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激励机制探讨
2016-04-04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10023彭翔申俊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10023)彭翔 申俊龙
中医与中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医以中药为武器,中药以中医为指导,中医的全部理论体系最终落实在中药的使用和实践上。中医药事业要发展,首先要把好中药质量关。当前,中药材种植和中药饮片加工不规范导致很多中药饮片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情况严重削弱了中医防病治病的效果,导致中医药的社会声誉下降,社会认同度降低,最终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鉴于当前国内中药饮片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质量风险行为,从建立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激励机制的角度提出改进策略。
1 中药饮片质量特点
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明确指出:“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中药饮片则是中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由于中药饮片的原材料是中药材,因此中药材种植资源的优劣、中药材的产地、种植过程、生长时间、采收时机、采集部位、贮存保管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而对于中药饮片而言,炮制最能体现中医药的理论指导和对中药材药性的把握,同时也是中药饮片区别于中药材的关键。炮制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炮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处理,狭义的炮制仅指炮炙处理。将中药材进行炮制后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因此炮制过程是否规范是中药饮片质量的核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并且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因此,我国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依据。
2 中药饮片生产环节的质量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不容乐观。根据张文军(2013),朱洪(2012),刘大伟、梁建军(2009)等的研究,目前我国在抽检中发现中药饮片的合格率较低,通常在50%左右[1][2][3]。就中药饮片生产环节而言,质量风险源自以下一些方面。
2.1 净制不严格 净制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是中药材切制成饮片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首要环节。所谓净制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制(狭义炮制)之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霉变生虫部分、杂质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中国药典》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或进一步加工炮制。如果采购的原药材不经过合理的净制,会导致中药饮片中的非药用比例提高,使得药材不能发挥真正药效。由于需要净制的品种多,耗工耗时多,人工劳动成本很高。于是一些饮片生产企业或者采取转移成本的方法,让种植农户完成净选工作,只收购所谓“净药材”,或者偷工减料,不按要求净选。无论哪种做法,都会导致中药饮片质量得不到保障。比如夏枯草应以花入药而现在的饮片却是全草一并入药,虽然节省了净制成本,但却难以达到医生用药目的,甚至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2.2 切制不规范 切制是将净制后的中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一般来说,中药饮片的厚薄应根据药材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药材切制要求不同。例如苏木、羚羊角应切成极薄片,厚度在0.5mm以下;乌药、槟榔、三棱、天麻等应切成薄片,厚度在1~2mm;茯苓、南沙参、天花粉等应切成厚片,厚度在2~4mm。对原药材进行规范切制可以利于有效成分被煎出,又有利于炮制时控制火候、提高炮制效果,还有利于储存运输。目前饮片切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对于饮片形状的把握和控制上,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机器和人工成本,不按规范切制造成切片过大、过厚、过长,这给配方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同时也导致药物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不易析出,很难发挥其药效。
2.3 炮制不到位 此处炮制是指狭义的炮制,既炮炙。饮片炮制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等。一般而言,炮制不到位会致使饮片丧失应有的药性,如果偷工减料会严重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按规范天麻应采用蒸法进行炮制,而现在很多生产企业为了节省资源和时间,采用煮法进行炮制,致使药物中水溶性成分流失,造成了药用成分含量下降。此外,一些有毒中药材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如附片、半夏、南星、巴豆、马钱子等,不按规范操作会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由于炮制过程往往耗工耗时,燃料和辅料消耗也较多,有些生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选择让种植农户加工,收购“炮制好”的饮片。然而个体加工方式很难达到工艺要求,造成质量隐患[7]。
2.4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检测能力不足由于一些饮片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过小,技术水平不高,对质量检测投入不足,产品检测能力有限,也导致中药饮片的质量缺乏保障。随着我国药品监管的发展,对中药饮片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购买的检测仪器对企业是很大的负担。同时,所需要的标准对照品和化学试剂的费用也在逐年上涨,企业的中药饮片检测成本逐年增加。而这些高价仪器,高价对照品和高额的检测费在物价部门认定的价格成本中没有体现,致使部分企业采取减少检测环节,制造虚假检测报告,一次检测报告多次使用等方法降低检测成本。这种做法放弃或弱化了企业自身对中药饮片质量的控制,使得未经严格检测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给中药饮片的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3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风险行为的原因分析
本文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为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而违规经营或操作,从而导致中药饮片质量风险的所有行为统称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风险行为。中药饮片质量风险主要是中药饮片企业的风险行为造成的,因此,探究中药饮片质量风险的形成机理需要深入分析中药饮片企业风险行为的根源。
目前,中药饮片市场上如此众多的质量问题表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际上陷入了一种“从众效应”,表现为对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或者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这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而追随主流的行为极易产生认识偏差[4]。部分被查处的中药企业负责人透露说,因为上述情况已经是一种行业惯例,企业为了生存,只好跟从这种惯例。这实际上就是从众心理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利润诱导下,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便会选择随波逐流,甚至违法违规[5]。
对于以上行为,市场原本可以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激励生产者提供高质量的中药饮片。但是一方面,由于中药饮片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最近几年,我国一些中药材价格出现了暴涨暴跌的剧烈变动,导致中药饮片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客观上引起了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中药饮片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消费者不易清楚地辨别中药饮片的质量,很难了解中药饮片所经历的生产过程是否规范。因此,在现行的价格形成机制中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结果无法形成对优质饮片的经济补偿,进一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6]。
4 建立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激励机制的建议
针对前文的分析,本文提出改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激励的一些措施,建立中药饮片质量改进的激励与约束相耦合机制。
4.1 建立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信誉机制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人类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利益,而且十分在意他们和其他个体在收益上的相对差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当把维护中药饮片市场秩序与创造企业利润放在同一高度,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优先打造企业的品牌信誉效应,让自己的品牌也成为创造收益的一部分。信誉机制对于想创造长期利润增长的企业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具有良好信誉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在中药饮片市场上的谈判能力,而且可以产生品牌效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8][9]。
4.2 建立中药饮片市场淘汰机制 信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有序竞争的中药饮片市场的建立,因此市场配套环境建设十分重要。要建立有效的企业质量激励机制,应该有一个能够“记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机制,实现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政府应建立充分竞争的中药饮片市场秩序,为企业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可能条件,使生产优质中药饮片的企业得到市场认可,使生产不合格中药饮片的企业能够被市场淘汰。市场淘汰机制能够识别生产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有效防止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政府对企业监督的难度。
4.3 建立科学的中药饮片质价关联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优质优价机制的作用是质量提升的最核心动力因素,价格是最敏感的市场信号和有力的杠杆。当前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严重的症结在于“生产优质中药饮片不合算”,所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劣质中药饮片充斥市场。应当改变目前生产优质中药饮片得不偿失的状况,通过科学的中药饮片质价关联机制,使中药饮片的价格体现出中药饮片的质量差异,实现中药饮片的同质同价、优质优价。可以发挥中药饮片行业协会、中药师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对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价格关系进行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价,也为政府制定价格提供依据。
4.4 建立中药饮片质量激励性监管机制 在对中药饮片进行科学评价后,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价格信号的灵敏度和清晰度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建立激励性监管机制。对企业因质量管理水平低而导致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同时,政府应加强市场质量监测,密切关注中药饮片质量动态,强化信誉和利益的引导,增加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便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获得市场质量激励信息,有利于本企业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