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艺术与装置作品的交互性体验

2016-04-03郝亚楠HaoYana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场所艺术家人类

郝亚楠/Hao Yanan

新媒体艺术与装置作品的交互性体验

郝亚楠/Hao Yanan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把装置艺术作品作为媒介与观众进行沟通及对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特征的分析,反映出新媒体艺术以一种新鲜、灵活的艺术形式贴近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新媒体艺术;当代装置;交互;真实场所;虚拟场所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依赖于世界上的三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从工业社会迈入了信息社会,从物质文明迈入非物质文明,而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文化艺术也由传统艺术迈入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使我们意识到艺术之“新”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一种革新,不再局限于物质形态所呈现出的美感,不再是面对所谓“美”的一种情感体验。新媒体艺术将以一种新鲜、灵活的艺术形式贴近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特征,艺术家旨在打破观众对艺术的一种心理定式与功能固着,加强艺术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艺术家首先在装置领域展开了探索,当代装置艺术作为媒介与观众的沟通不单以实物性方式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地融入了概念性方式对场景特性加以创造。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网络具有的虚拟空间性,在信息传播的时代,网络渗入千家万户,并且能够承载历史记忆的性能,在虚拟场所中,对人类的行为甚至可以用图像符号进行标记。对图像的认识与解读成为现代人判断事物本质的最常用的方式,但虚拟场所往往需要在模仿真实场所的基础上给人类带来“真实”的体验。

在装置艺术中不乏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有的艺术家将装置置于天空中,通过计算机的远程操控在蓝天白云下尽显一切“不可思议”的发生。而当代人的审美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已超越了时空、国界的认识,网络可以让身处异地的两个人实现零距离“接触”。艺术家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对装置进行操作控制的方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阿斯卡特(Roy Ascott)指出:“网络空间的艺术是通讯、计算机、幻觉空间(virtual space)、真实空间的混合产物,它们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新宇宙。所以这些延长了我们的感觉中枢,为我们对人类艺术和人类文化,提供了新的超感觉的层次。网络空间不是真空,它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散发地,它具有精神和心理的张力。在网络文化中,创作艺术就是构筑现实,网络的连接,以建设性的过程,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①美国科幻主题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主人公是可以游走于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的极具超能力的人,一切情景全被他的意识所控制,在梦境中也会构建出多重空间。这在现实世界里是一个疯狂且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但是该片在制作时确实使多重空间出现在了荧幕中。人们只有切实体验到其存在的意义才能与周围世界进行交互活动,但影片的效果仅仅作为人们感知的一部分,并非是存在的,这样的场景只有通过数字技术才能做到,而且虚拟场所带给观众的多方位体验也是在网络平台中设计的场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虚拟场所是可能被现实“证明”的,但是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的场所,场所感自始至终都是人类精神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时刻承载着人类社会文化的意义。

美国艺术家约翰·塔斯(John Toth)于1997年分别在纽约、休斯敦和巴伏洛三个地方创作了装置作品《圆圈内》,这三个地方进行同步联网,并分别在这三个地方的“圆圈内”进行表演,约翰综合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使用音乐、舞蹈、诗歌、投影图像等创造出了网络的三度空间。圆圈寓意包围,建立一种交流的氛围,利用科技手段表现装置给人类传达的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的观念。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每个展馆的设计都引入了电、光、声等多媒体技术,用影像、3D动态图、虚拟成像等高新技术来诠释展馆的主题,创造出了极富视听冲击力的效果。例如世博会期间的沙特馆,以“月亮船”的形状出现在观众眼前,世界规模最大的IMAX影院就建在馆内,它的屏幕近达一千六百平方米,等同于两个足球场的大小,将沙特古老的手工艺以全新的方式展现给世界。德国馆的展项“动力之源”,重达1.23吨的圆球里装着40万个LED发光二极管,而这颗金属球可以随着观众的一次次声浪来回摆动,达到与观众互动的效果。瑞典馆展现的是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22个造型不一、大小各异的机器人组成了一个合唱团,当观众输入一段话,它们便可以即兴演出。这个设计是集科技、艺术、音乐为一体,以人工智能硬件和语音合成作为设计的主要操控对象,人与机器的共同合作完美地展现出瑞典馆的创意设计。虽然各个展览馆的多媒体影像都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但是也会出现让观众产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负面影响。因此,一般的展示效果并不会起到高效的作用。联系当今时代与人类日常生活有紧密关系或者极具趣味性的表现,并且能够传达深入人心的观念,才会增强观众对作品的兴趣,也才能达到设计师预期的目标。

此外,真实的场所与虚拟的场所在如今已经更多地以一种“混搭”的方式呈现,数字技术已成为真实场所的“常客”,真实与虚拟的混合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例如,来自美国的两位艺术家本·罗宾(Ben Rubin)和马克·汉森(Mark Hansen)的多媒体装置作品《倾听驿站》,首先选择了一个真实的房间作为展示的场地,房间里安装了231个小型发光二极管盒子,将它们并列悬挂并配置了扩音器和低音喇叭,观众在进入室内参观时,他们所发出的各种聊天内容会被艺术家通过网络截取下来,并在场所中事先安置的喇叭传出,每个喇叭都会被“分配”于不同的场所中传出聊天内容,18个喇叭同时传出的声音就像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种不同场域间的交叉、嫁接的方式,让观众有不同的体验,这种方式可以引申至现实生活中一些平常中的不寻常。

无论是真实场所还是虚拟场所,其实它们都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真实场所可以在为人们选择物的情况下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物会在人们行为的背后留下历史的印迹,这样的物在被选择时就可以营造出曾经与它发生联系的场景,而且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这样人们的情感成分也会注入此地。虚拟场所则是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模仿而达到给人们带来真实体验的目的,但是二者表现的内容是不同的,真实场所给人类展示了特殊的场景,以这种场景的特性为主要表现方式带来综合性审美体验。虚拟场所利用尖端技术创造出不同的影像效果,使观众感受新型的审美体验。二者也总是以相互穿插、结合的方式运用到场所中,共同给观众展现震惊的审美体验。大范围媒体网络的有效传播加速了世界的进程,多种数字技术下的媒体空间可以在实体空间中存在,而同样的媒体空间也可以在多个实体空间中存在。我们整日穿梭于被网络编织的无界空间中,而这些空间可以被随处安放,真实场所和虚拟场所也不会被固定地创造于某一个地理位置,它们相互贯通,彼此存在于一场快速的文化变迁中。

作品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才可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交互行为,如若没有观众的参与,作品终将无法完成。新媒体艺术下的艺术作品以触动观众的直接感受为主要目的,使观众体验完整的艺术效果。交互性的意义在于使观众链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与艺术家一起探索和迎接更大的挑战。

注释:

①罗伊·阿斯科特出生于1934年10月26日,是一位英国艺术家,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就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互动多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电信学引用到多媒体艺术创作中,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开拓了国际互联网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并成为艺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领导人物。

郝亚楠: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Experiences of the Interactive Character of New Media Art in Installation Works

New media art is a form of art with digits as the medium.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installation works, as a medium, with audiences and the interactive feature of new media art shows that new media art integrates into people’s lives as a brand new and flexible art form so that people may realize the charm of art in depth while feeling artistic beauty.

new media art;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interaction; real venues; virtual venues

猜你喜欢

场所艺术家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远离不良场所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恋爱场所的变化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