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的文化责任
——美术馆人谈美术馆
2016-04-03本刊
本 刊
民营美术馆的文化责任
——美术馆人谈美术馆
本 刊
时间:2016年11月8日
地点: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2016年11月8至9日,“第四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办。论坛邀请了30位国内外美术馆馆长及专家参与,围绕“民营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多元化、差异化”、“民营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收藏”、“民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和社会责任”三个分主题进行讨论。民营美术馆的定位和发展,在近年来的语境中,成为我们的文化和艺术思考的重要命题。而本次论坛不仅仅局限在民营美术馆的范畴,对当下整个美术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均有所涉及。本刊择选其中有关美术馆定位及职能的发言,为读者呈现一批工作在一线的美术馆人的思考。
高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今日美术馆已经走了十几年,是国内生存最久的民营美术馆之一。我们经常会反思,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再发生机,让大家觉得我们在不断前进?
今日美术馆没有那么多的馆藏,每一年都需要很辛苦地筹措资金做展览。而现在,有很多的美术馆,在举办着很多大型的展览。今日美术馆曾经的优势都已不再。目前我们希望能拓展更多的新观众。今日美术馆位于一个商业区,聚集了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通常有着海外留学的背景。我们考虑着如何吸引他们走进美术馆,如何向他们普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我在加入美术馆(这个行业)之前,觉得最好的展览在海外。而现在,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服务,让观众们觉得,中国有很好的美术馆、很好的展览。这些展览跟他们在国外看到的没有多大区别。我们希望建立这种自信心。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中国很多的公办美术馆,缺乏(系统性的)收藏,也缺少学术方面的论著。一些特别有影响力的馆,它们的展品非常有限。其实在中国20世纪美术史的发展里面,我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我们的美术馆系统里,并没有能够代表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成果,以及有效建构的表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多从业者所做的工作,会是更有时效的,偏向当代艺术的。那么,这么多美术馆如何能够保证更多元化和差异性,这是需要去思考、去迫切解决的问题。尽管(当下)有很多美术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总体而言,相似性还是非常大的。
民营美术馆有它的突出优势,比如个人化的特点。很多民营美术馆背后的支持,是非常有经济力量的收藏家、投资者,他们有着特色的收藏。这种个人化的风格,可以推动民营美术馆的收藏和发展,使得相关的学术研究、展览更有效、更个性化、差异化。
无论公立还是民营的美术馆,我们现在没有行之有效的基础性的体制。美术馆应该是一个公益的文化机构,它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它如何管理、运营?如何进行学术思考?这些都需要规范化的操作,这也是一种文化责任。
徐杰(洛杉矶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我们博物馆的学术定位基于对观众的承诺,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亚洲各个文化的深层研究和阐述。我们建馆50年,这方面是我们的传统和专长;二、新的视野下,全球背景下探索亚洲艺术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关联性。同时,也探索古代亚洲艺术和当代亚洲艺术的学术关联。
具体的方式首先是通过展览和出版物。博物馆一般的特展就是3个月,但是出版物可以永久延续下去,也可以成为大学课堂的教科书和其他学者研究的参考书目;第二就是对我们本馆的馆藏进行研究,并发表相关著作;第三就是博物馆为了增加全球影响力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实践。我们的展览和学术研究,往往和国际上的重大事件相关联,也致力于发掘美国民众不熟悉的亚洲艺术。这些使我们博物馆不光有艺术意义,也有超越艺术,更广泛的文化的意义。
凯特莉娜·韦尔(Kathryne Weir,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文化发展部负责人):
我们美术馆的宗旨是,希望不仅仅保守地提供文化的知识,也不仅仅只有馆藏和研究的职能,还同时承担着公众教育的职责。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课题,包括城市的规划、文化的研究,甚至一些行业的问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探讨。海纳百川,我们还希望能够尽量多地(向公众)提供展品,特别是一些非物质的形式呈现。
我相信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诉求。我们一直在强调开诚布公、强调透明化地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公众可以更好地对展品进行解读、和博物馆产生对话,这也是对我们的挑战。对我们来说,这样也形成了更自由的展示。
布赖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美国托莱多艺术博物馆馆长):
我本人是一个收藏家,有900件藏品,主要来自亚洲和泛太平洋地区。我个人是文学方面的博士,工作的核心是研究和教育。之前的艺术史因为相对固定,更容易进行研究。而当代艺术,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如何做这方面的研究呢?这也是我考虑的问题。
因此,无论民营还是公立的美术馆,都需要有人做这样的研究。策展人要多做这样的研究,做了这样的研究以后要转化成分享。如何做好这个分享?我所在的组织,有比较专业的人士,也有一般的公众,我也经常会在社区里面做分享。其实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做这样的事。这种分享,并不是把大家拉进来一起谈话,更多的在谈话背后回过头来做研究。在这样的一个论坛,这样的活动现场,它需要研究、再研究、再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分享文化、分享点子。
奈杰尔·赫斯特(Nigel Hurst,萨奇美术馆馆长):
