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代英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与认知

2016-04-04马晓琳

关键词:恽代英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刘 芹, 马晓琳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恽代英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与认知

刘 芹, 马晓琳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后,成为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读物。恽代英在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与认知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由“教育救国”向“革命救国”、由“英雄史观”向“群众史观”、由“人的改造”到“制度改造”的转变,反映出以恽代英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心理路程,以及作为传播主体的他们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贡献。

恽代英;《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恽代英是我党早期理论先驱者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以恽代英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为例,探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宣言》的传播、体认过程,以及对其确立马克思主义观和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今天重新认识经典原著的理论价值,回归马列经典原著,为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恽代英接触《宣言》的渠道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国内政局纷乱更迭,光明与黑暗并存,救亡与启蒙成为中国社会的首要任务。恽代英与同时代大多数致力于改造旧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自身担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与救国救亡重任促使他们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著述便成为进步青年的追求与选择。

(一)恽代英的文化知识结构

1895年,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地方官宦世家,祖父、父亲曾为州县官员,母亲亦出身于仕宦家庭,恽代英在其日记中有“世家”出身的说法,并以此常常砥砺自己应“缅怀祖德,用以自发其志气”,进行自我励志教育[1]1-3。在其成长过程中,恽代英读过旧式家学和私塾学堂,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研读的是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书籍。他读过《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战国策》等,更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1]8。在当时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下,年幼的恽代英能够从书籍中找到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的经典原型,知晓并崇尚同为楚地英雄谭嗣同的事迹,品读“天道刚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与“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的内涵[2]63,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经世情结[3]287-288,开始树立“收复失地、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与抱负[1]8。传统文化中爱国思想的浸润与濡化,乡邦先贤的指引与激励的导向,无疑在恽代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激励与形塑作用。这些蕴含在历史知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奋发向上与爱国主义的思想,为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架起一座相通相容的桥梁。

在中华大学读书期间,恽代英开始系统阅读、接触西方进步书籍。1913年18岁的恽代英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18年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该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办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学校,其校训是“成德、达材、独立、进取”,恽代英在这里感受到了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脉搏,这对其影响很大。早在上大学之前,恽代英已经读过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的译著,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书籍。大学期间恽代英广泛阅读大量的社会科学书籍,也阅读其他的物理、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书籍,在通晓英文基础上,还自学日文和德文,这为恽代英接受、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提供了有利条件[1]8-10。

(二)恽代英接触《宣言》的渠道

恽代英从原来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知识到上大学时接触的西方进步理论,从开始接受进化论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展示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认识、理解、选择、接受、认同的体认过程,重要的理论载体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报刊等,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接触。恽代英喜欢看《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他认为这些刊物是传播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的[4]101,这两种刊物上都曾刊登过《宣言》的部分译文。谭平山在1919年《新潮》第1卷第5号上发表过《“德莫克拉西”之面面观》一文,介绍了《宣言》的部分内容。刘秉麟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5号上发表《马克思传略》,文章简单介绍《共产党宣言书》的成因及主要宗旨,并说此书的翻译版本众多,传播地区较广。李大钊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5号和6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引用日本河上肇的《宣言》中的8个自然段,李大钊是当时比较系统介绍《宣言》内容的学者,他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等基本观点并加以阐释说明[5]191-120。从恽代英喜欢阅读的《新青年》《新潮》刊物上,他获得了《宣言》的主要内容,这对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

