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与孟子的廉政思想比较

2016-04-04周新辉

关键词:寡欲为政者暴君

□马 娇 周新辉



老子与孟子的廉政思想比较

□马 娇 周新辉

老子、孟子作为中国古代先贤,其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由于二者所代表的学派、主张不同,其廉政思想也有所不同。本文对老子、孟子廉政思想进行比较,在反暴君思想、正己寡欲思想、人性善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二者廉政思想的一致性,并从二者的理论基础、官德要求、为官准则三方面分析其差异性。全面分析老子、孟子廉政思想的异同,准确把握两种思想的脉络,并从中汲取营养,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也对搞好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孟子;廉政思想;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昏暗,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各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矛盾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各个学派应时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道两家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各提出了自己的廉政主张,从而形成了儒家的德廉和道家的道廉思想,以道家鼻祖老子的和儒家亚圣孟子的廉政思想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儒道两家的廉政思想,为当今廉政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一、 老子、孟子廉政思想的一致性

儒道两家在中国甚至人类史上都曾占据重要地位,二者虽处于竞争地位,不时有矛盾、争论,但同时也有一定的交流与互动。相传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作为后人的亚圣孟子,也在一定程度受到老子的影响,老子、孟子两者的廉政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行廉政、反暴君思想

“清官双肩明月,廉吏两袖清风”。纵观中华五千年各代兴亡史,当权者清正廉明则国兴,暴虐贪腐则国亡,一个时代是否清正廉洁与统治者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老子与孟子都具有强烈的反暴君、行廉政的思想,对暴君都持反对、批判的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中有明确论述“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竽”[1]P316。

他把暴君比作强盗头子,他指出,这些君主弃大道而走邪径,结果致使朝政腐败不堪,百姓的田地都是一片荒芜,国家的仓库空虚,而自己却穿着漂亮衣服,饱餐美味佳肴,占有富余的财富而不去接济他人,不知体人民,一味放纵自己,像个强盗头子,那么离国家灭亡也不远了。而老子所说的大道,具体表现为清静无为,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过奢侈的生活,不给人民增加过多的负担等等,用大道治理国家,还人民一个清明廉洁的政治。

孟子也对暴君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对待暴君不能盲目信从,不能听之任之,应将其放杀,赶下君位。在《万章下》中,孟子指出“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2],即国君有大的过错就劝谏,反复劝谏不听,就另立国君。在《尽心》下中也提到“诸侯危社稷,则変置”[2],即诸侯如果危害到国家,那就改立。孟子主张对待残害百姓的暴君诸侯,应该诛杀讨伐,并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不能算是犯上。

而在对待暴君的态度上,老子、孟子两人也具有一定一致性。老子认为“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而孟子在齐宣王问及“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时,也发表了对桀纣等暴君的看法:“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老子认为暴君不能称之为王,孟子认为暴君不能称之为“君”[3]P365,二者对待暴君的主张是相似的,腐败奢靡的暴君是没有资格称为“君王”的,讨伐暴君是正义之举,臣民可以名正言顺的推翻暴政,而不会被扣上弑君篡位的帽。

(二)正己寡欲思想

老子、孟子都曾提出寡欲的廉政思想,寡欲即是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主张为政者应保持少私寡欲的精神修养,不要有太多的私信和贪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大多数都是热衷于追名逐利的,而为政者又掌握着权力,这就为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如果为政者私欲和贪念太重,便更容易出现贪腐现象,所以提倡官员要少私寡欲是必不可少的了。

