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分析
2016-04-03迟慧
迟 慧
(黑龙江省鹤岗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 鹤岗 154100)
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分析
迟 慧
(黑龙江省鹤岗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 鹤岗 154100)
目的分析对慢性附件炎予以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住院的慢性附件炎患者94例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在经期的第5d之后予以阿奇霉素临床治疗,观察组经期的第1d就开始予以阿奇霉素临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经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产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慢性附件炎临床患者而言,在经期予以阿奇霉素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产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
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慢性附件炎;疗效
慢性附件炎主要是指临床女性患者的内生殖器官产生慢性、迁延性的感染之炎症的一个总称,多数产生在妇科的手术之后或是在宫内放置避孕器以后,该状况对临床女性的生殖器官造成严重损伤,主要体现在完整性和防御的能力方面,进而致使细菌进入至创面,导致患者产生感染且患病。在产生严重的病情之时,极易令患者产生不良事件,如:继发性不孕和脓血症,在临床上属于多发病[1]。本文主要对慢性附件炎予以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其结果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住院的慢性附件炎患者94例作为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所有患者为女性,对照组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29.8±4.0)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0.5)年;观察组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29.3±4.1)岁,病程1~5.3年,平均病程(3.0±0.6)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经期的第5d予以0.5g的阿奇霉素+300ml甲硝唑+浓度为10%400ml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经期的第1d就开始予以阿奇霉素,剂量为0.5g/次,且加入300ml甲硝唑与浓度为10%400ml的葡萄糖注射液,在静脉端进行滴注,所有患者皆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2]。
1.3 效果判定标准
在治疗之后,患者白带增多和阴道不规则性出血症状彻底消失则为治愈,若症状有所改善、有效改善炎性反应则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炎性反应无明显的变化则为有效,症状、炎性反应无明显的变化或是病情加重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分析的数据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疗效
经临床治疗之后,对照组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11%;观察组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7%。因此,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不良反应的产生状况
观察组:呕吐和恶心以及腹泻各1例,总产生率约6.38%;对照组:呕吐有3例,恶心有4例,腹泻有3例,总产生率约21.27%。因此,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产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妇科各类疾病之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就是附件炎。依照病程时间将它分为两种,即慢性与急性。慢性附件炎采用药物进行治疗,通常以口服为主,不能较好发挥药效,所以,在临床上很多药物的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加之多数患者进行反复治疗,进而产生了耐药性,进一步增加了反复感染率,无法确保患者在生活方面的质量。在本次临床分析之中,予以阿奇霉素在静脉端滴注临床治疗,它属于脂类药物,有着较强抗菌活性和广泛的组织分布等特征,且被多个发达国家视为治疗感染类疾病的首选药物。治疗的原理为[3]:患者在月经期间能够有效促使将体内毒物快速排出,不仅血管得以扩张且利于血液循环,在本次临床分析的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预示着在经期的第1d开始治疗,比经期的第5d予以治疗更具有有效性,且不良反应产生率比对照组低,因此相比之下更具有安全性、可靠性。
综上所述,临床患者于经期在静脉端进行阿奇霉素的滴注治疗,获取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患者在治疗中的效果,且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1] 毛红玲.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476-477.
[2] 孙利华.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10):37.
[3] 张士伟.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研究[J].家庭医药,2016(6):44-45.
R711.3
B
ISSN.2095-8803.2016.10.142.02