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的无用之用及其实现途径

2016-04-03林丽君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林丽君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大学语文的无用之用及其实现途径

林丽君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人文精神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各界、教育教学相关部门应放远眼光,采取措施,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大学语文; 无用之用; 人文精神; 阅读习惯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有观点认为,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语文已经无用,不如开设功利性更强的课程取代它;或是可以保留它,但要增加大学语文的功利性。有些学校即使开了这门课,在师资、课时安排、开设学时等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大学语文在当下的社会中到底还有没有用?其用何在?如何才能走出边缘化的境地呢?

一、大学语文的无用之用

(一)语文学习是提升语言表达、读写水平的必由之路

语文的工具性从来都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没有语言的学习,没有通过语文学习而培养起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将寸步难行。叶圣陶在《作文要道》中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世界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在该书中指出,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进程中,人类应具备的五个重点技能之一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一直以来持这种观点的不乏其人,尤其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人们对提高母语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从近几年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纷纷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知识、中国诗词知识等比赛节目,也正是对这种呼声的践行,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人们语文水平的普遍下降也是有目共睹的。仅就在校大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语文水平低下的现象:口语表达能力差,张嘴不能说;书面表达能力差,提笔不能写。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量少,语言表达经常词不达意,即使写篇专科水平的3000字的毕业论文,其谋篇布局、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电脑的普及,提笔不能写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文章中错别字较多,书写水平差。因此,加强语文学习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有鉴于此,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就提到:“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从中体现出国家对语文教育的高度重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前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二)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载体

大学语文承载着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人文精神的欠缺也是当下社会所公认的。尽管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阐释,但不可否认的它都包含以下基本内容: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是对道德的追求和完善,再次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是追求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但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会功利性过重,心浮气躁,使这种人文精神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如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专业的教育教学,学校在设置专业与课程时无不注重实用性,学生毕业后用得着的专业与课程就重点对待,认为用不着的专业和课程则少开甚至不开课,学生学习也本着实用主义原则学习。而社会招聘中,用人单位也奉行来了就能用的实用主义原则,也成为高等院校设置专业和课程的风向标,就业率高的专业、就业用得上的课程就开,反之则少开或不开。这种观念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世界观、价值观不健全,情感冷漠,道德缺失,人格难以健全。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杀人案、抑郁症自杀事件等,都是这种教育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人们在扼腕之余,也开始深切反思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2年就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单方面的努力,使学校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正是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无一不是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如牛顿、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尔等,再到中国的沈括、李时珍、华罗庚、茅以升等无不如此。没有人文知识的积淀,一个人即使在学术、技术领域有所成就,但要想成为大家也是不可能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这无疑是指当前高等教育片面输送知识的缺陷,而大学语文正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大学语文选取的篇目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不仅沉淀了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且蕴含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最深切、生动的感受与领悟,并因其精炼优美的文字而深具感染力,最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学校教育中,这种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三)大学语文是全民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文忠公文集》)。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一生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国民的基本素质,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2016年3月,在刚刚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全民阅读连续三年写入政府报告,凸显出我国全民阅读不可动摇的国家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时就曾经说过:“现在我们国家民众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种状况已到了让总理为之担忧的地步。的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网络发达,但人们的阅读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影响了精神文明的进程,妨碍了国民素质的提升,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不协调。

大学语文无疑是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过:“引导多读书,是大学语文的定位,也是这门课的基本功能”。目前我国大学招生的扩大,使大多数人上大学成了现实,因此大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大学生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在大学的各种课程的学习中,恐怕只有大学语文是他们能涉及到人文类课程的唯一机会。大学语文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让他们从文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吸取人类文明营养,深入领会语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的奇妙,文学色彩的丰富,语言表达的精彩,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一旦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将令他们受益终生。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尽管大学语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相关部门对大学语文的不重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及课程的设置,大多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大学语文的边缘化跟这种机制密切相关。但其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有责任。

首先,社会评价机制不重视语文。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从一入学就要考虑就业问题。就业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就重视,就业用不上的就应付。而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更重视的是大学生手中的证书,计算机、英语、会计等专业证书倍受追捧,从没有哪家单位对汉语文学知识有什么要求,从而在高等院校中学生们对考计算机、英语、会计等证书格外重视。尤其英语,国际上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像我国这样高,不仅就业要看英语证书,就业后的晋级、本科之后的考研考博,英语更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考评机制指导下,全社会、高等院校、大学生本人都对英语异乎寻常地重视,而对于自己的母语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则因其在就业、晋级等方面的无用而格外轻视。

