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商品价值问题探讨
2016-04-04徐国松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新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商品价值问题探讨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商品价值具有关系性、过程性、生成性和人本性等多重意蕴,并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新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创造价值的劳动呈现出多样性、层级性和非对称性,需要立足于商品生产的主体主导层面,运用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加以把握和理解;需要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商品价值创造中的活劳动与死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创造性智力因素与基础性智力因素、延伸态劳动与原生态劳动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新生产方式变革;价值概念;价值创造;劳动形态
1 新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问题聚焦
20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我国迅速发展,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受到关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崛起,私营企业主阶层出现并迅速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理论界曾围绕商品价值源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以及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上。通过争鸣绝大多数学者坚持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拓展劳动的内涵与外延加以解决。对此,个别学者认为,由于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和内在逻辑存在缺陷,拓展之路行不通,甚至认为价值概念应该还原为使用价值概念,进而提出要素价值论。虽然当时不少学者对于这种观点予以驳斥,但由于种种原因使这场争论没有进一步深入。
近年来,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闯入人们的视线,制造业领域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由工业互联网引致的车间革命有爆发之势。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价值链进一步得到延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进一步走向纵深,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增长迅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劳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变化和新发展似乎从某种程度上确证了要素价值论和物化劳动价值论,尤其是新一代智能工厂的出现,对活劳动价值源泉一元论提出了空前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科学拟订商品价值概念基础上深度解读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澄清相关模糊认识与错误观点。
2 商品价值的多重意蕴与实践统一
自从马克思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价值概念以来,引发了诸多争论,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一概念从交换价值中分离出来是经济学的倒退。这一观点虽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甚至引来诸多批评,但也制造了认识上的混乱。事实上,经济学界对《资本论》中价值概念的解读囿于学科视界较为单一,尤其是在与哲学价值概念的联系上有待深化。学者认为,商品价值概念应当在关系性、过程性、生成性及人本学意义上加以系统理解。
(1)商品价值是在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比较中得到规定的,是一个关系性范畴。在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地位、特点和功能首先是由其对立面商品的使用价值赋予的。就是说,商品价值的深刻内涵是在与使用价值的比较中得以规定的。进言之,由于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价值的含义是在与财富的比较中得到规定的。不仅如此,由于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价值的含义又是在与交换价值的比较中得到规定的。所以马克思说:“所有商品的共同实体不是作为商品的物质材料,从而作为物的规定的那种实体,而是作为商品,从而作为交换价值的那种共同实体——就在于:商品是对象化劳动”。总而言之,商品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
(2)作为人类劳动社会实体的结晶,商品价值是在生产商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凝结成的,它也能在这一感性活动中得以映现和确证。商品丰富多样,生产商品的具体手段、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别,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点,即都是生理学意义上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进而凝结在商品体上,形成价值。此外,由于商品及其价值已经成为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这样的对象存在便成为与人互动的、处于流变状态下的对象存在。这样,商品及其价值就“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可见,只有从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理解商品价值范畴,才能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避免“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唯心主义方向”,才能避免“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
(3)由于商品及其价值的创造活动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主观目的性活动和社会历史性活动的有机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商品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商品及其价值创造的主体性、历史性和生成性,决定了商品及其价值存在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离开超越性的所谓现实性,商品价值概念就成了主观心理范畴;离开现实性的所谓超越性,商品价值概念就成了超历史的永恒范畴。
(4)既然创造商品及其价值的活动,既是客观规律性活动又是主体创造性活动,那么,对商品及其价值概念的理解,既不能离开商品及其价值创造活动主体抽象地谈论商品价值,也不能离开商品价值抽象地谈论商品及其价值创造活动主体。所以,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就商品是劳动的对象化和物化,人是商品的本质,商品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这一点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朴素的认识。他认为,物的背后是人,物理的背后是伦理;只有在物中发现了人,物对人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在他看来,制作者钟爱其产品实为钟爱其自身。他说:“每个技匠都钟爱他的活动所创造的产品……而产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实现活动中的制作者自身。所以,制作者爱他的产品,因为他爱他的存在……因为,一个物能够是什么,就在于它在其实现活动中实现了什么”。可见,只有在人类学意义上,才能穿透商品这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深入理解商品所体现出的“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价值的关系性、过程性、生成性和人本性在实践基础上内在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商品价值的系统规定,是在商品生产实践的复杂关系、活动过程、历史生成以及“为人而存在”中,得以具体呈现的。这就把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过程思维、生成思维以及人本思维有机地联系起来,避免了这一问题上知性化的实体主义思维范式的直观和武断。事实上,马克思正是在超越了静观高于行动、逻辑高于实践的唯理主义,超越了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主义和还原主义,批判了在两极对立中寻求单极统一性的“霸权主义”,批判了超时空、超语境、永恒“在场”的非历史主义,摧毁了超感性的“知性实体”的统治,实现了“存在论”的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一理论前提和理论视野下,马克思说:“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因此,在如何看待商品价值的概念问题上,单纯的追问商品价值是实体范畴抑或关系范畴的研究理路,实属线性思维的研究方式。