为政者要保持清正廉洁,首先要控制私欲。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P125,即为政者应返璞归真,保持朴实,减少私欲。保持一颗寡欲的心,是为政者廉正的关键。“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1]P49,为政者只有将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不自私,凡事为民众考虑,不为自己谋私利,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才是长久之道。他进一步提出“知足常乐”的人生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P266。老子指出不知足、欲望的贪婪是最大的祸患和过错,为政者如果减少自己的私欲,能够知足,天下将不会有战争,就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为政者如果不知足,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压榨人民,甚至四处征伐,引发动乱。因此,为政者只有知足常乐,清心寡欲,才能保持政治清明,自身廉洁,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孟子在《尽心下》中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2]P240孟子认为,修养心性最重要的是少欲,做到清心寡欲,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为人,物欲淡薄,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丧失不多,如果他的为人物欲强烈,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留,也保留不了多少。如果人的欲望太多,通常会利令智昏,被欲望所左右,最终将丧失本性,坠入深渊。对于为政者也是这样,欲望过多,就会失去仁爱之心,为满足一己私欲而一步步堕落,成为贪污腐败的社会蛀虫,所以说减少欲望,顺应自然才是正道。在廉政方面孟子的寡欲虽与老子的寡欲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但其实是一个问题,寡欲有利于实行廉政。

(三)人性善的思想

人性本善是廉政的基础,人性本善,才能真正做到廉洁自律。廉政人格是人性,而官员的廉政认知、廉政修养、廉政习惯等都是在廉政人格的基础上后天培养的。“清廉为官,还原人性本善”[4],把廉洁作为人的本能反应,即人的本性如此,官员就会理所当然的勤俭、清廉,无需制度约束而自发向廉,自觉抵制贪欲的诱惑。

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但根据其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性善论者。“老子是第一位主张人性善的人,他的整个政治思想体系就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3]P154,老子认为人性是清静无为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知无欲,不争不夺,而人性则来自于他所说的“大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清静无为是大道赋予人的本性。但是由于统治者放弃大道而走邪径,实行多欲政治,才使民众奸诈难治。如果统治者实行无为,少私寡欲,人民也将会变得朴实,恢复良善的本性。更具体而言,老子提倡要还原最初人性的清净状态,即“婴儿”状态,这个原始的清净,老子将它叫做“朴”,婴儿是最朴质、最纯洁无染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P330,老子将那些含有深厚道德的人比作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私欲,内心纯净,人性本就如此。“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P173,那些失去童心的成年人,应该积极让自己恢复到婴儿那种纯洁状态,让自己的内心也变的纯净、质朴、无私。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在他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所描述的林震这一角色就拥有赤子般的纯真,并指出“经验要丰富,心地要纯洁”,这同时也说明作为官员应保持婴儿之状,人性向善,纯洁质朴,少私寡欲。

孟子支持人性向善。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P173他指出了人性向善的本性,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事,并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提出性善四端,即“仁义礼智”。并认为人性向善,需要通过教育、修养等引导他们,“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2]P177,即如果有人行不善之举,不是人本性的原因,而是受外界的影响,是外界风气、环境等后天造成的。现实中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很少,现实中一些贪腐之人生性本是质朴的赤子,但由于不断成长,私欲也随之增加,外在环境影响和财货等的诱惑,使他们一步步堕落、腐化,所以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净化官场环境,将它打造为“芝兰之室”,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孟子也认为人应该保持“赤子之心”,孟子曾经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2],即那些拥有伟大德行的人就是保持纯洁、本真的赤子之心的人,要求人们应返璞归真,修身养性,回归质朴、仁善的婴儿之心。因此,只有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和一个廉洁的环境,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清廉政治。

二、老子、孟子廉政思想的差异性

老子、孟子廉政思想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子提倡道廉,孟子主张德廉,各有所长,各具风骚,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认识到其一致性的同时,更应了解两者各自具有的特点,抓住本质,为当今廉政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一)理论基础不同

