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

2016-04-04李芬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绷带木质文物保护

李芬花-文

试论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

李芬花-文

作为人类宝贵的遗产,考古文物俨然是人类传承历史文化以及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考古文物不仅能够充分反映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文基于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对考古发掘现场造成文物受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措施。

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

长期以来,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发展了各种文化。而作为文化信息的“存储库”,文物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技术价值。因文物自身材料始终都受到保存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经常会出现变质、老化的情况。尤其是在考古发掘现场,因现场环境存在不可控因素,因此与实验室相比,其保护难度相对较大。而一旦文物材料因变质、老化而逐渐消失,那么其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将随之消失。基于此,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为了促进现代人类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

一、保护考古文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及想象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感情,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然而,作为整个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构成,考古文物俨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价值。

(二)有利于考古学的深入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行为(如文物买卖、非法盗窃、不当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的泛滥为我国考古文物的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考古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将考古文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从而促进考古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式的需要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维也在进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识与看法也出现了变化。那么,为了让考古文物所包含的文化精髓能够更好地被人们理解、传承及发扬,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就必须做到不留死角或盲区。不仅要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其中包含了以前不受重视的考古史料),并且要强调把耦合的传承性与时代性,将考古文物看作“活着”的文化遗产,以此来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二、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一)温湿度变化

在考古发掘现场,出土器物对保存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十分敏感。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引起出土器物结构出现收缩现象。比如出土的漆木器,看似外观良好,但表面必然存在大量微裂隙。如果相对湿度出现不稳定变化,极有可能导致其出现木质胎体开裂、漆皮起翘等现象,会导致材质间隙中的可溶盐出现结晶、潮解的现象,促使纤维素分子结构断裂。与此同时,如果温度变化幅度过大,这些木质就会因为失水过快、干燥而收缩干裂,甚至还会导致器物表面的彩绘出现脱落[1]。

(二)光及酸雨反应

在考古发掘现场,光对于出土文物而言,也存在客观影响。特别是紫外线,因其波长较短,且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所以其不仅能够促使有机物分子的线性饱与键出现断裂现象,同时还会促使文物的表层产生光化学反应,最终造成颜色脱落。在各种材质的文物中,受光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的即为木质文物。其在受到紫外线的作用下,相应的木纤维素分子即会出现断键现象,促使木质文物逐渐褪色泛黄。而一旦长时间地处于这种环境中,木质文物必然将变形、干裂。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由于外界大气污染工业的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空气中时常都含有各种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酸性氧化物在与空气湿气的结合下即会生成腐蚀性酸(酸雨),造成出土文物表面的腐蚀,最终导致出土文物出现分化、酥解的现象[2]。

(三)霉菌、微生物及虫害

虽然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逐渐对霉菌、微生物以及虫害的防治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但考古文物保存与保养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定影响。具体来说,在实际的考古挖掘过程中,因为虫害往往难以被轻易发现,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那些有机质的文物又为害虫的生长(尤其是害虫幼虫)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害虫很容易长期附着在出土文物上对其进行蛀食,最终严重损坏文物。

(四)灰尘及粉尘颗粒

作为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空气中的灰尘以及粉尘颗粒始终都呈碱性,并且成分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当其沉积在出土文物表面时,倘若没有对这些文物的表面进行及时的清理或进行封护处理,那么必然会对文物表面的结构带来腐蚀作用,严重时还会导致文物表面彩绘的脱落、剥落。

三、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的科学措施

(一)套箱提取法

作为整体提取法中较为简单的一种方法,套箱提取法通过对木质框架结构的利用,能够有效实现对土质台基周边的加固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土质台基在整体提取中的稳固程度与提取安全性。当然,套箱提取法的应用仅仅适合于自身强度较高的土壤,并且所出土的文物在体量上还应该相对较大。具体而言,套箱提取法的步骤为:步骤一,去除文物周边的杂物、泥土。步骤二,利用土质框架将土壤紧密地包裹起来,以此来实现对文物周边的加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周边加固时,必须保证土质台基紧密接触加固的木板内侧与侧面。步骤三,此环节是最为关键的底切处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将土质台基的底部完全掏空,然后在插满底板之后用绳子或铁丝将木质框架和底板绞紧。步骤四,在底切处理完成之后,即可进行最后一步,即刚性支撑。具体来说,将一块刚性支撑板放置于与底切处理板相同的水平位置,然后再对整体提取的另外一端施加一定的推动作用力,以此来将整体提取块从底切处理板上移到刚性处理板之上,最终成功提取,实现对文物的现场保护[3]。

(二)绷带法

一般来说,在小型文物的整体提取上,我们才会采用绷带法。具体来说,首先通过对纤维织物绷带的应用,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从土质基台的底部将土体包裹住,利用织物绷带的强度为其提供支撑。当然,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倘若加固之后的绷带无法为待提取的文物土体提供足够的支撑,即可以在绷带上涂刷一层树脂加固剂,或者是利用石膏来进一步增强纱布对土体的支撑。除此之外,在进行底切处理的过程中,如果所使用的金属板是带刃的,可直接利用金属板来为相应提取物提供支撑,从而顺利提取出土文物,实现对文物的现场保护[4]。

(三)无氧或氮气保存法

由于刚出土的文物很容易受到氧化作用,因此在进行挖掘之前应该提前准备一些塑料盒子,一旦文物出土之后,即迅速将其放入盒中,然后抽干盒中的氧气,以此来对文物进行简易的真空保护处理。除此之外,氮气保存的方法也有利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尤其是在野外考古的现场,氮气保护法(如目前常用的袖珍型制氮设备)可直接利用空气来实现对氮气的分离,这样即可以在考古现场就对文物进行充氮保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出土原貌。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活力、创造力,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以此来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111-115.

[2]陈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J].企业导报,2016,(05):96.

[3]徐毓明.田野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技术[J].中国博物馆,2012,(04):90-96.

[4]刘扬.浅谈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J].赤子(上中旬),2015,(07):61.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文物管理所)

猜你喜欢

绷带木质文物保护
智能绷带促进伤口无痕修复
透明的绷带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木质风景画
名胜古迹
木质燃料
木质燃料
木质燃料
对雪人的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