3 商品价值的创造源泉与劳动层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对“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节的分析中阐明,作为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商品的价值则表示为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后,他在对“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节的分析中十分清晰地表明,在商品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创造问题上坚持多元论,在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上坚持活劳动一元论。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新实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一元论。在这一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新的活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的内涵与外延由物质生产领域进一步拓展到精神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由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拓展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形式随劳动方式的新变化而呈现出特殊性。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观点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则立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结合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了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路和新见解,在新一轮经济价值论的讨论中得到绝大多数学者得认同,很有代表性。所以,新形势下可以循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理解。这就需要立足于商品生产活动中的主体主导层面,坚持实践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商品价值创造中的活劳动与“死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创造性智力因素与基础性智力因素、延伸态劳动与原生态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陷入这一问题上的预成论、均衡论和循环论的思维框架。
(1)活劳动主导“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活动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劳动主体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为活劳动主导“死劳动”。马克思指出:“资本(按其内容来说)对劳动的关系,对象化劳动对活劳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资本在劳动面前表现为被动的东西,资本的被动存在作为特殊实体同作为造形活动的劳动发生关系,只能是劳动对它的对象性的关系,劳动对它的物质的关系”。在商品及其价值创造活动中,活劳动使“死劳动”由可能的生产要素转化成现实的生产要素;活劳动使“死劳动”成为自己的消费对象,把“死劳动”变成劳动过程的一个内在环节和构成要素;活劳动使“死劳动”得以保存、延续,甚至增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强调说:“劳动是酵母,它被投入资本,使资本发酵”。
(2)脑力劳动主导体力劳动。在创造商品及其价值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把包括脑力和体力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积淀、凝聚和对象化在商品体中,形成价值。但是,在商品价值创造过程中脑力和体力两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平衡的,总是前者主导和支配后者:从同一劳动者在同一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发起过程看,劳动者的目的、理想、知识等智力因素发起并支配着作为其自身自然力的体力因素;从作为劳动力物质表现的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智力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构成要素;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致的劳动及其结构与方式的变化和产业及其结构与类型的变化看,智力因素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3)创造性智力因素主导基础性智力因素。不断赋予物以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形式,是劳动的本质特征,所以马克思称劳动是活的、造型的火。商品及其价值创造活动本质上是创新性活动,其中,创造性智力因素主导着基础性智力因素:从智力构成要素和智能活动的运作过程看,思维力等创造性智力因素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从商品价值的实现状况看,思维力等创造性智力因素品质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着商品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贸易的主战场主要集中在商品的质量上,仅凭劳动者的旧有知识、经验和阅历,已不能适应现实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势。商品种类的升级换代是否及时,商品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优化,商品功用的设定是否经济实用,商品样态的造型是否倾心可人等,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及水平的高低。实践表明,以想象能力、心理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导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张显和突出。
(4)抽象劳动统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及其价值的劳动是对象化活动,但对象化活动不专属于商品及其价值创造活动。对象化过程实质上是主体客体化过程,包括商品生产在内的所有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一般性、永恒性,古典经济学家称之为“劳动一般”。生产商品及其价值劳动的特殊规定性、历史规定性,是社会性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体现了以“一”驭“多”的分析理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在现实商品生产中,呈现为“多”的丰富样态。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的特殊质被抽去,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它们才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作为社会劳动的化身,都是同一个统一物的结晶。这个统一物即表现在交换价值中劳动的特定性质”。正是这种量度具体劳动并由具体劳动所承载和体现的“一”,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是构成不同商品交换的共同物。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及其价值,之所以能成为异质性商品交换的唯一共同物,就在于它们为商品这一经济交换主体所特有,进而成为商品经济社会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关于这一认识,马克思分析说,人们在“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的经济社会中,看得更清楚。因此,马克思指出:“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的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劳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个半世纪以上的研究得出的批判性的最后成果”。
(5)次生性劳动及其关系规制着原生性劳动及其关系。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既然是对象化、社会性活动,就必然是介质性活动。在商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中,如果说劳动者的内在本质力量相当于观念中介,那么在目的中介与工具中介之间所呈现的就是以制度、体制、机制为主要要素的符号中介。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体制和机制下,借助于生产工具系统,实现劳动者本质力量的社会转化过程。商品及其价值的创造必然受到生产目的、制度环境以及工具条件等介质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制度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主体间关系的社会劳动、抽象劳动及其所凝结成的价值,总是通过特定制度条件下的价值体、价值物和价值镜,以颠倒、曲折的形式得以呈现。就是说,在商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中,本体意义上的原生态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受到包括制度要素在内的劳动的对象化、社会化、物象化的次生态劳动或延伸态劳动及其关系的具体规制和约束。新生产方式变革背景下商品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更加明显,正如罗伯特·M.索洛所指出的,“经济行为依赖于各种社会制度的本质”。
Discussion on Commodity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 in new production mode
XU Guo-song
(College of Marxism,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17,China)
Commodity value has the attribute of relevance,process,production and human naturewhich are unified on the basisofpracti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mode ofproduction change,labor creating value presents featuresofvariety,hierarchy and asymmetry1,which can be understood by applying the practical thinking,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based on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in themain leading level;it is necessary to geta deep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to further theunderstanding of thisproblem.
new productionmodechange;valueconcept;valuecreation;labor form
F045.31
A
2095-980X(2016)08-0053-03
2016-07-05
本文系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研究”(15JDSZK049)的阶段性成果。
徐国松,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