2.通过组织、参与利群书社社会实践接触。恽代英主持、组织利群书社的社会实践使他接触到《宣言》的系统版本。1920年1月,恽代英与林育南、廖焕星等12人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成为利群书社的宣言。利群书社初名为利群书局,它是一个传播进步文化知识的团体,也是恽代英在武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中心。利群书社从1920年1月成立到1921年6月被毁期间,它所经售的马克思主义进步书刊有《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史》等,成为推动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研读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书籍。1920年8月陈望道《宣言》翻译本,经陈独秀和李达校阅后在国内公开出版,从时间上来看,利群书社曾经营销过的《宣言》应该是陈望道版本,此时的恽代英可能接触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3.学术研究团体的推动。恽代英是在李大钊等人的指导和推动下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1919年7月,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组织发起、参与推动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成立。1919年10月,恽代英加入并成为该会会员。恽代英根据学会“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的宗旨,不断践行着自我修养,成为自我砥砺的道德严格主义者。他在这时期发表过大量文章,帮助少年学会组织出版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贡献。1920年3月,在李大钊倡导下,由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人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学会经常组织会员集体学习马克思义理论著作[6]59,其中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学生,直接从德文版翻译并油印过《宣言》。恽代英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有机会接触到德文版《宣言》内容,这对恽代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知识素养提升,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想信念起到重要作用。

恽代英通过对《宣言》的接触与研读,使其思想受到影响、形塑并发生转变,他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来认识、分析、解释中国社会性质及改造中国的工具,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二、恽代英对《宣言》的传播与认知

《宣言》的核心思想主要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阶级斗争观点、全球化思想、“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两个必然”思想、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决裂”思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无产者联合思想等[7]123-126。《宣言》自传入中国后,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在中国传播《宣言》的主体力量,经过他们的自身体认后,变成他们用来认识中国社会性质、解释中国国情、改造旧中国积贫积弱局面、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恽代英对《宣言》的传播

从接受、认同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恽代英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者走过的路程。五四运动之前,恽代英在《物质实在论——哲学问题之研究》一文中关于物质实在论的论断,体现出其哲学认识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他的《经验与智识》则认为“智识未有不从经验中得来者也。”[8]337他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具体实践,知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但这时的恽代英仅仅是一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五四运动之后,恽代英的《致王光祈信》《致少年中国学会全体同志》《怎样创造少年中国?》《革命的价值》《论社会主义》等文章的发表,反映出恽代英在思想上已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此后,恽代英作为我党早期的理论先驱者,身体力行、积极传播以《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4月,恽代英在给少年中国学会的信中曾列出二十多种书目,其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书籍列为首选书目,有《马克司及其学说》(今译马克思)《唯物史观》《布尔塞维克》《克鲁泡特金及其学说》《普鲁东及其学说》等书籍,并将这些书籍列为《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专题研究书目[9]38-39,成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

同时,恽代英利用自己精通英文、日文、德文的优势,为中国思想界翻译、出版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1920年下半年,恽代英受陈独秀委托,翻译出版了德国柯祖基(今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此书1921年1月由上海新青年社作为新青年丛书第八种出版,恽代英在书中提及《宣言》的核心思想与劳工阶层的结合以及促进劳工阶层的联合斗争,这是在中国首次介绍与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一部论著,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提到了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他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分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和《社会主义史》[9]312,它们也曾对周恩来、董必武、瞿秋白、蔡和森等进步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较大影响。

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这是恽代英的又一项重要工作。1920年秋天,恽代英到安徽宣城任省立第四师范教务主任。他组织学生学习《宣言》《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举行“五四”、“五七”纪念会,将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恽代英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随后恽代英去四川泸州川南师范任教,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年5月,恽代英在川南师范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学生学习《宣言》等经典著作。同时恽代英还鼓励南通师范学校的先进青年学生成立晨光社,指导他们学习《宣言》《共产主义ABC》《共产党礼拜六》《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俄国革命纪实》《社会科学概论》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10]25。恽代英通过指导青年学生学习《宣言》活动,在青年学生中间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我党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二)恽代英对《宣言》的认知

恽代英对《宣言》的认识与理解主要表现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观点以及无产阶级的联合思想等方面。

恽代英关于阶级斗争及阶级分析的文章有《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国民党与阶级争斗》《五卅运动与阶级争斗》《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等,他对《宣言》的理解、认知、选择与接受的思维逻辑与认知发展表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利用阶级分析法来认识社会各阶层,秉承《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恽代英特别重视对唯物史观和群众心理的研究,更为注重人民大众的联合斗争。