老子提倡道廉,将至高无上的“道”作为其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廉政思想是根据其无为而治演化而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P219。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只有做到了无为,才能够做到无不为,“无为而治”作为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这就要求从政者不能妄为,要遵循大道而为,顺应自然,按规章条件办事,但又不能不作为。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有些官员明哲保身,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不拿钱不办事”,或是怕担责任而不办事儿,秉持所谓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原则,这些都是为政者不廉的表现。另外还要有所不为,为政者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为了一己私欲,做贪污腐化、损人利己的坏事。“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1]P219老子认为无为的真朴状态,就是要人不起欲望,不起欲望而恬静安然,天下将自己呈现出安定的局面。为政者要坚持无为而治,顺应大道而为,不能拥有太过强烈的欲望,少私寡欲,贪腐行为将会得到很好遏制。

孟子的廉政思想蕴含在其仁政思想中,仁政思想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提倡“仁者爱人”,“爱人”是廉政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P231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认为民惟邦本,百姓最重要,统治者要以百姓为重,执政为民。并提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2]76,行仁政,必须首先让老百姓有田耕种,使耕者有其田,有恒产才有恒心,才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环境。“仁者无敌”,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只有真正爱民,以民为贵,国家才能够兴旺。但是如果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百姓死活,致使出现“庖有肥牛,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2]P5的景象,那与率兽食人有何不同。“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统治阶层如果人人都在争抢利益,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贪污腐化、巧取豪夺,不择手段,那么国之不国,君不为君,国家很快就会危亡了。只有实行仁政,重视道德,廉政建设才有可能实现。

(二)官德要求不同

老子提倡为官应该至真至善,不争不怨,知足常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P56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里所说的不争,首先是要满足“水利万物”这个前提条件的,由于水的“不争”,使它“处众人之所恶”,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官员甘心居于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妄为,不乱为,政治清明也就不难实现。老子提出“夫唯不争,故无尤”,苏澈也曾经说过:“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是以只有不争,身存优点却不至于遭到别人的怪愤和非议。而人往往会为争夺利益而疯狂,面对利益,通常就只能看到它的利处,忽视它所带来的害处,正所谓“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另一方面,为官者要以德报怨,保持至真至善的性格。“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1]283官员应该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舍弃一己私心,真正为民着想,对待善良和不善良的人都应善待,以德报怨,以促使人人向善,追求至真至善。因此,官员要保持一颗不争的心,拥有广博的胸怀,以德报怨,看淡利益,做善利万物之事。

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自身的品德修养。孟子主张德廉,注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而养浩然之气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于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它是很难描述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2]P42孟子所说的气是人的正气,它集义所生,是最伟大、最刚强的,要用正义去培养它。养浩然之气是对心性的养护,“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2]P240,修养心性应该做到寡欲,无欲则刚,没有过多的欲望,就不会被外界的花花世界扰乱心性,浩然之气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的大丈夫修养,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畏艰难困苦而移智,不畏威胁利诱而屈服,拥有深厚的道德修养。怎样做到提高自我修养呢,孟子强调要“反求诸己”,即要进行自我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提高修养,真正达到善。

(三)为官准则不同

在做官准则方面,老子和孟子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想法。老子认为做官要坚持“俭啬”原则,并要远离奢侈品;而孟子认为官员在钱财的取得上要坚持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主张从德法两方面来治理国家。

老子认为,第一,做官应该节俭,“治人事,莫若啬”[1]P365,在这里,啬即有老子“俭”的思想意蕴,是指统治者应该主动克制自己的私欲,一个人如果内心有私欲,自会浮躁不安,被欲望所控制,浪费精气神,所以应该节制自己,爱惜精力,摒弃奢侈的生活,老子认为有三件宝贝是应当保持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P434。俭在老子三宝中位列第二,不止百姓应该节俭,统治者更应遵循“俭”,俭啬可以蓄精积德,使生命更为广阔,舍俭啬而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对自己是非常有害的。第二,为官应远离奢侈品。老子反对奢侈品的出现,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P434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多种可口的味道令人口舌麻木,各种动听的音乐令人听觉迟钝,难得之货令人产生欲望,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过分注重享乐。造成了大批贪官污吏的出现。因此,官员应该远离奢靡享乐的生活,舍去外在诱惑,只留内心的宁静。

