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环境之中当代艺术批评何为?何以为?

2016-04-03LiLe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批评家方法论当代艺术

李 磊/Li Lei

商业环境之中当代艺术批评何为?何以为?

李 磊/Li Lei

我们无不处于商业文化弥漫的社会环境之中。商业环境不能说是断送了艺术批评的前程,却无情地侵犯了艺术批评自身的独立性,使得艺术批评在商业环境中消散了原有的崇高与尊严,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这一点已成共识。正所谓“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那么商业困境之中艺术批评何为?何以为?本文的目的正是以批评的立场重新看待这些问题。

商业环境;艺术批评;方法论;失语;无语;微批评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①就今天的艺术生态而言,这是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好时代”,艺术生态在资本介入和商业运作日趋完善的商业环境中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但这又是一个充满沉疴、黑暗和失望的“坏时代”。艺术逃离政治束缚而深陷商业泥淖,愈发不能自拔。艺术批评也失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激情和锐气。正如批评家王林所言:“除了既得利益,当代艺术还剩下什么?”②因此,是时候反思艺术批评的种种弊病了。

一、商业环境下的批评“失语”

在探讨艺术批评这样的话题时,一个无可回避的真实现状是,它无时无处不在商业环境笼罩的氛围之中。正如通晓商业游戏规则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所言:“没有人能免于卷入大众商业媒介的漩涡,除非他不乐意公开自己的观点。然而,一旦他成为公众注意的人物,他就不得不遵守准则。”③商业利益的巨大诱惑使一些批评家极具功利心态,在评判与筛选艺术作品时常常迷失自我。批评家作为艺术的“评判员”,对艺术品的评判往往要站在艺术史的意义上考量艺术价值,或从艺术自律的天性思考艺术问题。但事实上,这种神圣职责已经被他们忘记了。批评家越来越丧失操守,批评如隔靴搔痒,作用微乎其微;批评理论艰涩难读,不接地气;批评成虚捧,违背良心,远离事实。奥利瓦曾说:“批评家应该是艺术家最内部的敌人。”④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现在,批评家已经是艺术家最内部的情人。他们越来越依附着艺术家生存,批评家逐渐患上坐台批评、圈子批评、颂歌批评、诽谤批评、炒作批评⑤等怪病。甚至艺术界部分人认为“画画不成搞理论,理论不成搞行政,行政不成搞行为”,批评的尊严与崇高被严重践踏。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商业时代的到来,艺术金融化、金融艺术化的进程加快,艺术生态从八十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捆绑转向商业环境的金钱利益诱惑,从而使文化被纳入一个巨大的商业文化系统之中。在这个系统中,一切过程指向消费。消费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批评话语转化为商业话语,商业话语逻辑架空艺术批评的使命,使一切批评话语“合法化”。倘若从商业文化的逻辑出发,评价一件艺术品,其价值和意义何在,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不再需要批评家的评判,论衡标准既非政治立场的左或右,又非艺术品位的雅与俗,传统文艺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被残酷地消解。互联网时代,也使得艺术批评与文本时代大不相同,今天的学术期刊和艺术杂志不再是艺术批评的精神领地和学术阵脚。微信、微博等网络微批评大规模泛滥,碎片化的批评逐渐分散主流批评力量。批评家不再具有话语霸权,艺术批评深陷“失语”的尴尬窘境。

随着商业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倾向于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建立艺术的运行机制。某种意义上看,或许批评遇到了“黄金时代”。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怎么来开展批评?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给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观点:“批评是一种判断,它需要的是眼力,是面对作品能够判断其好坏的能力,而好坏涉及到价值标准。……体现在一个价值稳定的系统或者价值稳定的时期里。而在价值体系的大变动的时期,判断的本身和过程即是参与价值体系的重建过程。”⑥而艺术批评的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美国艺术史家詹姆斯·埃尔金斯认为艺术批评是没有读者的写作,并在《一种对当代艺术批评的批评》中写道:“美术批评处于一种普遍的危机之中,它的声音变得极为微弱,而且成了朝生暮死的文化批评背景上的喧闹。”⑦批评无力、活力衰竭已成不争的事实。我们也不能回避艺术批评也因“商业化”而获益,商业化也将是今后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我们也不能消极被动接受或片面地看待艺术批评的商业化,正如批评家高名潞所言:“如果艺术批评上不去的话,中国当代艺术永远也不会上去。”⑧艺术批评应该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不断挖掘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提高和开拓新的艺术领地。

二、方法论缺失之后的“失语”到“无语”

艺术批评的局限性问题是个多元论的问题,尤其在缺乏学说性的“方法论”方面。没有方法论的艺术批评,无论是普通观赏者的评说还是批评家站在所谓学理上的论争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若没有艺术批评,当代艺术的史学价值无法被展现。因为批评的命运和创作者的命运都在后殖民主义的阴影下步西方的后尘。当我们所有的阐释方式、论证方式、叙事方式都是西方式话语的时候,批评的未来就不可能逃离悲剧的命运。

