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6-04-04刘卓群
刘卓群
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刘卓群
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剧中卡萝尔的伦理身份困惑及萨姆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笔者对《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萨姆等人物的婚恋行为和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戏剧中人物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来源于自身自由意志的恣肆与伦理意识的缺失。并通过对美国六七十年代伦理环境的呈现,说明了伦理环境对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伦理禁忌对于维护社会、家庭和婚姻秩序的重要性。
伍迪·艾伦 《中央公园西路》 文学伦理学
《中央公园西路》是美国犹太裔剧作家伍迪·艾伦经过14年漫长的构思在1995年重返剧场写就的巅峰之作,曾在全美火爆上映逾三百场。该剧的作者伍迪·艾伦曾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原创剧本得主等多项头衔,并被人誉为“继卓别林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这个围绕婚姻出轨现象而展开的故事,笔法轻松幽默,极富洞察力,有极强的可读性。剧中人物是典型的纽约人,他们开始看上去单纯无辜,随后却会遇上出乎意料的麻烦,或因卷入丑闻而陷入窘境。
“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①。本文认为,《中央公园西路》是一则有关现代人婚姻生活的伦理寓言。它以诙谐而又出乎意料的戏剧形式,讲述了两对夫妻之间由发现被出轨而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在私奔环节发生戏剧性的转折,最终一对夫妻重归于好,另一对夫妻以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收场的故事。鉴于文学艺术因“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而“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②,那么,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对该剧本作出探讨将非常有意义。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央公园西路》对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其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一.卡萝尔的伦理混乱与身份困惑
《中央公园西路》中的女主角卡萝尔是菲莉丝的好友,这天,在菲莉丝的深夜电话召唤下前去菲莉丝的家。在一番谈话中,读者得知了菲莉丝是因为在争吵中被丈夫萨姆抛弃,不久丈夫就要前去与秘密情人私奔而伤神。接着,菲莉丝话锋一转,针对身旁的卡萝尔逼问是否私下在与自己的丈夫萨姆偷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卡萝尔慌张地否认,但随着菲莉丝摆出二人之间暧昧的证据,卡萝尔在情急之下承认和萨姆相爱。在菲莉丝的语言攻势之下,卡萝尔道出了实情,即菲莉丝的丈夫萨姆不仅与自己偷情,之前还一直和菲莉丝的其他几位要好的朋友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这令菲莉丝恼羞成怒。在谈话间,卡萝尔的丈夫霍华德登门拜访,菲莉丝随即向霍华德揭发他的妻子不忠、与自己丈夫偷情的事实,却意外从霍华德口中得知了一个更惊人的秘密,即卡萝尔一直在暗中模仿着自己,她与菲莉丝的丈夫萨姆偷情的原因就是企图“成为”菲莉丝。不仅如此,卡萝尔在这之前还仿效过其他人,为此甚至做过许多惊人的举动。
人类对自己身份的追问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正是出于对“我是谁”这一命题的追问,斯芬克斯才在忒拜城设置了谜底,而这个谜底最后的答案即是“人”。聂珍钊教授建议把斯芬克斯“看成古代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象征,看成理解人的本质的一把钥匙”,认为“人的头脑”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而出现的理性象征”,与此同时“人的身上还保留着兽的本性”,而人的身上同时具有理性象征与兽的本性这一特点即被命名为“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聂珍钊教授认为,“斯芬克斯因子是理解文学作品的核心,它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将导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不同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③。
在《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多次模仿他人的举动折射出了她对自己身份的困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混乱。从霍华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卡萝尔最先开始希望能“嫁给一位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因此抢走了当时已有女友的作家霍华德并与之结婚,然而婚后,她发现丈夫并不能满足自己对婚姻的向往,转而迷上了一位大学教授并开始模仿她。为了使自己能和这位教授一样,她开始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完全像她那样衣着打扮,梳她那样的辫子,学她的言谈举止和品味,卡宁教授有一个很小的孩子,于是