孟子提出,对于钱财,官员应坚持取之有道的原则。“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2]P130。官员对于不义之财,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拿取了就会损伤廉洁。“非其有而取之非义”,官员应清廉自守、重义轻利,秉持自己的原则,对于不义之财不能拿取,对于不正之风要坚决抵制,不能拿取百姓一针一线,真正做清真廉洁的官员。另一方面,为政者要坚持德法兼济的原则,“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2]P104,对于治理国家,保持清廉政治,只有善德或只有法令都不能取得效果,二者缺一不可,应该将行善令与行法令相结合,在坚持德治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法治,要坚决抵制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做到以德治廉,以法促廉,做到内德外法,用德治来防止贪腐发生,用法治惩治贪腐事件,一内一外,一前一后,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以达到清明政治。

三、老子、孟子廉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中国古代各学派思想纷繁,百家争鸣,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对维护历代国家统治、约束官吏思想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吸收借鉴各家的优秀思想成分,博采众长,充分挖掘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精华,实现传统廉政理论的现实转换,对于我国现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官德建设

在老孟的廉政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自律思想。二者都强调修身养性,加强自身修养,以促进自身道德的提升,从根本上杜绝贪腐现象的发生。老子和孟子都对官员的个人修养提出了要求,主张官员应少私寡欲,正己修身,这是对官吏德行的要求,是古代伦理道德与政治结合的体现,官吏的道德才能关系到国家存亡,因此选拔官吏也首先考察其德行,把德放在首位,要求官吏身正心诚,清正廉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德治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以德促廉,对我国现代官德建设有重要启示。在当今廉政建设中,应充分吸收借鉴这一优良传统,加强官德建设,以2015年10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指导,提高官员的自我约束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身节欲,提高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加强对贪腐的危害性的认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官员素养真正提高,得到人民信服和尊敬,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清正廉洁,才会达到官民一体,和谐相处的境界。

(二)加强廉政法律制度建设

在孟子的廉政思想中,孟子主张德法兼济。在加强以德治国的同时,孟子意识到廉政法律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理国家离不开法令,国家不可一日无法。“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2]P104,法律可以约束官吏的行为,给贪腐官员以强大的威慑力,加强对官吏贪污腐败不廉行为的防范和惩治,对于廉政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代廉政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律建设,完善惩治贪污分子的法律法规,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加重惩治,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廉政法律体系,首先,应在立法层面上进行廉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5]P12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次,应加强司法独立,只有司法真正独立,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和限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审判,使反腐败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三)净化官场环境

老子、孟子都支持人性善,但仅仅要求人的本原是质朴、纯洁的还远远不够,后天环境对人的塑造也是一个极大的影响因素,“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认为如果有人行不善之举,不是人本性的原因,而是受外界风气、环境等后天影响形成的。如果长期处在腐败气氛浓厚的官场环境中,官员的心性将会随之而变,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官员将会很少。“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大多数刚入职的官员是满怀一颗廉洁为民的心的,但久而久之,将会被污浊的官场环境所同化,在“五色”“五音”“五味”的奢靡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目前出现的“雅贿”现象即是官员欲望太重,大量收取奢侈品而导致的。习近平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5]P87,“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人抓起,从人做起”[5]P87。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为政清廉,坚守正道,切实扭转不正之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将官场打造成为“芝兰之室”,营造生态官场。

[1]文若愚.道德经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6-434.

[2]朱超.孟子[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40.

[3]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4-366.

[4]雨田.清廉为官,还原人性本善[N/OL].中廉网,[2013-12-04].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21.

2015-11-21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马 娇(1991- ),女,山东德州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周新辉(1961- ),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B22

A

1008-8091(2016)02-0109-05

猜你喜欢

寡欲为政者暴君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期待美好
期待美好
白马千岁
简单悟语
“暴君”李安
“暴君”的谢幕
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