20世纪是艺术实践的世纪也是艺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世纪。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众多全新的艺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如卡西尔和苏姗·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方法、皮尔斯和索绪尔的语言学方法、夏皮罗开创的精神分析法、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方法、雷瓦尔德传记研究与作品编目、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方法等等。也涌现出诸如狄德罗、波德莱尔、尚弗勒里、罗杰·弗莱、阿波利奈尔、格林伯格、丹托等杰出的批评家与理论家,他们对推动西方艺术实践探索的前沿和艺术史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说道:“在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史学,却不曾有过修昔底德的方法。”言外之意是我们缺少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推而广之,也缺乏艺术批评的方法论。因此,建立中国艺术批评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艺术批评所面临的问题一面是商业困境下的“失语”,另一面是缺失“方法论”支撑的“无语”。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艺术批评全面沦陷。艺术批评的“失语”问题是外界的压力所致,而“无语”问题则是自身存在的病症。目前,艺术批评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方法论的缺失,倘若我们用传统的艺术批评方式或者西方的艺术批评方式解读中国当代艺术时会立即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认知错位,其二是,话语权缺失。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国外批评方法论的译介和解读时,更要注重中国批评方法论的重构和反思。

当代艺术的真正繁荣需要天才的艺术家和天才的批评家共同促成。正如木心先生讲文学发展时所说:“中国文学有一天要复兴,两种天才一定要出现——创作的天才,批评的天才。能不能兼?可以,但必须是天才,其实全世界都在等。”⑨艺术批评也正是如此。正如波德莱尔之于德拉克罗瓦、特列恰科夫之于列宾、布列东之于达利、阿波利奈尔之于毕加索、格林伯格之于波洛克、奥利瓦之于意大利3C超前卫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合作”案例丰富了艺术世界的面貌。

批评家郎绍君在《批评的自觉》中在谈到批评方法的相关问题时说:“批评方法的丰富多彩恰是建筑在现代哲学、美学的复杂多样之上的。……无法理解和把握相应的批评方法,也就更谈不到批判地借鉴。拒绝知识结构的更新,即使愿意和勇于接受但却满足于零星的‘现炒现卖’,仅在词汇的新颖上让人眩晕一下,也决不能给批评以理论的新生。在中国,普遍的理论自觉还需要长期奋斗。”⑩艺术批评方法论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美学和哲学理论之上,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掌握其理论精髓,并不存在万能的艺术批评方法,对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运用不同的艺术批评方法,批评方法要符合批评对象。

在中国多元形态并存的艺术现象中,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去开展批评,其中所涉及的批评范式和批评标准是去西方取经还是本土重建?倘若以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用西方标准照射自己,焦虑和恐慌不言自明。我们会掉入西方后殖民主义的牢笼里,从而丧失民族文化的本性。若以本土方法作为衡量标准,依然会面临问题。因为,从传统文化根植出的艺术批评方法不适用于当代艺术这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共生的“混血儿”。

三、结论

总之,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还处在基础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少有建设性的艺术批评引起的学术变革。艺术批评“失语”,并不等于该无所为,艺术批评“无语”,并不等于就不作为。艺术批评是批评家一项崇高而艰巨的责任,承担着启迪智性与唤醒审美的使命。批评界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站在时代的高点重新担起对艺术的救赎。批评家要坚持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不断提高学术修养,站在自由和公正的立场,发出真实的声音。如果长期听不到真正的批评声音,只见阿谀奉承的应景或是不负责任的酷评,那艺术批评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注释:

①[英]查尔斯·狄更斯著,马瑞洁译:《双城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王林:《除了既得利益,当代艺术还剩下什么?》,《上海文化》,2009年第1期。

③[德]克劳斯·霍内夫(Klaus Honnef)著,李宏、滕卫东译:《当代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④王南溟:《批评家是批评家最内部的敌人》,2015年2月28日载于人民艺术网(http://www.peoplearts.cn/news/news_28653. html)。

⑤范美俊:《美术批评当务之急是跳出各种圈子》,《美术视线》,2012年第1期。

⑥栗宪庭:《我眼中的艺术批评》,《美术观察》,2000年第8期。

⑦[美]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著,陈蕾译:《一种对当代艺术批评的批评》,《艺术·生活》,2006年第2期。

⑧《如果艺术批评不上去的话,中国当代艺术永远也不会上去——对高明潞的访谈》,见雅昌艺术网2006年2月9日的版本(http:// auction.artron.net/20060209/n4060.html)。

⑨木心:《文学回忆录1989—1994(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31页。

⑩郎绍君:《批评的自觉》,《美术》,1989年第10期。

李 磊: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文人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What to Do in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and How to Conduct It in Commercial Environment?

All of us reside in a social environment pervading with commercial culture. We cannot say that commercial environment ruined the promising prospect of art criticism, but it relentlessly infringed the independence of art criticism and made it lose its intrinsic loftiness and dignity and fall into unprecedented embarrassing dilemma, which is unquestionable. “Compliment is meaningless when criticism is not free.”Then what to do in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and how to conduct it in commercial dilemma? This article aims to reconsider these issu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criticism.

commercial environment; art criticism; methodology; aphasia; speechless; micro-criticism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方法论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新锐批评家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今日批评家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UAF的方法论意义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