕、耙、种、管、收、运、烘全程农机化服务。
5、提高了农民的协作意识。农机合作社协助农机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并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合作社社员及农机手能够获知真实的市场信息和上级政策精神,由此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互助传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和协作意识,避免了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五、发展建议
1、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希望村级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唱主角,现在农机合作社都是和村民一家一户的谈流转,工作量大,又浪费精力。如果由村级组织出面召集农户谈流转并担保,农机合作社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了。可以创新流转形式,如:采取入股流转、分红流转等,激发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政策扶持突出“特惠制”。积极争取全国、省、市各级财政支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扶优扶强,强化示范社带动作用。政府应将财政补贴增量有重点、有目的地投向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设立合作社专项补贴。加强机耕道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入农机大院的规划,解决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烘干机辅助设施等。将粮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增量主要用于像农机合作社、农机种粮大户这样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探索向种粮的农机合作社免费供应良种,优惠价格直供农资,并优先提供农机具购机补贴。实施项目带动,安排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将国家、省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等项目资金向农机合作社倾斜,给予重点扶持,以此为依托引进资金,引进机具、技术示范,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增强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3、农业信贷政策优先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购买新型农业机械、土地流转费、生产资料购买等提供信贷支持。实行农业保险扶持政策,把规模化设施建设纳入补贴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补偿金,积极受理灾后理赔。2014年旭东农机公司与中国民丰村镇银行进行了合作,由旭东农机公司担保,为购机农机户进行了小额贷款。实现了农机户、公司、银行的多赢局面。
4、坚持拓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向实施农业等领域拓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在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培训,提高农机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科普活动对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农机维修等农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机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推动农机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表彰激励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一批职业农机手,缓解农机合作社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矛盾。
6、完善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按照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原则引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成员岗位职责,生产管理,财务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