针对民国初年人们的信仰危机,各派政治力量和社会文化阶层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与救国方案,如康有为就将儒家思想作为儒教,并主张以此定为国教;有人则以信仰基督教作为改造社会现实的救世之法。恽代英很重视人的信仰问题,在大学期间就发表了《论信仰》《我的人生观》和《我的宗教观》等文章,以此来说明所谓的国教和宗教既不能救世也不能救中国,唯有真理才能救旧中国,在理性指导下实现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转变。“人类需要最彻底的真理。最彻底的真理,不但能指导人的路径,而且能安慰人去走这一条道路”[9]456。“我们要怎样脱离旧社会,怎样到新社会里去,才可以少些痛苦,而且求个长治久安之道,这处处要靠理性指导”[9]457。同时,受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他认为欲救国,必须进行实践,“做实际的事业”[9]463,才能改造社会,实现社会变革。恽代英眼中的“理性”与“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的事业”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实践。

恽代英在其著述中多次提到唯物史观,如“唯物的历史”[9]279、“我们要研究唯物史观与群众心理”[11]25、“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11]31、“我们要研究唯物史观”[11]32等,从“唯物史观”词语的频繁使用来看,可以看出唯物史观已经成为恽代英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了;同时他也对青年人提出了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与要求。“旧社会的罪恶,全是不良的经济制度所构成。舍改造经济制度,无由改造社会。……我们要无限制的利用机会,为社会作这些努力”[11]25。恽代英认为唯物史观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历史进化的必要条件,因用以制造历史。我们不是满意以前唯物的历史,我们须要造历史。但我们要造历史,不可不注意历史进化的必要条件,不然我们造不出历史来”[5]32。早期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主要是以物质基础或经济基础为标准来分析中国社会阶层,划分中国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法,如他认为群众的革命运动是“他们因为自己或者别人所受经济生活压迫而生的反动力量,这便是唯物史观所推阐的进化原理”[11]31。

恽代英从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看到群众联合的威力,所以他非常重视对群众心理的研究与把握。“唯物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一天天向越是分工越需要互助的方面走”[9]279。在给中国少年学会同仁的信中他提到“我们要研究唯物史观与群众心理”[11]25,为此给他们开列出的书目中就有《群众心理》这本书[9]39。“我们应得(当)如何改造旧社会?我们应得(当)利用一种力量”[11]30。“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11]30。人民群众处于社会最底层,“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以企求他们以至全人类的福利”[11]31。实现人们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这是《宣言》的追求目标,共产党人为此必须做到“冷静、周到、敏捷、决断的指导群众,是我们的责任”[11]25。而如何组织、动员人民群众,作为共产党人的恽代英认识到,“我们总要尽量的利用机会,扶植群众,唤醒群众,指导群众,以预备或实现各种有效力的反抗运动”[11]32。“群众的联合以反抗掠夺阶级,其实是经济进化中必然发现的事。……我们要能尽量利用群众的力量,但我们要能使社会化,……那便我们必须能使群众愿受我们的指导,而且我们必须确能善于指导群众”[11]31。只有合于这个目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才变得更有价值且有意义。恽代英此时提倡对群众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主要还是利用法国人勒庞的群众观点,但此时的恽代英已经认识革命群众必须要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武装,这是恽代英思想的先进之处。

恽代英对《宣言》的认知基本上是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本义的。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恽代英在文章中陆续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并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是早期共产党人和先进知识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宣言》对恽代英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对《宣言》的体认过程中,包括恽代英在内的一大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深受《宣言》影响,使其在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革命实践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一)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