其次,相关部门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尽管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教委的推动下,各高等院校又重新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并没有进一步明确规定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师资要求、具体学时、教学目标等内容,使大学语文的开设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开成必修课,有的开成选修课;有开两学期的,也有开一学期的;课时的多寡也是随意而为,多数仅开一学期,一周只有两节课。对其应达到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像英语那样设置统一的考核标准。

再次,高等院校、大学教师及学生不重视。对于大学语文课的开设,由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的限制,所以各高等院校比较随意,课时降至最少,甚至其他课程课时紧张时可以随意挤占大学语文课时;相应的师资力量也不尽如人意,几乎没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致使其专业性不强,大学语文课堂甚至成了年轻教师积累课堂经验的场所和其他中文教师增加工作量的途径。大学语文教师很难申请到课题,也很难籍此晋升职称,因此各高等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师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积极性。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也是可学可不学,随便应付了事。

(二)对大学语文目标定位不明确

从各时期学界对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来看,都存在着笼统、宽泛、不断变化的特点。有的主张重视人文教育;有的则强调其工具性,应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的还认为应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人强调德育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近几年随着功利性要求的加强,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又增加了应用文写作,使本就课时不多的大学语文课程支离破碎,任何内容的讲解都成了蜻蜓点水。不但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使学生因其拼盘式的课程内容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编写随意性较大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教材质量的优劣,目前各高等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太多,自1978年我国高等院校重新开设此课程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层出不穷,多如牛毛,任何高等院校不管资质如何都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上网一查,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细看其目录,内容都没有质的变化。从教材编写如此随意性中,也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受重视程度。

(四)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缺乏梯度

大学语文应该是中学语文的超越,在选文篇目上、教学目标上、教学方法上,都应比中学语文有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的大学语文来看,尽管教材版本众多,但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过多,教学目标设置的不明晰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也在重复,没有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致使大学语文难以与中学语文形成梯度,让师生均失去新颖感,少了教与学的热情。

(五)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目前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多数时候是在满堂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学生没有主动理解课文、赏析课文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不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大学语文课只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围绕教材教学,不能给学生开拓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书目,不能开设大学语文相关的各种讲座。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太少,不能让学生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与精妙,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改变大学语文当前处境的策略

(一)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所以对母语的重视应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大学语文,要进一步明确规定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制定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改变目前定位笼统、宽泛、多变的现状。一定要区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目标任务,要形成梯度,避免内容、目标等的重复,以彰显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和魅力。对相应的师资力量、开设周期、具体课时都应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以改变目前随意性太大的状况。

其次,国家教育部门应联合社会各界,共同重视母语的学习。应像计算机、英语一样制定我国语文水平测试机制,并在社会招聘、职务晋升、考研考博等方面增加对语文程度的考查,以此来改变当前重英语轻母语的现状。

再次,各高等院校应切实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在师资力量上、课时学期安排上、选修还是必修课的设置上向大学语文倾斜。

(二)规范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随意性太大等问题,相关部门应组织大学语文资深专家、学者统一编著高质量的教材,作为各级院校统一使用的教材。教材的编著应注意与中学语文篇目的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教材的区别。

(三)大学语文教师应专业化学者化

实际上,要上好大学语文课决非易事。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选篇涉及古今中外,通古融今,囊括文、史、哲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术水平、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非有高水准的教师是上不好这门课的。华东师大谭帆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专业化,就是指教师要有专业的水平;所谓学者化,就是指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所以相关部门应关注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让更多优秀的教师担任大学语文教学任务。

(四)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本内容,应丰富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将大学语文课由课堂引向课外,给学生开拓更广阔的阅读空间,积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本学科经典书目的清单,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学,例如,让历史学家来讲历史,让文学家来讲文学,让艺术家来讲昆曲、京剧。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让学生爱上中国文化,才能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此,受益的绝不仅仅是学生本人,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将大有裨益。

四、结语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获奖致辞中这样说过:“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老子认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庄子也曾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文学的作用不是直接的、明显的、具体的显现出来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净化着人类的灵魂,大学语文的最大用处就在于它的没有用处。在功利至上的当今社会,大学语文可能还难以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争得应有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已在着手推进它的改革,相信假以时日,大学语文的“大用”地位就会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高四维.大学语文课重实用还是重素养[N].中国青年报,2013-02-01.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夏斐等.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N].光明日报,2004-04-26.

[4]许菁频.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0,(8).

[5]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J].社会科学报,2004,(12).

[6]李志兵.大学语文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析[J].语文学刊,2010,(9).

[7]马萍.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

收稿日期:H2016-03-28

作者简介:林丽君(1962-),女,汉族,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6)03—0039—04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