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初探

2016-04-03伟孙四化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皖西淮河流域号子

陆 伟孙四化

(1.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初探

陆 伟1孙四化2

(1.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皖西曾被冠以“歌舞之乡”的美称,最早文字记载在《吕氏春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皖西淮河流域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歌曲、儿童歌曲等在内的丰富多彩、数量庞大、品种多样的民歌种类。与此同时,皖西淮河流域的地貌复杂多样,所辖之境由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貌覆盖,皖西民歌随着不同的环境、气候、语言等文化因素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安徽;皖西;民歌分布;音乐特征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北部,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之间,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北麓、经安徽伏牛山,临黄海,大别山、江淮丘陵及泰山,流经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于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沿岸重要城市有南阳、信阳、阜阳、六安、蚌埠等。淮河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约6、7万平方千米,辖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等36市县。①

地理学术界一致认为,淮河、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界限,安徽省境内的淮河西部为大别山山区,中、下游为江淮丘陵,面积大约3万平方千米,淮河北岸是较为广阔的平原,面积大约4万平方千米,考古资料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发生在这里。淮河南北两侧在地理环境、气候、土壤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等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地理上的区别也带来了各地在文化、风俗以及音乐方面的差异。[1](3)

皖西位于安徽省西部,也是大别山区的统称,行政地域包括六安市、以及六安辖区的金寨县、霍邱县、寿县、舒城县、霍山县,皖西大别山区兼属黄河、淮河流域,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皖西曾被冠以“歌舞之乡”的美称,最早文字记载在《吕氏春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皖西淮河流域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歌曲、儿童歌曲等在内的丰富多彩、数量庞大、品种多样的民歌种类。与此同时,皖西淮河流域的地貌复杂多样,所辖之境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种三地貌覆盖,皖西民歌随着不同的环境、气候、语言等文化因素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本文拟以皖西民歌的分布状况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皖西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求教于方家。

一、皖西民歌的分布状况

安徽淮河流域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西部、淮河南部以及江淮以北,在行政区域上属于霍山、金寨、六安北部的一部分区域。这个区域地势上的特征呈西南高东北底的走向。地理环境造就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特有的生活习俗,同时造就着有别于其他地貌的文化环境,也孕育了色彩斑斓的大别山民歌。大别山民歌也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近年,政府及文化部门相继参与了对大别山民歌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

分布在安徽淮河流域山区的民歌类型主要有山歌、秧歌(田歌)、采茶歌、牧歌、门歌(又称为锣鼓书,流行与安徽中部,东部和西部的说唱艺术形式,早期为穷人沿路乞讨时所唱的歌曲,内容为即兴创作,多表述新近发生的事情,以锣鼓或其他简易打击乐器伴奏,著名的唱段如《休丁香》《白灯记》等)、小调和各类号子(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切实地反应了居住在大别山人们的生产劳动状态以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风貌。大别山区是安徽汉族山歌重要的分布区域,主要有“靠山音(山歌一种,节奏自由缓慢,高亢嘹亮,结构简单,其特点为演唱中常用到闭口发声的鼻音,如“咿嗯”)”、“寒音山歌”(山歌的一种,曲调缓慢,低回,哀伤,内容多以描写困苦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以正面的形式抒发情感和表述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快板山歌”、“放牛山歌(放牛者放牧时候唱的山歌,内容多样,以反映放牧生活为主,以“猜谜”为重要特色,民间称为“打哑谜”,基本形式为一问一答或者一人问多人答,曲调简单,即兴行强,极富口语化,问答内容包括历史轶事,自然景物、人情风俗等)”、“震颈红”(有名“过山青”)、“慢赶牛”等。按照演唱风格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慢赶牛”和“震颈红(也作挣颈红)”,这两类山歌也是流行在大别山山区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意义的山歌种类。其中“慢赶牛”流传范围广泛,北至淮南,南至安庆,西部延伸到河南东部。根据分布区域、演唱、旋律等特征的不同,“慢赶牛”又可分为三类,北路“慢赶牛”,主要分布在淮南、霍邱、寿县及附近地区;中路“慢赶牛”主要分布在金寨及附近山区;南路“慢赶牛”分布在安庆及附近地区。[2](117-122)与“慢赶牛”一样,“震颈红”也是大别山地区最古老的民歌种类,当地人称其为“蜜蜂钻天”广泛流行在大别山东部山区的舒城县晓天、河棚一代,,约明末清初开始在除舒城之外的其他山区流传。相比“慢赶牛”,“震颈红”的覆盖面、流传范围较窄,仅局限在大别山深山区,而且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的逐渐逝去,“震颈红”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

