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单元的教学思考及设计
2016-04-04徐礼诚
徐礼诚
《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单元的教学思考及设计
徐礼诚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辑录《老子》章节为一课,侧重于阐述其朴素辩证法。教师执教“老子”单元时应当注意以生为本,用形象的材料阐述老子有关言论,并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丰富人生智慧。
老子 教学 设计 以生为本
一.教材定位:补充与提升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系列中,《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意味着它应该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且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统观先秦诸子,只有儒家《孟子·梁惠王上》和《荀子·劝学》的部分、道家《庄子·逍遥游》的首章得以入载必修教材,这也即《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基础。三篇课文能分别体现孟子仁民爱物、与民同乐的政治观,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修养论,庄子逍遥无待、无己无功的自由观。虽然这些并不是其时授课的重点,但是在开始《先秦诸子选读》的有关章节时,可以先进行回忆、新解和概括,夯实诸子哲学学习的基础。
《先秦诸子选读》的选择性体现在涵盖诸子范围之广和选文内容之多上,师生可根据教学需要挑选某家或某课进行学习探讨。其开放性允许师生发散思维进行横向比较,联系现实和历史进行纵向阐说。课堂教学中未必需要那么浓的说教意味,能追溯原貌、推演发展自然更好。
当前,党中央反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先秦诸子选读》便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教材载体,从这一角度分析,选读诸子便不仅仅是对必修课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人格修养、社会道德的提升。
二.单元分析:走进老子,感知道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和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传《老子》,即《道德经》为老子所作。该书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老子》架构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单元即在此基础上,摘录《道经》和《德经》的有关言论编辑成课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以《庄子》和《孟子》文学价值最高,《老子》主要是以哲学经典的面貌流传后世。语文教师不必泥于语文课堂,在执教《老子》时不妨树立大语文思想。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逍遥游》虽亦为道家著作,但较之《道德经》有很大不同,如以庄子思想为接受前提导入老子思想,只能在几组关键的哲学概念上引申,关涉的也仅是几则选文而已,似乎玄之又玄;如以自然观为共性引入“老子”单元,又过于发散,与教材侧重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有偏差。两相权衡,不若直接就“老子”单元说老子,展开课文。
该单元仅《有无相生》一课,共七段选文。第一则选文提出社会人生各种对立现象是相反相成的,在本课中有总论意味,之后六则选文为分述。该课对现实人生的启示,根据人教社教师用书的指导性建议,主要是认清相反方面的统一性,抓住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教材选编时有意避开了老子“无为”思想的有关论述,教师也不必刻意往此方向引导。以第一则选文为例,课文只选择了《老子》第二章的前半部分,未选录的后半部分的“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才是本章的真正主旨,且与课文第三则材料关联紧密。教师若选讲第三则材料,可补充第二章的后半部分,若是将教学目的仅设计为突出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可不选讲第三则材料,留待学生自学自悟。
三.教学简案:以生为本,形象知理
1.学情分析
高中生除了马哲,接触的中哲、西哲都很寥寥,学习《有无相生》一课,既无中哲体系的模糊图式,又乏解读《老子》的必要依托。《有无相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生僻词句不难在识,而难在解,因其内涵非文学意义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如第五则选文中“无为”一词,课下注释仅以“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含混其词,学生本来根据字面意思,还多少有点理解全句,给这么一解释,反而愈发模糊了。这个注释不但使学生焦躁,而且本来也不够科学准确。稍为可靠的注解应为:“无为”是道家推崇的作为道德的实践原则和高尚境界,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放任万物按照自然天性变化发展,人应该依循“道”,故应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一任万物之自然,后经《庄子》《淮南子》等在内涵上予以发展,把“无为”理解为不违背客观规律的作为,实际上是变相的“有为”,脱离了老子的本意。
同时,课文中部分选文的理解需要《老子》其他相关章节进行补充。如第七则选文谈及弱用之术,必须补充《老子》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理念,而一旦补充,又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
因此,《有无相生》的教学,出于以生为本的考虑,不能以通读全篇和背诵为目的,应化抽象为形象,用事例解事理,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知老子,领悟其朴素辩证法。
2.教法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感知老子思想和《老子》风格。教师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预习全篇,课上不进行串讲,重在
理解“有无相生”的合理性,并借以指导现实人生。计划从形象材料的分析导入老子的相关言论,横向延伸知老子,纵向联系悟人生,导出人生智慧。教师通过方向把握和课堂调控,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思想的科学价值,掌握有关“有无相生”的方法论。
3.教学环节
①导入。列举以下两则材料,请同学们谈谈启示。
材料一:华罗庚先生上完初中后就辍学在家,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但他却迷上了与生意毫不搭界的数学演算题,也许正是他的“不务正业”,成就了他的数学高誉。
材料二:丁肇中院士早年进修实验物理学,后来因为感到自己动手能力较差,科研之路受困,便转而攻关理论物理学,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师简评学生发言,提出“有用”与“无用”的疑问以引导方向:华罗庚先生当时如果能按部就班读到大学,进入数学系学习,会不会在数学上做出更大的成就?辍学做生意,对于数学家来说,算不算浪费时间?丁肇中院士若是一开始就专攻理论物理学,会不会早一些取得重大科研成就,进而荣获诺奖?他在实验物理学方向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岂不是在做无用功?