我觉得作为美术馆来说,我们要从艺术家的视角转到观众的视角。美术馆、博物馆要记住,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观众,为了大家。观众在现场是最重要的人物,我们最应该考量的是我们的观众。
现代艺术令我们感到振奋。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技术,在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艺术可以变得更加宏大。对萨奇美术馆来说,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现代艺术尽可能地推向我们的观众,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们并不惧怕争议,乐于让新兴的艺术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即使有很大的争议。这些年轻的不知名的艺术家,很少有机会进行展示,我们愿意给这些艺术家一个跳板,让他们通过这些展示引起争论,最终在当代艺术中赢得更多的青睐。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系系主任):
我们都在寻找美术馆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如何考量?我们所谓的美术馆,其实是一个现代文明或者是现代文化的产物,具体来讲它是我们19世纪的文化遗产,当然是西方的文化遗产,今天已经覆盖到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文化遗产。我今天认为的博物馆,它的出现是彰显本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
今天我们的美术馆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如何理解和设计我们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9世纪晚期到今天,我们的文化、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来讲,今天的艺术、今天的美术馆更多的是强调去功能化的艺术,而美术馆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图像的展示,或者制作的场地。因为到今天图像的制作不是什么秘密,可能一个软件工程师、一群民工的成就远远大于艺术家。一位优秀的艺术家离开制作团队,或者是离开工人群体,他的艺术可能根本无法呈现,他的作品真正价值在于意义和图像,而不是制作和发明。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
专门用于展览,专门为美术馆设计创造的艺术,一次展览就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特征,都有理论的支撑,没有理论的作品在现代艺术里面不可想象。一件成功的作品,视觉只是一半,另外一半需要理论填充,没有理论的作品不是完整的作品。艺术去功能化以后,制作的神秘性消失以后,意义的呈现反而变成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一项艺术去功能化之后新的功能。
美术馆像一个庞大的机器,也像处于饥饿状态的怪兽,不断需要美术作品加以喂养,有自身运转的逻辑。它不断地消耗艺术展品,不断制造意义、生产意义,艺术依附于艺术馆存在。它有积极的方面,有的时候也会纯粹为了展览而做的展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些悖论。
现在也有一些反对意见,反对美术馆的作品,把美术馆认为是对艺术的一种束缚,包括博物馆藏品的存在也是对古代艺术品的束缚。这个起源比较早,在当代美术馆也有艺术家思考这个问题,他们甚至愿意放弃展览这个概念,让艺术回到现实世界中去,这也是对美术馆悖论的反思。
不管怎么讲,美术馆的存在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能创造一些有意义的话题。比如说我们这些城市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当中感受到虚无的、荒诞的,或者简单的存在感,也可以通过美术馆这个渠道得以表达和张扬。各种各样的流行话题、各种娱乐,也可以在美术馆这个场所加以呈现,这一点在当代美术馆里面比较占主流。美术馆自由地释放我们的想象、我们的存在,有它得天独厚的魅力存在。
在当下,还存在着一个民间文化、民间自由想象缺失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美术馆,特别是民间美术馆能够担负起这样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可估量,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比较可贵的部分。
总而言之,我认为当代艺术或者说当代美术馆是我们储存和释放民间自由想象的非常重要的空间,在中国、在当下,它可能会有很多的障碍,但是我们希望美术馆的从业人员和我们的当代艺术家,能够有一颗自由的心,放下预设来感受真实的世界,希望我们的美术馆能够留意到这种声音的存在。
陆寻(四方美术馆馆长):
西方的美术馆经过很多年的改善,制度变得很完善。它不代表个人的意志,背后有非常多的组成部分,整个美术馆的运营和方向,可能也会变得更加公共。有些人觉得美术馆需要有很强的公共性吗?需要像西方美术馆那么强的公共性吗?在中国不一定适用,因为公共性还是取决于你后面的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在西方是非常民主的机制在操作,他们后面这些人,比如说一开始的西方私人收藏,他们很多都是私人捐赠的,他们意图就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在中国作为一个私人美术馆,并不那么需要考虑所谓的特别公众性的问题,毕竟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
翁云鹏(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学术定位,其实就是说各个馆要找到自己学术的位置,这样的一个话题。其实以前我们对美术馆的认识,多半讨论美术馆在这个社区的职能问题,非常害怕自己的美术馆形成单一化,这都是一个批评的语言,尽量形成多元化。近几年来,美术馆应该走向品牌化发展的思路,所以大家都在讨论这样的一个话题:我的学术定位是什么?
我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工作了3年,我们美术馆的定位起步做得非常好。一开始在学术定位上,就是非常明确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者,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除了方向的定位以外,对美术馆来说,内容是最主要的。从整个当代艺术的线索来梳理,现象学的研究和个案的呈现,这个学术构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个学术脉络。
美术馆是一个知识生产的机构,我们要形成自己的知识场。
注:本文为现场发言摘要,未经发言人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