安徽淮河流域的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淮河南部,淮河与长江分水岭以北。主要包括霍邱、长丰、皖西的寿县、淮南、定远、天长、明光、嘉来等11个县。安徽淮河流域丘陵为由西向东延伸的狭长地带,因跨越区域较长,地貌、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差异,所以文化的差异也较大,尤其表现在风俗、方言以及民歌方面。这个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相较太行山区而言品种更多的民歌类型,其中号子、秧歌和小调居多,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山歌。安徽的秧歌有别于北方地区的秧歌,泛指农民在田间劳作,特别是插秧时候唱的歌曲,也被成为“田歌”。“丫头调”是秧歌中具有代表形的的类型。基本特点为,二句式结构,歌词常使用比兴手法,衬词使用广泛,传统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即先由领唱者唱,众人“和”时,将领唱者歌词重复或者变化重复领唱者所唱的第二句歌词。[3](92-94)

如《秧歌好唱口难开》:

领:秧(啊)歌子好唱口(啊)难开(呀),

白米(子呀)好吃秧(咿)难(子)栽(哎嗨哟)。

和:哎咿哟呵嗨,白米(那子)好吃秧(啊)难(子)栽(啊丫头子)。

相传南宋时候秧歌已经开始传唱(采访中歌手一致认为南宋开始传唱,但缺少相关文献支撑),其名称来自歌曲结束之后额衬词“啊,丫头子哎!”丫头是当地民间对于未婚女子的统称,但“丫头调”歌词内容与丫头无关。“丫头调”内容多样,内容以反映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为主,部分“丫头调”讲述历史故事,也有以诉说爱情的“丫头调”。“薅草歌”也是秧歌的一种,歌唱形式与“丫头调”相似,为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有别于“丫头调”的是部分歌曲歌唱中帮腔者不唱实际意义的歌词,只唱固定的衬词部分,如以“刘姐姐”“干嫂子”“姐呀小娘哉”等作为帮腔者的唱词,与“丫头调”一样,衬词中这些称谓与实际唱歌内容没有内在联系,歌词内容以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

著名的“凤阳花鼓”是安徽丘陵地区民歌的代表,《凤阳歌》又是“凤阳花鼓”的代表性曲目,也是广为传唱的安徽民歌的代表,《凤阳花鼓》于明末清初流传全国,这首民歌深刻表达了凤阳人民在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的苦难生活。这首歌曲最早收录于清代乾隆年间(1770年)编纂的戏曲集成《缀白裘》。除“凤阳花鼓”之外,丘陵地区传统民歌还有《茉莉花》《小猫调》等、1957年,“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推出了《姑嫂对花》《十把小扇》《怎么不是的》《划龙船》等优秀民歌。从民歌的色彩角度分析,东部地区民歌以幽默、轻松风趣为主,如《怎么不是的》,《小猫调》等。西部地区的民歌高亢、嘹亮,如“慢赶牛”等。因为地域特征,部分民歌同时兼有两种以上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如在天长广为流传的《茉莉花》,其归属地就在学术界引起过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江苏民歌的变化形式,部分学者坚持认为这首歌曲是由安徽“凤阳花鼓”的“鲜花调”演变而来,事实上,地缘关系、人口迁徙、行政关系等诸多问题都会引起一首甚至一种民歌的变迁,或是同源异流,或者互不关联,何况是扬州、凤阳如此接近,地域的归属都历经变化,一首民歌的在地域上的归属就更难纠缠了。安徽部分丘陵地区还流行花鼓灯歌,集中在淮南和寿春两县。丘陵地区的小调和山歌在霍邱地区也有较广的分布。

二、皖西民歌的艺术特点

山区民歌在结构上五句式居多,同时存在其他结构类型,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节奏自由徐缓,拖腔悠长,歌曲音域宽广,音区较高,旋律中多出现八度及八度以上的跳进,高亢嘹亮,歌者使用真、假两种声音歌唱,情感真挚、粗犷、奔放。

该地区民歌在形式上呈现多种形式民歌的交叉和共存,秧歌和舞歌的音乐特征是丘陵地区民歌特征的特色和代表,结构上以二句、四句式居多,调式以徵调式、羽调式居多,有数量较少的商调式民歌。歌曲节奏简洁,相对规整,旋律方整且平缓,音区较窄,歌唱者较少使用拖腔,以真声歌唱为主。感情细腻,律动性较强。

安徽淮河流域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这个地区除了东北部有少数的低山丘陵外,其他地方地势辽阔平坦,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这个区域东部与江苏接壤,西部与河南接壤,南部临淮河,北部与山东接壤,包括颍上、凤台、怀远、蚌埠、怀远、凤阳、阜阳、亳州等地,由于相邻区域之间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本地区民歌也显示出多样性以及交融性特征,与我国民间音乐分布的基本状况相同,安徽淮河流域平原地区的民歌也以小调、号子为主,其他民歌类型还有秧歌和风俗歌曲,部分地区有舞歌分布,个别地区(以颍上、蚌埠和五河为主)也存在少量的山歌,其中淮北地区的小调和号子以其鲜明的特色,奔放的风格特征在淮河流域平原区广为流传,如《小寡妇上坟》《四季淮北》等小调几乎传遍整个平原地区。除了小调和号子,舞歌也是淮北平原最为流行的民歌类型。