卡萝尔也想要做一个母亲”④。然而由于丈夫并没有生育能力,一直怀不了孩子的卡萝尔逼迫丈夫同去医院进行试管婴儿手术,并最终如愿怀胎。在这一系列疯狂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卡萝尔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伦理身份。一方面,她进行穿衣品味、行为举止上的模仿,甚至为了像教授一样成为一名母亲而进行手术试孕,渴望能“成为”自己钦慕的教授;另一方面,她在成为教授的过程中缺乏理性意志,导致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逐渐失去了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不顾后果地让自己受孕,最后在怀孕八个月的时候却临阵退缩,向医生要求引产手术,然而手术却以失败告终,最后她只得生下孩子,将婴儿送人领养。
卡萝尔对怀孕的后悔反映出她理性意志的苏醒,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并不是教授,并试图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中去,然而当她与菲莉丝相遇之后,她的理性意志又一次失去了控制。她开始像模仿卡宁教授一样模仿菲莉丝,梳她那样的辫子,学她的言行举止以及衣着品味,甚至变得愈渐疯狂——企图偷走菲莉丝的丈夫萨姆,由此引发了后面的偷情事件。然而,笔者认为,卡萝尔之所以做出许许多多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主要是源于她对自己的伦理身份的困惑与不满,并试图追寻新的伦理身份的结果。“人在建构新的伦理身份的过程中,需要依赖正确的伦理意识或理性意识的指引,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坠入欲望的泥淖,无法自拔。”卡萝尔的行为正是反映了她自身的人性因子无法控制兽性因子,在毫无理性地追寻新的伦理身份的过程中,逐步引发了自己的伦理混乱与身份困惑。
而在故事结尾,当萨姆拒绝与卡萝尔私奔,并告诉她自己从未爱过她之后,卡萝尔的理性意志又一次觉醒,看清事实的卡萝尔终于明白了自己与萨姆这段错误的不伦关系,最终和丈夫霍华德回了家,使自己的生活回归正轨,从而消解了先前所产生的伦理混乱与身份困惑。从卡萝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人性因子得以战胜兽性因子之时,伦理冲突也随之化解。
二.萨姆的伦理意识缺失与婚恋伦理冲突
作为菲莉丝的丈夫以及卡萝尔的秘密情人,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萨姆的行为与选择无疑牵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萨姆是一家时装公司的法律代理,而且人高马大,十分帅气,这让他在女人们之间显得尤有魅力。然而,从卡萝尔和霍华德的叙述中,读者会发现萨姆浪荡而花心的事迹跃然纸上。由于厌倦了与妻子菲莉丝的夫妻生活,萨姆在婚姻之外不断沾花惹草,流连于众多女人之间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除了菲莉丝的好友卡萝尔,萨姆还曾和不少于六位女性发生过不正当的关系,并将其归结于“婚姻生活的烦闷”。在最后的对质情节中,菲莉丝向丈夫萨姆质问为何背叛自己出轨,萨姆的回答是与菲莉丝在一起使他“缺乏本能的冲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姆自身也严重缺乏伦理意识。
聂珍钊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一文中指出,“人同兽相比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伦理意识,只有当人的伦理意识出现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一种伦理的存在”⑤。而《中央公园西路》中的萨姆,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组合变化甚至交锋中,由于兽性因子脱离了人性因子的控制,自由意志战胜了理性意志,两种因子严重失衡,导致他成为一个丧失伦理的人。萨姆作为一名事业成功的正常男性,其身上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都充满活力。然而妻子对性事的保守使萨姆的兽性因子严重被压抑,因此,他尝试与妻子之外的女人发生私情,他身上的兽性因子逐渐被激活。这些女人不仅仅是菲莉丝的朋友卡萝尔、玛德琳·科恩、在餐厅当服务员的黑发女郎,甚至还包括与一位拄着双拐的瘸腿夫人。在不断发泄的放纵下,萨姆的兽性因子继续膨胀,逐渐陷入了肉欲的泥淖,与此同时,他清楚地了解自己并不是追求心灵上的爱情,而是直接的生理满足,就如同他一开始对卡萝尔说的“我们之间只是一种非法性关系”。
然而,在欲海的长久浮沉中,萨姆开始厌倦了这种混沌的性乱行为,在戏剧后半段与卡萝尔的对话中,萨姆说道:“难道空洞、愚蠢和卑贱的性乱行为会使人幸福吗?性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要告别唐璜式的生活。”这些都表明了萨姆的兽性因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但他所做出的选择却又一次偏离的正确的伦理轨道。他遇到了妻子菲莉丝的一位病患——二十一岁的女学生朱丽叶,并与她坠入了爱河。在与朱丽叶的恋爱中,萨姆渐渐迷上了年轻貌美的朱丽叶,并萌生了想和朱丽叶结婚的想法,由此决定和朱丽叶私奔到异地他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萨姆无比渴望新的生活,渴望远离妻子、远离一切熟识的人,试图抛开不堪的过去实现自我的转变。他自以为与朱丽叶远赴他乡的这种做法能够让自己变得理性与稳定,但是事实上,他反而愈加迷失了自己的理性意志,伦理意识愈来愈缺失的同时,也更加远离了人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范式。
在故事将近尾声之时,在楼下久等萨姆未果的朱丽叶从门外敲门而进,却使这场闹剧上演得愈发混乱。性感美貌的朱丽叶一现身,便引起了卡萝尔的丈夫霍华德的极大兴趣,他试图用自己的作家经历吸引对文学感兴趣的朱丽叶,这让萨姆大为光火,两个男人在争夺朱丽叶的过程中扭打了起来,慌乱之中朱丽叶从桌上
拿起一把枪,却无意之中射伤了萨姆,最后,卡萝尔和霍华德这对夫妻若无其事地离去,朱丽叶在惊吓中悻悻归家,只剩受伤而失意的萨姆和五味杂陈的菲莉丝收拾余下的残局。曾经流连于花丛间的萨姆就这样落得美人失手、家庭破裂的下场,菲莉丝最后冷冷的一句“别天真了,萨姆——她打中了你的屁股——你跟她之间已经没戏了”,言词滑稽的外壳下隐藏的苍凉的实质让读者哭笑不得。