②研读第二则材料,思考“有用”“无用”内涵及相互关系,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
教师明确选文的分—总关系,指名学生翻译前三个比喻句。
“毂”喻句: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产生了车轮的作用——转动。
“器”喻句:揉合粘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产生了器皿的作用——盛物。
“室”喻句: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间中空的地方,才产生了房屋的作用——住人。
教师小结:车轮、器皿、房屋三者都能给人带来便利,这就是“有”;然而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车毂、器皿、房屋中都有中空的地方,即“无”。没有这些空虚之处,车轮、器皿、房屋也就不能发挥它们供人居住和使用的作用,无法给人带来便利。老子在这里把我们通常认为是矛盾着的双方——无和有统一起来了,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看似“无”的东西原来也有这么大的“有”的作用。请根据老子的这种价值观,重新评估刚才有关华罗庚做生意和丁肇中进修实验物理学意义的认识。
教师补充一则卢瑟福与学生的对话,请学生反思卢瑟福学生的选择,联系自己的学习状态,畅谈启示。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一天晚上返回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在做实验,便问他这么晚在做什么,白天在做什么,早晨又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全部的时间都在做实验,并期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卢瑟福沉吟一会儿问道:“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有无相生、学思结合。
③研读第一则材料,了解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的辩证关系。
教师过渡:老子关于“有”和“无”的分析是辩证统一的,这并不仅限于“有”“无”之间,他认为,万事万物皆存在着这样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学生诵读第一则材料,找出其中分别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小组合作,结合现实生活经验,谈谈这种朴素辩证法的合理性。
教师补述:世间事物总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而这种分别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能互相补充,甚至互相转化,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比如某一题几何题我觉得很难做,当我认为其难的时候,心中想的是那些数学好的同学是能做出来的,只是对我这种水平的人来说很难,做不出来,这便是难和易的互相促成,有难就有易,有易就有难。如果那些数学好的同学也做不出来,那么这一题几何题也就无所谓易,无所谓难了。一题谁都不会做的几何题,已经没有讨论它的意义了。我们讨论的难易,是在一定的存在意义上去评判的。当然,老子也认为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我想同学们都希望将难题转化为容易题,这又该怎么做呢?请看第六则材料。
④研读第六则材料,寻找推动事物从不利向有利转化的启示。
学生自主思考,找出“从持续做小事做起,不断取得小进步”等类似答案,分析其合理性。
教师补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再粗壮的大树,也是从小树苗一点点长成的;再高大的台阁,也是一筐土一筐土地建设起来的。比路更长的,是人的双脚;比山更高的,是人的恒心。美国杰出的作家杰克·伦敦在房间里挂满了卡片,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写满了各种美妙词汇的小卡片,他将卡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靠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完成《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的。
教师追问:如何取得最终成功,引导学生得出“慎终如始”的结论。
教师备答:虽然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良好的开端并不等于百分百的成功。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成功于我们擦肩而过,往往只因为功亏一篑。如果能在胜利在望时更多一些谨慎,慎终如始,长征将要完成的时候还依然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⑤总结。教师提出学生根据兴趣自学《老子》其他相关章节的期望。
教师总结:老子的智慧是他在动荡的时局、不安定的社会、纷争的人事、无常的生命的背景下,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论,博大精深,丰富异常。如“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停滞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永远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坦荡;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内心沉静时,我们可以多读读《老子》,汲取更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老子》“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智慧花田,徜徉其间,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盈。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