舞歌是民间舞蹈中演唱的曲子,它依附于舞蹈,不具有其他民歌那样相对较强的独立性。舞歌主要产生或流行在颍上、凤台、蚌埠、凤阳和怀远等地,而花鼓灯同样也是这些地区的广为流行的民歌类型。与山地、丘陵地区的民歌不同的是,平原地区有种类较多的风俗类歌曲。通常在民俗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婚礼歌、哭轿歌(汉族地区婚礼上演唱的一种民歌,男方花轿到女方门口后,新娘母亲常“哭轿歌”,歌曲内容以嘱咐女儿、女婿的话为主,声音悲切,感情真挚。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门口停下,新娘再唱哭轿歌,内容多为回忆少女时代的生活和“质疑”未来的生活,边唱边把准备的礼物分赠与为新娘送行的兄弟和好友)、接房歌(通常在婚礼宴会结束之后的婚礼仪式上演唱,表演者是男方雇请的民间歌手,内容以祝贺婚礼、祝福新人今后生活美满为主)、敬酒歌(婚礼仪式上由请来的歌手演唱,仪式为端着酒杯向天、地和大门边敬边唱)、撒账歌(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妻进入洞房,歌手们所唱的歌曲,唱词内容也以祝福为主,也有部分歌词幽默含蓄且包含调侃成分,通常情况下歌手在唱歌的同时还将花生、糖果、糕点、枣子、核桃等食物抛洒在空中和床上)、哭嫁歌、送春歌(也叫春歌,唱春、颂春等,是民间风俗活动的一种,明末开始流传)、门歌等等,官方收集整理的民歌集《阜阳民歌三百首》中就收录了近五十首风俗类歌曲。

安徽淮河流域因为地形分布较为多样和复杂,也带来了地貌、风俗、语言的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民歌分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这一地的民歌以“慢赶牛”、“震颈红“为代表的山歌为主,同时也分布数量较少的采茶歌、秧歌、牧歌、门歌、小调和各类号子等民歌;丘陵地区的民歌类型的分布介于山区和平原地区的民歌之间,以号子、秧歌和小调居多,部分地区有数量较少的山歌,“凤阳花鼓”是丘陵地区民歌的代表;[4](235)平原地区的民歌以小调、号子为主,还有部分地区分布数量相对较少的舞歌、秧歌和风俗歌曲,其中舞歌是淮北平原最为流行的民歌类型之一,因为地势特征,相比山区和丘陵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中的交流更加频繁,所以平原地区产生了类型较多的风俗性民歌,如婚礼歌、哭嫁歌、送春歌、门歌等等。

本地区民歌以徵调式为主、音区较低、节奏规整旋律常出现宽广的七度大跳音程、用真声演唱,使用淮北方言或者使用中原官话演唱,歌词直白泼辣、奔放真实,小调的伴奏乐器常使用二胡、琵琶等,打击乐器使用棒子,演唱时用瓷质碟子敲击节奏是平原地区乐器伴奏形式中较为特别的形式。

三、结 语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皖西地区民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并各具风格,同时又出现同一地区汇集多种不同风格的民歌类型并存且并重的现象,总体看来,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歌曲大致呈现南北、东西过度型分布特征,这与安徽淮河流域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貌特征的过渡特征基本一致,也与淮河地区不同地貌的文化交汇过渡特征保持一致。

注 释:

①参见淮河水利网网站。

[1]戴朝庆,崔琳安徽民歌20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陆伟,“慢赶牛”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4).

[3]于立刚.略论淮河流域民歌之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03(3).

[4]王耀华,刘富琳,王州.中国传统音乐长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张世超】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West Anhui Folk

LU Wei1SUN Sihua2
(1.Department of music,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2.College of Arts and media,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230601 )

In West Anhui been dubbed the "dance village" reputation, the earliest written records in the "LuShiChunQiu" in.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reated a colorful in West Anhui Huaihe River Basin, a huge number, variety of species including folk songs, chant, minor, Yangko dance songs, custom songs, children's songs, including.At the same time, the Huaihe River Basin landform in West Anhui complex and divers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territory is covered by mountains, hills and plains species of three kinds of landscape ANHUI folk as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 climate, language and other cultural factors, showing diversity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Anhui; in West Anhui; folk distribution; Musical Features

J642.2

A

1672-9838(2016)02-084-04

2016-01-20

本文系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YQZD201622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Q2015D92);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项目编号;SK2015A261)阶段性研究成果。

陆伟(1980-),女,安徽省金寨县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孙四化(1980-),男,安徽省寿县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皖西淮河流域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唱起号子走汉江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回马枪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回马枪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川江号子(重庆)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