纵观萨姆的情感轨迹,可以看出他的婚姻与他放肆的婚外恋爱始终是一对主要矛盾。在同妻子的婚姻中,萨姆的自由意志战胜了理性意志,忠诚与责任感已被他抛诸脑后,他站在不受任何道德束缚的非理性主义立场上,毫无顾忌地打破了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一心追求生理满足与自己所谓的爱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填补自身的精神空虚。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婚姻秩序受一定的道德规范所维护,正因如此才能正常维系婚姻关系,家庭才能和睦,伦理道德才因此存在。萨姆背叛菲莉丝多次发生婚外情,最终的下场是对他伦理意识缺失的惩罚。
三.《中央公园西路》的集体伦理“迷路”
《中央公园西路》表面上是部家庭生活小说,然而深入探究一番,会发现它其实勾勒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婚姻风俗画。在美国,中产阶级是个普遍群体,他们大多数事业有成,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家庭和睦,一派其乐融融的光景;然而事实上内心却饥渴而空虚,希冀跳出婚姻的枷锁而追求自由的生活。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现代社会,有着十分特殊的性伦理环境,性自由的观点和其他有关个人自由的观点被不少人联系到了一起,而这一时期推崇的“性解放运动”也促进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萌生,从而颠覆了传统的性道德理念。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一种“新情爱规则”,即许多年轻人认为,只要心甘情愿,成年人之间发生性关系不算不道德。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之中,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也难免不受其影响。
对于戏剧作品创作的特定伦理环境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考量是至关重要的。聂珍钊教授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重视对文学的伦理环境的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⑥。由上文可知,有关婚姻、性、爱情及自由等方面的伦理观念,创造了导致剧中人物婚姻出轨、萌生追求享乐的原始欲望的伦理条件。在《中央公园西路》中,男主角萨姆不惜背叛自己的妻子,放任自己的自由意志与多名女性发生婚外情关系,最后还企图跟美貌的妙龄女子远走高飞;菲莉丝的好友卡萝尔一次又一次地迷失在自己“追求新的伦理身份”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臆想而无视伦理道德规范;卡萝尔的丈夫霍华德患有躁狂抑郁症,为朱丽叶的外表所倾倒,甚至在妻子面前失态地用言语诱惑着朱丽叶;菲莉丝的病患朱丽叶,幼稚而天真地做着萨姆的情人,即便已经知道萨姆有着妻子与其他性伴侣,却丝毫不觉得与萨姆保持情人关萨姆系有何不妥,甚至还与计划着私奔……整部戏剧中,除了萨姆的妻子菲莉丝,其他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各自的伦理轨道。从剧中这些人物的背叛行为可以看出,婚外出轨行为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这些情节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伦理氛围,也表现出人们对与“性自由”、“忠诚”等问题的误解。然而最终“鸡飞蛋打”式的结局也为读者揭示了婚外情永远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排遣寂寞或一时冲动作为借口,堂而皇之地走上背叛的道路,终究是有违伦理道德的。肉体背叛或是精神背叛给另一方带来的只有伤害,当一场闹剧演罢收场,最终无论是回归家庭的茫然,还是孑然一身的孤独,内心深处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苍凉与虚无。
《中央公园西路》这部戏剧在荒诞而滑稽的外表下,隐藏着苍白而无奈的实质。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中婚姻伦理关系以及人的感情世界的复杂性,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伦理混乱引发的严重后果,从而也进一步揭示了伦理禁忌对于维护社会、家庭和婚姻秩序的重要性。人们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控制住内心的欲望,遵循伦理秩序,方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注释
①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②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6-24.
③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2-13.
④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M]宁一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5.
⑤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2-13.
⑥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1]伍迪·艾伦.中央公园西路[M]宁一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6-24.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 [J].外国文学研究,2011(6):2-13.
[5]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介绍:刘卓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