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如何拯救国家危亡?人们在实践路径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并进行过大量的实践探索,诸如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教育救国、变法救国、革命救国等等。青年恽代英是教育救国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利导人类可陶冶的本能(教育学愿意有惩创意,即言慎防本能之过度发展也),使各种本能合当发达,社会由之改进”[4]196-197。拯救国家的前提是养成善势力,而善势力的养成又在于社会风俗的改变,“正风俗为救国惟一要事,风俗既正,一国之治理乃有基础可言”[12]205。教育则是正风俗的“一种手段”和“唯一切实的工具”。就个人教育而言,要加强个人修养和个人道德,目的是“养成善势力”。为此他制定自省表,每日从“作课”“练习体育”“作助人事”“晚起”等方面进行自我反省,[12]472自我按照道德严格主义者的标准与要求,加强自我修养的提升。

他认为发展教育与改造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主张教育家必须“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9]4741918-1923年,恽代英从中华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受聘中华大学附中部、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四川泸县川南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大学等学校担任校长、教务主任、文化课教师等职务,他将其所到之地变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处处播撒教育革新与革命的火种。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在受到当地保守势力和反动势力的不断排挤与打击之后,恽代英思想发生变化,逐步认识到要想根本变革社会,首先是要用暴力推翻旧政权,和平渐变的教育方式是难以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彻底变革的。

《宣言》为在摸索中前进的恽代英提供了及时理论指导,也促使恽代英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入研读《宣言》之后,恽代英认识到“《宣言》的思想,已深入欧洲作战的劳动者,及欧洲以外许多劳动团体的心中。各地阶级战争,与社会主义的运动,都变成了一个事体,……劳动者阶级战争的原理、目的、方法,各地都渐归一致”[9]437。唤起人民的阶级斗争意识,引导他们为本阶级的正当利益斗争,才是当务之急。对考茨基《阶级斗争》著作的翻译标志着恽代英已经接受阶级斗争理论,这是他由和平改良式的教育救国转变到无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救国方式及路径选择的转折点,此后恽代英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应该看到,虽然恽代英较早地接触《宣言》,但由于对其理解的广度、深度以及对和平斗争方式的崇尚,恽代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树立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观,如恽代英曾提出利用群众力量形成监督政府的力量,而不是采用革命的手段来改造社会,摧毁旧制度,建立新社会,反映此时的恽代英还是崇尚、希望采用温和的、和平的改良方式来变革社会的思想观点。而现实的政治运动与和平改良主义试验及尝试的失败,促使恽代英反思实践结果与理论预期间差距的根源所在,进而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重新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了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从“精英史观”到“群众史观”转变

精英史观是指恽代英把“智识阶层”作为社会改造和救亡图存的基本力量,“夫国之当救,此略受教育者所能言,不待加以任何之解说者也”[13]125。这里的“智识阶层”,恽代英认为主要包括青年学生或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改造社会的基本力量,是中国未来希望之所在,拯救中国危亡,“一定是要盼望一班有能力的青年,一班有能力青年的团体”[9]47。恽代英创办互助社、利群书社,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以期培养一批青年才俊,通过他们的力量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但恽代英以智识阶层作为改造社会基本力量的精英史观在现实实践中遭受挫折。1919年武汉学生响应北京五四运动游行示威,遭到湖北军阀王占元血腥镇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六一”、“六三”惨案。当天,恽代英就走访了武汉商界联合会的正副会长刘子敬、马刚侯及汉口红十字会保安联合会负责人郑慧吾,为爱国学生“作说客”,希望商界继起,援助学生。在恽代英的奔走下,商界渐起,罢工罢市,迫使王占元让步。五四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延至工商界、工人大众,这一事件使恽代英认识到群众运动的巨大力量。在工读互助团、利群书社失败的现实打击下,恽代英反思到:“以我们藐乎小矣的几个人,便把纯粹的血与汗集合起来,亦做不成什么事业。……我以前亦有一种错见解,以为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事业。然而结果只有挫折与失败。”[11]28-29“一个新的社会方式,不是几个特别优越的人的活动”,最为切合实际的做法是“我们必须利用群众集合的力量”[5]30,要重视并领导群众运动。“我们现在努力的对象,不单是智识阶级;光是智识阶级的觉醒,不会做出怎么了不得的成绩来的,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便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要向田间去,要向那农民社会里去,要使一般农民觉醒;农民哪一天觉醒,改造的事业便是哪一天成功”[14]511。

由此恽代英建立起一种群众史观,他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改造的基本力量。“我们应得(当)如何改造旧社会?我们应得(当)利用一种力量。……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11]30。他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指导,形成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社会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有效途径,这是恽代英的群众观,也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力量及作用的正确认识,也是知识分子开始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理论起点。现实政治运动教育了恽代英,促使其反省《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原则性,在理论与实际的碰撞与调试中,恽代英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完成了由“精英史观”向“群众史观”的转变。

(三)从“人的改造”到“制度改造”

在社会改造根源的认识上,恽代英实现了从“人的改造”到“制度改造”的根本性变,即对决定社会改造成败根源的认识经历了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人的问题”即国民性问题,指的是普遍存在于国民身上的包括精神特质、性格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在内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初期的恽代英认为它是决定社会改造成败的根源,属于“唯心史观”范畴。“制度问题”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恽代英以“制度问题”作为决定社会改造成败的根源,属于“唯物史观”范畴。恽代英对社会改造根源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问题”到“制度问题”的转变,即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

恽代英认为个人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有志青年所要急于修养的。恽代英认为,社会改造依赖于“善人”做事,“我相信善人应该做事,这是救中国,亦是救世界的惟一方法”[4]75。善人之善,即体现在品格与能力方面,因而恽代英提倡个人与群体的修养。就个人修养而言,养成事前计划的周密性,临时计划的机警性,事后计划的恒久性,对人的领导力,对事的负责意识[12]589。就群体修养而言,养成公德、公心、诚心、谨慎、谦虚、服从、礼貌、利他等品质[8]99-104。总之,在恽代英看来,当务之急在于“速养民智民德”。恽代英从人性角度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工读互助团破产后,恽代英在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时,认为“对于工读互助团的批评,……我想‘人的问题’是有的,但所以集合这样些人的,自然要怪发起时办理步骤的不合”[9]499。恽代英已认识到社会改造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于“人的问题”,应该归于政治与经济的因素。“以我一年来,利群书社的生活,深信都市中作小商业,实有不免经济压迫的地方。我们真饱受了经济压迫的况味”[11]312。因此“要改造须全部改造。须将眼前不良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加一种有效力的攻击”[11]28。对以往以“人的问题”作为社会改造根源的认识,恽代英也进行了自我批评,“我们非打倒外国的压迫,非振兴实业,谈一万年的‘人格救国’,亦只是空话”[11]133。恽代英因而得出“制度问题”是决定社会改造成败的关键所在,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力图找到改造社会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总之,恽代英对《宣言》的传播与体认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主义的话语,不是高喊口号及不切实际的行动。与同时代的早期共产主义者相比,恽代英对《宣言》的传播与体认是从自觉地做一名道德严格主义者开始的,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经过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逐步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恽代英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宣言》进行创造性地认知与灵活运用,这是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从恽代英对《宣言》的传播与体认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图,有利于推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同时又可以观察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先驱者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观、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对我们增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李良明,钟德涛.恽代英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大钧,林忠军.易传全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朱熹,吕祖谦,张京华.近思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9.

[4]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陈家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版本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8).

[6]罗章龙.椿园载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郝贵生.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1).

[8]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谢波. 档案馆里的江苏——《江苏经济报·江苏档案》专版100期集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

[11]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恽代英.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13]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鲁守博)

2016-08-2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地方党史研究专项“学术视野下山东党史人物传记的文本研究(1919-1949)”(16CDSJ06)。

刘芹,女,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A121

A

1672-0040(2016)06-0026-06

猜你喜欢

恽代英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